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猛
摘要:中緬兩國之間的交流和往來歷史悠久,伴隨兩國之間的交流,各種文化實現了融合和交流。在眾多文化交流中,以民族音樂文化交流尤為突出,對雙方國家的音樂文化發展,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論文以中緬跨境民族的音樂文化交流為研究切入點,對其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中國? ?緬甸? ?民族? ?音樂文化? ?交流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1-0009-03
2013年底,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推進中國、東南亞、南亞、印度等地區的經濟發展。緬甸作為我國的西南邊陲門戶,是“一帶一路”偉大戰略的重要樞紐。
一、中緬跨境交流和民族音樂文化的產生
(一)中緬跨境民族
緬甸是東盟成員國,位于中南半島的西部,與中國毗鄰。兩國之間擁有漫長的邊境線,全長為2185公里,其中兩國之間的邊境線中有將近2000公里左右的邊境線在我國的云南省。根據史料記載,兩國之間擁有悠久的交流歷史,早在公元94-120年的時候,緬甸境內的撣國就向漢朝派遣使臣,帶著緬甸的犀牛、大象、珍寶等物品來到中國。而漢朝也相應地對緬甸進行封贈官銜、回贈金銀等。日后,伴隨著歷史的進一步發展,中緬兩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廣泛,其中以兩國之間的民族音樂文化交流最為廣泛。801年,鏢國王子舒難陀來訪中國,并帶領了一個大型樂隊進行歌舞表演,在該樂隊中,擁有樂工35人,樂器22種,轟動了整個唐朝的長安城[1]。9-11世紀的時候,我國正值宋朝政權,緬甸的蒲甘王朝仍與宋朝之間保持經濟和文化交流,緬甸的蒲甘王朝繼續向其進獻犀牛、大象、香物等,但在13世紀,兩國之間為了爭奪金齒地區,兩國之間暴打了戰爭。16世紀中葉之后,兩國之間為了爭奪地盤,中緬之間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直到1790年,兩國之間才恢復了正常,緬甸王向中國清朝的乾隆皇帝請求賜封,并開關禁,兩國之間再次恢復經濟文化交流。1885年后,隨著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殖民擴張,緬甸逐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中緬關系演變為中國與英屬殖民地緬甸之間的關系[2]。
(二)中緬跨境民族音樂文化產生
伴隨著中緬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兩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也得以交流和融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緬兩國之間的音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為中緬兩國都是水稻種植區域, 從新石器時代,云南的滇池就已經獲得了水稻栽培技術,并以云南滇池為中心,開始向四周輻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稻谷文化”,音樂風俗也隨之而出現。例如,緬甸瑞博、維勒等地區的大鼓調——“崩吉達”,就是緬甸的一種傳統的民族音樂,這與云南大理白族地區的“栽秧會”、彝族的“栽秧鼓”等存在極大的相似。這種音樂文化下,每年到了水稻插秧的時候,為了不斷鼓動插秧者的勞動熱情,人們就會利用大鼓嗩吶等樂器進行演奏。從歷史上來講,緬甸在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的時候,每年到了插秧的季節,皇帝就會親自到農村,去參加插秧儀式,并在大鼓樂隊伴奏的時候,做一些象征性的插秧動作[3]。而我國的云南沅江白族在每年的“三月會”上,也有類似的活動。
不僅如此,與“稻谷文化”相適應的民族音樂活動中,兩國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的UC環閉上的“衣拉灰”和緬甸的伊洛瓦底江的“劃船曲”;云南佤族和緬甸阿卡族的砍人祭谷神的歌舞活動;云南傣族和緬甸的“潑水節”歌舞活動等,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除此之外,中緬兩國之間都深受佛教的影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兩國之間的音樂文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緬甸的廟會敬神的時候,要歌唱“神谷曲”,我國云南在求神拜佛的時候,也要唱類似的“求神歌”“拜佛調”等。同時,在音樂活動中,緬甸也與中國的云南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兩國宗教活動所使用的樂器、洞經音樂中,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二、中緬跨境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
縱觀兩國的音樂文化交流歷史,兩國的民族音樂文化交流集中反映在三個時代,即:東漢時期、唐代中期、清代時期。
(一)東漢時期
根據相關的研究史料記載,早在東漢時期,兩國之間的經濟、貿易交流日益頻繁。伴隨著兩國之間的政治經濟的文化交流,兩國之間的民族音樂文化也實現了相互的交流。永寧元年,緬甸的撣國派遣使者到漢朝進行朝賀,并向東漢王朝獻樂人,此后,兩國之間展開了密切的音樂文化交流。與此同時,東漢政府并在西南地區設立了永昌郡,與緬甸的撣國建立了隸屬關系。就當時而言,緬甸撣國的音樂文化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并且歷史悠久,樂器工藝較為精湛,緬甸的音樂文化、樂器等深受我國人民的歡迎。對此,在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的《西京賦》中就進行了詳細的記載[4]。
(二)唐代中期
伴隨著歷史的進一步發展,中緬兩國之間的民族音樂文化交流進一步加深。到唐朝的時候,緬甸期被稱為“驃國”,其國王多次派遣遣唐使。同時,受到唐朝對外開放的外交和民族政策影響,兩國之間的民族音樂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在這種背景下,驃國多次借獻樂之名,來到中國。在802年,舒難陀訪華師團再次抵達唐朝的長安城,并帶來了驃國的音樂和舞蹈,本次演出中,驃國帶來了8類22種樂器、12種樂曲、大量的舞者,并且舞者演奏水平較高,驚動了當時整個長安城。
(三)清代時期
11世紀中葉,緬甸建立了統一的蒲甘王朝,并將佛教確立為國教。為此,緬甸廣建佛塔,并在建設的過程中,每建一層,就進行一次歌舞,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緬甸的音樂文化發展。一直到清朝,緬甸王向中國清朝的乾隆皇帝請求賜封,并開關禁,開始了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同時,伴隨著兩國之間的交流,緬甸的音樂文化也來到中國,并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歡,例如,清宮廷樂中的十三弦鳳首箜篌就來源于緬甸。
三、中緬跨境民族音樂的影響
音樂文化作為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中緬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而越來越趨于一致性,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首先,音樂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在中緬兩國的音樂文化交流中,對兩者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首先,中緬兩國的跨境民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民族音樂文化交流。中緬兩國相鄰,國界線較長,兩國實則上是民族相通,山水相依,例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就發源于中國的西藏,中國怒江的下游就在緬甸地區。同時,中國德昂族、景頗族與緬甸的克欽族、德昂族、布朗族都屬于同一民族,屬于跨國而居的同一個民族,他們都是中緬兩國相互有好、音樂民族文化交流的使者。其次,一些政治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兩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例如,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途經緬甸,為其帶去了大量的中國音樂。同時,還有不少隨去的士兵,留在當地,長期居住下去,成為當地的居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民族音樂文化交流。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設置了永昌郡,并又修筑了博南道,同時隨著西南絲綢之路開通,出現了一批緬甸華僑。在這一批華僑中, 不乏樂師、藝人等,他們對中緬兩國之間的音樂和舞蹈的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清兩個朝代,雖然中緬兩國之間發生了一定的戰爭,但伴隨戰爭的爆發,中國不少官兵流落到緬甸,并與緬甸人進行通婚、生息繁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兩國之間的音樂發展。最后,新中國成立之后,中緬兩國之間的關系日益友好,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上個世紀60年代,兩國的總理互訪,并分別在對方的郭金海中舉辦了“緬甸文化周”“中國電影周”,極大地促進了兩國之間的音樂文化。進入到80年代之后,兩國的文化部長互訪活動更加頻繁,音樂文化交流更頻繁和深厚。新時代下,伴隨著“一帶一路”的政策,中緬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正在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5]。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緬兩國之間山水相依、民族相通,兩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在音樂文化的交流過程中,促進了雙方音樂文化的發展和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下,兩國之間的民族音樂交流勢必會呈現出一個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鐘小勇,余繼平.滇西中緬跨境之德昂族傳統音樂述略[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8,(02).
[2]羅玲芝.關注中緬跨境民族音樂文化[J].戲劇之家,2018,(11).
[3]初步云.中緬“象腳鼓”樂器文化比較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4年.
[4]徐天祥.中緬“報佳音”音樂活動考察[J].民族藝術,2017,(06):162-168.
[5]王韻.唐代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中緬經濟文化交流[J].中華文化論壇,2016,(08):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