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清
摘 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我國北方地區陸續發現了北齊壁畫墓近20座,其中以山西婁睿墓、徐顯秀墓壁畫最具有代表性。這些壁畫為北齊時期的經濟、文化、人文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直觀可信的歷史依據,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流傳有序的重要例證,填補了中國美術史北齊時期的歷史空白,完善了中國美術史的序列。文章對這兩座古墓壁畫進行了分析,進一步梳理了北齊壁畫的藝術特點與發展演變。
關鍵詞:北齊壁畫;藝術特征;發展演變
縱觀我國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民族融合,思想活躍,從而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南北朝文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漢代文化的基礎上,打破了思想的禁錮,呈現出一種多元的文化格局。北齊壁畫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形式,是歷史瑰寶,更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依據。因此,研究北齊壁畫對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1 山西北齊壁畫藝術特征
從山西地區的考古發現來看,北齊壁畫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在山西北齊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墓壁畫,主要有婁睿墓、徐顯秀墓等古墓壁畫,可以說這些壁畫是北齊時期的典型代表。本文將以這兩座古墓壁畫為例,對其藝術特征進行探討。
1.1 虛構與寫實相結合
就這種藝術特色而言,婁睿墓壁畫表現得特別明顯。婁睿是北齊權臣貴戚,當時被封為東安郡王,死后埋葬于此。婁睿墓的壁畫主要分成兩個部分:墓道天井、墓室四壁下欄,甬道拱頂、墓門前后。壁畫主要采用虛構與寫實結合的手法,描繪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與古代神話故事情節。壁畫第一部分主要采用寫實手法,描繪了墓主人在世時的顯赫場面,有出行儀仗、鞍馬游騎等場面。壁畫里有歌舞伎樂,展示了室內的富麗豪華;有鞍馬扈從、列旗羽葆,展示了墓主人出行時的威嚴景象。壁畫第二部分采用虛構手法表現天象和祥瑞,描繪了墓主人死后靈魂上天的景象,其中有佛教的西方凈土和具有道教特色的龍、虎等。
壁畫構圖的主次關系非常合理,疏密相間,各個部位主次安排分明、疏密有致。比如鞍馬游騎場景:八人三馬,長者居中,長面短須,雙手握韁沉思,放馬緩行;右前側從騎勒轉馬頭,側身望后,坐騎為赤馬,赤馬雙耳前豎,雙目凝視;左側備騎緊隨其后,其后六人手握旗子步行其后。從壁畫場景來看,體現了先主后賓的尊卑觀念。在婁睿墓壁畫中,不同的主題形成不同風格的內容,71幅壁畫各具格局、各有范圍,但是相互之間有一定聯系,整體體現出先主后賓的尊卑觀念。不同部分的構圖呈現出疏密、簡繁的鮮明對比,整個壁畫節奏鮮明、均衡統一又富有變化。
1.2 主觀情感比較豐富
北齊時期,在玄學的影響下,人的個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從儒學架構上重新審視這些壁畫,可以看出其充分突出了人的情感,在這方面徐顯秀墓表現得比較明顯。徐顯秀官至太尉,封為武安王,追隨高歡,作戰勇猛,屢建奇功,后成為北齊高層將領,統領全國軍隊。公元571年,徐顯秀病逝晉陽家中。墓中壁畫處于墓室中心位置,其中重點是《宴飲圖》:墓主夫婦穿戴華麗,雍容華貴,手端漆杯端坐帷帳床榻上,兩人中間堆放著食品,周圍用13個高足托盤盛裝各式菜肴,兩側各站一名侍女,前排兩側排列一支八人樂隊。
北齊時期,隨著社會生活變化、個人意識覺醒和外來文化影響,壁畫的內容逐漸向表現享樂、世俗威儀等方面轉變。徐顯秀墓中的宴飲享樂、倚仗出行等場景,純粹就是墓主人在世時世俗生活的繼續。特別是描述威儀與享樂生活的壁畫,具有非常強烈的寫實性。從這些壁畫中就可看出,當時人們的世俗性傾向非常強,自我娛樂意味極濃,產生了人文精神的萌芽。
1.3 具有佛教與西域文化痕跡
從徐顯秀墓壁畫可看出,北齊時期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精神的覺醒有一些相似之處。文人士大夫為了從精神上擺脫儒學的束縛,為緩解政治壓力,開始信奉佛教,從而將個性解放出來。藝術家將西域文化融入進來,將中原文化與其精髓結合起來,最終形成了唐代藝術的非凡氣度,就是在這種奇妙結合下,為后世遺留下了大批的寶貴藝術與精神財富。在徐顯秀墓壁畫中,墓主人與夫人頭上繪制的佛教蓮花、云氣紋,在佛教中象征著重生,傳達了墓主人希望到極樂世界獲得永生的美好愿望。甚至墓主人周圍的侍女,紅裙上都繪制著連珠紋、菩薩頭像。由此可見,北齊時期佛教盛行,那時的壁畫作者、工匠獨具匠心。北齊壁畫中的這種藝術特征對后世影響較大,后代壁畫大量沿用這種風格。
2 山西北齊壁畫藝術發展演變
山西北齊壁畫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而研究壁畫的發展演變對探索壁畫藝術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2.1 北齊歷史演變
南北朝時期,北齊屬于一個影響力較大的國家,最初由文宣帝高洋建國,當時他年僅28歲。北齊這個國家只是曇花一現,國祚比較短暫,而且北齊是歷史上比較少見的鮮卑族王朝。
因為受到游牧民族生活習慣影響,北齊貴族都比較喜歡游牧、騎射。而且鮮卑族是一個開放性民族,在生活過程中大量吸收漢族等其他民族文化。這一時期多個民族開始融合、演變,這在當時壁畫中充分體現了出來。依然以徐顯秀墓的壁畫為例,分析其發展演變過程。
首先,北齊壁畫主要有騎射、胡服、駿馬等內容。在北齊早期壁畫中,畫中人物穿著圓領長袍,腰佩刀劍,這種裝扮與胡人裝束相同。而到了北齊后期,壁畫中胡人裝束發生了明顯改變。
其次,從北齊早期壁畫來看,人們主要過著騎射、游牧的生活。而從徐顯秀墓壁畫來看,墓主人和夫人坐于榻上,酣歌樂宴,開懷暢飲。可以看出,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逐漸從游牧生活朝著定居生活演變。到了后期,因為受漢文化影響,北齊文化中已經有了漢文化的痕跡,漢族文化元素逐漸進入到北齊壁畫中,如出現星宿、瑞鳥、仙人等圖案。北齊時期,梵像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傳統梵像的衣服緊窄,但是到了北齊后期就有了一定變化,梵像的衣著變得寬松,色調艷麗,形象豐滿圓潤。
2.2 藝術表現手法演變
從壁畫藝術價值來看,表現手法是其主要特征。隨著表現手法的變化,壁畫形式隨之發生變化。
首先,從婁睿墓中壁畫可看出,壁畫由剛勁的線條勾勒出來,描繪細節時一絲不茍,繪畫水平能夠與后來的工筆畫相比較。由此可見,婁睿墓壁畫的藝術水平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較之前的繪畫技藝有了較大的發展。
其次,從徐顯秀墓壁畫來看,整個壁畫體現出氣勢磅礴之態,人物栩栩如生,色彩艷麗。最讓人驚嘆的是,在壁畫人物的動態表現上,大膽使用精簡速寫的處理手法,讓人物變得活靈活現,猶如仙人下凡。在當時社會來看,這種繪畫手法已經算是非常高超了。
最后,從壁畫整體空間來看,北齊壁畫已經有了重大突破。從北齊壁畫中可看出,繪畫者能夠營造好畫面的空間感與層次感,整幅畫以中心人物展開,從而形成一幅幅立體感和空間感極強的立體畫卷。
2.3 人物表現演變
人物是北齊壁畫中重要的內容,在人物表現上同樣體現出了其演變過程。首先,從斜側面、正面和正側面展示人物,突出了人物臉部五官、體態等特征。其次,壁畫人物多具變化。比如,漢族人穿著胡服;人物眼神或朦朧,或犀利,各具韻味;人物服飾、穿著有較大改變等。在徐顯秀墓壁畫中就出現了濃眉大眼的人物,這與前一時期的壁畫形成鮮明對比。最后,在勾畫人物方面,大量采用暈染,有效增強了人物的立體感。
3 結語
北齊時期是各民族文化交相融合的歷史時期。雖然北齊立國時間并不長,但是卻孕育出許多優秀的繪畫工匠,北齊壁畫充分體現出了當時高超的繪畫技藝。因此,研究北齊壁畫的特征與演變,能突顯出北齊壁畫的藝術價值,對研究北齊的歷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唐仲明.試論北朝墓室壁畫的內容與布局特征[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34-39.
[2]儀平策.魏晉南北朝美學的流變與玄、佛哲學[J].山東社會科學,1988(4):40-45.
[3]韓小囡.北朝墓壁畫淵源探討[J].東岳論叢,2005(4):120-123.
[4]李梅田.從洛陽到鄴城——北朝墓室畫像及象征意義的轉變[J].考古與文物,2006(2):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