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慧
根據課程標準(2011 年版)的要求,教育部組織新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新教材,較舊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本教材不僅在知識點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調整,在教學欄目的編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每一框都以“運用你的經驗”為道德學習的起點,以“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閱讀感悟”等設計推動學生對關于道德的知識和有助于道德的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最后以“拓展空間”結束,縱觀整個教材的新設計,新教材欄目設計豐富,思辨性和開放性突出,更具可操作性。但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和使用后還是發現在教材欄目的選擇和使用上,出現了一些疑問:欄目內容豐富,數量和容量巨大,一堂課的時間無法完全呈現,必須經過篩選;專業概念較多,須根據初中學生認知水平加以區分和把握理解程度。內容之間有很多關聯,須整合。
針對教材使用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筆者希望結合“探究與分享”欄目運用的教學實際,愿能為《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提供有效的教學建議。
一、整合和改編欄目使用,深層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基于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可對欄目進行細化處理。以八年級上冊為例,就數量最多的“探究與分享”欄目,共有71處,又大致可分為思維拓展類、情景探討類、體驗反思類,行為導向類,很難做到面面俱到講解和利用,必須對欄目進行精選精用,有效地精簡重復性教材資源,從而達到突出重難點的效果。
以八年級上冊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第二框做負責人為例,本框中共有8個欄目,內容上有很多共同之處,很多欄目均有提到責任的代價與回報,承擔責任的態度。時間有限,就本框內容而言,很難做到每一個案例都吃透講透和突出重難點,因此對欄目的使用作出合適的篩選和深化利用非常必要。經處理,筆者最后選擇探究與分享欄目“小青的故事”作為深化利用對象,此欄目中小青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曾經在舊教材中利用過,部編教材繼續沿用下來,該故事內容涉面很廣,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針對部編教材新編內容,可以作以下幾個方面的設問和內容的串聯:
第一步:理解代價和回報的內涵,設問1:故事中小青付出了什么代價?她這樣做值得嗎?通過設問讓學生找出小青的故事中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從而讓學生理解代價和回報的內涵。
第二步:樹立面對非自愿的選擇的正確態度,設問2:小青是怎么對待非自愿選擇的責任的?不是我們自愿選擇的事情,我們還應該負責任嗎?
第三步:聯系生活實例,學習評估承擔責任的代價和回報及樹立該有的態度:設問3:你有自主決定過類似的事情嗎?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去選擇自己承擔的責任。怎樣做出正確的選擇呢?
(1)這學期,我決定競選(班級職務),這將會帶來:代價;回報。
(2)今年我決定在課余時間每天(經常)參加(社會活動)。這將會帶來:代價;回報。
(3)周末在家,我幫忙(家務),這將會帶來:代價;回報。
此環節設問改編自本框第一個探究與分享欄目“班委改選”,調整后的活動環節作為小青案例的后續,是學生生活實踐的回歸,重新將教學的重點放回到學生身上,也落實了本框做一個負責任的人意識上和行動上的學習目標。
整合和改編欄目使用,目的是精簡課程容量,精選精用有代表性的教學欄目,突出了教學重難點,也在教學思路上作了合理的調整,使教學內容更系統,突顯知識和能力的層次性,深層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二、以欄目為切入口,挖掘學生生活經驗,提升學生領悟教學內容的自主性
1.用學生的生活說,勝于用老師的嘴巴說
對于已經篩選過的可被利用的欄目和案例,除了引用教材本身的設問和引導外,教師還可以增加一些更深層次的設計,比如將設問形式圖表化,形象化,并使其沉淀下來,直接以學生的思考痕跡和經驗的分享作為知識生成的主要原料,最后作思維的總結和整合。
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在運用你的經驗和探究與分享等眾多欄目中,均不少見到學生生活的影子。第一課第一框探究與分享欄目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向不同身份的人自我介紹,我們除了可以讓學生用口頭表達外,教師還可以進一步通過副板書將學生的經驗沉淀下來,自成知識網絡,促進知識生成。或者采取更為主動的形式,讓學生動手。對于身份的確定和社會關系的突破,筆者采取了以下處理:
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并填寫的社會關系網,清楚身份是由不同社會關系形成的,然后根據不同的社會關系判斷該關系的類型。全過程都由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點,通過學生的思考和整理,理性地把握“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這一內容。操作性的設問是實現學生自主思維和動手的前提。教師只充當問題設計者的角色,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挖掘已有經驗,總結并達成學習目標。
2.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理解對象來消化晦澀的專業概念和內容
八年級下冊以初中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中需要處理公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基礎,圍繞“公民與國家的關系”這一生活主題,以憲法精神為主線,通過全面介紹憲法主要內容,開展公民意識教育與國家意識教育,引領學生崇尚法治精神,增強法治意識。
那么,怎樣才能讓對憲法和法律知識儲備比較薄弱的八年級學生更好地把握八年級下冊的內容呢?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因此,聯系或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教學內容簡化,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領悟教材內容,也是消化晦澀難懂的憲法和法律等相關專業術語和內容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
第一步,設計學生自主研討的問題,如請你以班級為比喻對象,簡要說明你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對其要求如何?
第二步,組織學生小組研討。組內探討的好處是,在問題提示下,部分學生基本領會設問意旨,并學會帶動其他成員思考;如出現大面積無法領會的情況,老師參與研討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從而讓知識點由點到面地在學生當中逐個突破。
第三步,自主完成問題的解說。學生通過研討和簡單的比對,基本能夠將國家簡單理解成一個班集體,將現任班干部理解為執政黨,將憲法理解成一個班的班規,班干部主要作用是替其他同學管理好班級,為班級服務,起到帶頭和引領的作用,而無論是班干部還是其他同學,都必須遵守代表班級利益和共同目標的班規。這個源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對象,將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陌生的執政黨和憲法的關系,也能夠更好地消化執政黨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及具體要求。
類似的操作還可以運用在理解憲法和其他法律的關系的講授方面,把憲法和其他法律分別比喻成母親和子女、蘋果樹的樹干樹根和果實等。依照最近發展區講授憲法和法律知識,在現實操作中確實起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三、以欄目案例為切入點,關聯跨章節相關知識
八年級下冊以憲法精神為主線,通過全面介紹憲法主要內容,開展公民意識教育與國家意識教育,在內容上出現很多關聯點,備課過程中如果注意對這些關聯知識點進行整合、比對,在知識的系統性上和課程容量上有較大的貢獻作用。
以八年級下冊第二課增強憲法監督的內容為例,在講授本框內容前,必須先將憲法的監督的主體和對象界定清楚,方可進行憲法監督具體內容的學習。否則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基于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可能會走入將加強憲法監督理解為公民監督權行使的誤區,因此提前區分這些概念非常重要。加強憲法監督,實際上是人民代表大會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憲法的監督,可關聯到第六課第一框人大的監督權這一職權。同時還可以將教材第三課公民的基本權利中的監督權等概念一并帶出,跨章節作簡單的解釋和區分。而區分這兩個關聯知識點最有利的手段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欄目的案例進行案例導學。基于以上思路,筆者處理如下:針對人大的監督權,引用第二課第二框探究與分享欄目“全國人大審查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案例,同時引用第三課第一框探究與分享欄目“羅先生實名舉報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案例,兩個案例同時展示,對比鮮明,學生很容易弄清人大監督憲法的職權與公民行使監督權兩者的區別。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