陳麗青
科學探究是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和延伸,是檢驗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加強理解內化構建生物學科概念、原理、方法等生物學學科知識的過程。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科學探究落到實處?開展課外項目學習活動就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項目學習是由教師針對項目主題設計一系列的任務情境,讓學生圍繞一個具體的項目,充分選擇和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在實際體驗、自主探究、內化吸收的過程中,以合作形式獲得較為完整而具體的知識,形成技能并獲得發展。
一、利用項目學習開展科學探究的意義
1.使科學探究項目“活”起來
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能幫助學生拓寬思維的空間,解決了課時緊、場地少的困難,每一個探究都能被完成,科學探究過程得以實現,學生收獲了課堂教學無法形成的研究能力。讓學生感受學以致用的樂趣與成就感。
2.提高生物學核心素養
在項目學習活動中,能夠養成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和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會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大自然和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及探究自然的科學精神,更能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3.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項目學習下進行的科學探究要求學生既要能獨立自主進行學習,也能與同伴溝通合作進行學習。通常項目學習下進行的科學探究是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的。這種學習模式打破了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實現了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
二、利用項目學習開展科學探究的案例
觀察研究某種動物的行為:
1.學習目標
(1)通過研究動物行為的項目學習,讓學生在項目學習實踐中更好地了解動物,從而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情感。
(2)通過觀察研究動物行為解釋動物某種行為的成因同時更好了解人類自己。
(3)實踐中觀察結合理解,區分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從而理解動物兩種行為對其生存意義的不同。
2.實施活動
(1)根據學生家庭飼養寵物情況編排研究小組。把家庭中沒有寵物的學生和有寵物的學生編為一組,便于開展研究。
(2)小組內成員進行分工,擬定觀察計劃、方案,觀察某種動物行為,如:取食行為;聽到意外聲音(噪音、音樂、模擬天敵聲音、主人聲音、陌生人聲音等)的反應以及相應行為;人為控制饑餓、缺水、寒冷、炎熱后動物的相應行為。
(3)教師對學生擬定的觀察計劃、方案進行評價、修改、完善。也可以進行小組互評提出建議,體現團隊合作精神。此環節也承載著科學在于求真,在于嚴謹的隱性科學素養教育。
(4)小組方案設計中,要遵循以不虐待動物為原則。在被觀察動物不察覺的情況下進行觀察,盡量避免外界干擾,所觀察的行為真實客觀。
(5)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時間。
3.成果展示
(1)各組匯報交流展示:小組拍攝的視頻、圖片,分享多種動物為適應環境生存做出的行為,豐富同學們的認識。有的同學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編短劇或模擬動物行為,表現動物有趣的生活。
(2)匯報設計方案、實施情況及實驗結論。目的除了分享過程、方法以及結論外,也是讓其他小組對本小組所研究設計的方案、實施過程、結論進行再次求疑質疑。從而去粗取精、去偽求真。在解疑、釋疑過程中求真相求本質求規律。
(3)熟悉網頁技術的學生將視頻、圖片及收集的資料制作成宣傳網頁,倡導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的精神。
4.活動評價
學生自評:學會了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懂得與同學合作完成任務。
小組互評:客觀評價并提出建議或質疑。
家長評價:變得關心和愛護小動物,主動照料家養寵物。
教師評價: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對生物學的興趣得到提升。
5.活動評析
該項目學習培養了學生自主研究學習的習慣。整個過程類似于動物行為研究科學家的研究。以此活動為載體,體現對學生進行過程與方法,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該項目學習把課堂的時空擴大,旨在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研究不僅僅在課堂,生活處處有學問。通過學生積極開發的研究性學習,匯報,交流彌補了課堂教學難以提供的感性認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的能力也得到全面鍛煉。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