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妹
一、香港小學數學課程目標的特點
1.重視共通能力和價值觀的培養
香港課程指引把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作為課程架構的中心,并把九項共通能力視為通過數學的學與教來培養和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數學知識與概念的工具。九項共通能力按性質可歸納為三組:基礎能力包括溝通能力、數學能力、運用信息科技的能力;思考能力包括明辨性思考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個人及社交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自學能力、協作能力。課程指引也把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作為通過數學課程的實施所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
2.注重數學與信息的結合
香港的課程指引重視現代科技與數學課程的結合,把現代科技發展的元素有機地滲透于數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之中,培養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強調學習過程從學生發展的實際,遵循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通過數學運算的操作性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觀察、探索、操作能力。
3.注重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
香港小學數學教材高度重視對于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都強調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突出數學與人類社會以及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結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按同一階段進行層次目標設定,把數學運算作為貫穿于數學課程的主線,重視數學運算的技巧、方法和規則的學習,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常見題型與答題方法,以提高學生運算能力。
二、香港小學數學課程內容設計的特點
1.課程設置體現自由開放
香港的課程設置比較自由和開放,香港沒有統一的教材,但數學課程指引非常明確,指出課程設置包括下面六個方面:德育及公民教育:達至價值觀教育;從閱讀中學習:達至跨課程閱讀;專題研習:達至跨學科整合及應用知識與技能和運用;信息科技進行互動學習:達至自主學習;全方位學習: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學習數學;電子學習:一種開放、靈活的學習模式。香港教材自由開放的特點,為學習者設定了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幫助學生達至全人發展的目標,力求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2.教材難度分布均勻
香港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比較簡單,充分體現了基礎性和面向全體學生,教材編寫遵循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步擴充知識點的要求,不同學習范疇的重點內容均勻分布于各學段,并在相應知識模塊中留足了補充拓展的空間,教師可根據實際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增加具有一定難度的內容。
三、香港小學數學課程實施的特點
香港《數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明確規定了“學與教”的原則與取向,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起到了規范指引的作用。
1.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學生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權利,自主學習是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目標與方向,現代信息技術為自主學習的實現創造了條件。香港的課程實施非常鮮明地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理念,實現了多元化教學,學生能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并及時得到強化和反饋。幾乎每節數學課教師都會設置開放性的問題,創造師生討論交流的機會,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師生的碰撞中得到發展,教師在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互動討論扮演課程體驗的“引領者”角色,在互動探究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
2.提倡數學“跨課程閱讀”
香港重視數學閱讀,學校推行并倡導數學課程的“跨課程閱讀”,提升學生對數學課程學習的興趣,在數學閱讀中運用語文學科的閱讀技巧和策略,香港課程指引明確了數學閱讀的策略:善用圖書館的資源、提供電子閱讀材料、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閱讀材料、制作閱讀記錄表、開展閱讀分享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3.多元化的家庭作業形式
家庭作業是鞏固和延伸課堂所學知識的基本途徑,也是及時評價和反饋教學的有效方式。一是教師彈性布置作業,題型體現數學的趣味性與實用性,學生自主、靈活、有選擇地完成;二是作業具有選擇性,不同層次和興趣的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想挑戰的題目完成,在完成題目過程中找到學習信心,激發挑戰的欲望。
4.STEM落實到數學學科
STEM是一種面向真實問題的跨學科融合項目學習,通過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創造過程。香港課程指引非常重視STEM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作用,注重挖掘數學課程有關STEM相關教學的元素。學校也重視STEM教育資源的建設和課程開發,并形成了跨學科領域教師共同參與協作,形了基于STEM 教師團隊,香港教育局持續舉辦針對教師的STEM教育相關專業培訓課程及研討會以培養優秀師資,構建了常態化STEM課程等。
四、香港小學數學課程評價的特點
香港《數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注重進展性評估,評價的目標指向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結構的形成、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能力的提升,測驗結果主要用于診斷及改善學與教,強調評價過程記錄和報告,倡導跨學科的評估。
1.價值取向指向學與教的改善
香港課程指引把課程評價定位為“通過分析和判斷學生的表現,向學生、教師、學校、家長及其他持份者提供反饋”。根據這樣的定位,確定了課程評價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從而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二是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所采用的學與教策略的效能,從而給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三是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表現,從而與教師緊密聯系;四是為子女提供適切的輔助,幫助他們學習。課程指引明確指出,數學評估應配合課程宗旨及目標,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解決數學問題時所用的技巧以及在思考能力、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方面的發展。數學課程評估的目的指向“促進和改善學與教”。
2.評價構架著重進展性評估
總結性評價和進展性評價是香港課程評價的兩種基本取向。總結性評估旨在對學習表現和進度進行全面和綜合的描述,進展性評估旨在診斷學生在學習上的強項和弱項,為教學的改進提供反饋,并檢視教學策略的成效。香港課程指引明確指出,評價架構著重于進展性評價,以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結構的形成、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能力的提升作為評價的終極目的,把評價融入學與教的活動之中,學生利用課業和所得的反饋提升自身的學習。
3.評價方式以診斷反饋為主
香港校內評價的功能在于反饋前面知識學習的進展狀況,評價目的在于促進學生互相學習、反思和改善,并鞏固所學知識。盡管校內評估也存在測驗、考試成績評定和等級評價,但更強調過程記錄和評價報告,采取質性描述的語言書寫評語,把依賴等級和分數的評價方式降低到最小程度。這種做法的目的在于杜絕學生或家長為分數而學習。鼓勵教師做進展性的評價,促進學生反思并調整學習策略。
五、若干啟示
1.重視學生終身能力的培養
數學作為一種幫助學生掌握探究、猜想、驗證、推理等能力的重要思考模式,一個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和一種智力的鍛煉,幫助學生發展終身學習的必要能力,面向未來,我們既要回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提出的新問題、新挑戰,更要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規律。學生除了需要獲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四基”能力外,我們還要與時俱進,豐富和充實數學基本素養的內涵;適時引入信息素養,讓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學會學習,以適應時代的要求;更要重視批判性思維、人生規劃與幸福生活、公民責任與社會參與等跨學科的通用素養對兒童成長的價值和意義。幫助學生實現全面而具個性發展、能夠終生不斷提升自身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的能力。
2.用STEM 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數學課程標準要挖掘小學數學中含STEAM元素的課程內容,以探究學習方式進一步整合科學、信息和數學等學科學習的相關元素,提高學生綜合與多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獲取最大限度的數學學習,提高學生數學素養。例如,在學習《行程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設計和制作橡皮筋動力車。學生為了提升車子速度,需要綜合應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解決能量轉換問題。這種真實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欲望,促進學生一起合作探究,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用信息技術實現數學深度學習
未來社會,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多行業的工作離不開網絡信息技術的輔助。世界越來越數學化、數量化。信息技術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抽象概念。對于許多學生來說,數學概念太抽象、離生活太遠,不好理解。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可以轉化為看得見的、具體的圖像。比如,小數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在編程的過程中,用一個小數代表小紅的身高,引導學生用編程代碼將這個小數的小數點移動位置,屏幕上的小紅的身高就會隨著小數數值大小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鮮活的圖形,印到腦海里,讓學生真切感受移動小數點的位置引起數值大小的變化,讓學生獲取到最大限度的學習。信息技術讓數學學習變得具體現實,變得生動有趣。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