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丁瑩
摘要:攝影藝術家作為社會中的小部分群體,在進行創作時,受限和被影響于諸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大眾。大眾的審美水平、審美傾向和接受度都于藝術家的創作主題、創作方向、取材等各方面影響深遠。作為攝影藝術家,是要迎合、取悅大眾,還是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不用考慮外界眼光呢?由此疑問引申出一系列相關探討。
關鍵詞:大眾? ?取悅與迎合? ?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1-0180-03
人的眼睛類似光圈f2.1至f8.3,透視是50mm,角度接近16mm超廣角,說明人眼是有限制的,就像欣賞攝影作品的公眾群體,本身在觀看上是有各種各樣的局限的。攝影作為一種藝術門類,本質上不用迎合任何人,但在諸多條件前,這個問題被投放到許多先決因素下,變得讓人疑惑起來。在藝術平民化、大眾化的今天,關注各種藝術展覽的人群不再僅僅限于藝術圈,而是涵蓋了各個領域,藝術達到了非常大眾化的程度。藝術原本作為一種個人情感的表達方式,個人化特點是非常鮮明的,但是在如今社會下卻與公眾有著密不可分的相互影響,這之中存在的矛盾就涉及到了“關于攝影是否要取悅公眾”這個問題。
一、攝影與大眾的關系
攝影在其早期就被大眾認為是一門技藝而不被承認是一個藝術門類,它是資本主義科技發展下的產物,當時作為一種還未普及的技藝,普通人想要得到一張屬于自己的照片并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容易。以前家庭相簿流行的時代是這樣的:“存放在相簿里的人物穿著可笑:打扮成阿爾卑斯山民提洛爾人的模樣站在繪滿針葉林幕布前,吆喝著山歌,抖動著呢帽;要不然就是打扮成水手,倚著亮晶晶的柱桿站著,一腿伸直,一腿稍屈,好像非做這種姿勢不可……為了滿足“藝術性”的渴望又添了其他道具……”。在攝影術剛開始流行的時代,同時也是繪畫藝術被大眾所崇拜的時代,模仿名畫的攝影從某個方面來說就是在對大眾投其所好。攝影滿足了大眾對獲得一張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肖像照的心理訴求,人們樂于為其買單,在這里,攝影師和被攝者的關系屬于甲方和乙方的關系。在雇傭關系之下,攝影師對客戶的取悅和迎合是必然的。
談及藝術創作是否需要“取悅公眾”,無疑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關乎攝影師是否能取得名氣、地位和財富。對藝術家來說,在創作時是帶著這樣的顧慮來創作還是能夠完全摒棄外界的干擾來做完全個人化的作品呢?在如今藝術大眾化、普及化的時代,人人都有機會進入美術館、展覽欣賞藝術,夏爾勒?波德萊爾在《1859年的沙龍——現代公眾與攝影術》一文中提到:“在人們應該只注意‘美而對其他視而不見時,我們的公眾卻只注意到了‘真。這些觀眾不是藝術家,不是天生的藝術家,也許是哲學家、道德家、工程師,或是談論具有某種教益的秘聞軼事的鑒賞家。……他們憑感情,或者說,他們憑判斷,在不同的層次分析作品。其他更為幸運的人們則立即憑感情欣賞作品,同時,綜合理解作品?!F在,我們的公眾根本就不能體驗到憧憬和驚異的喜悅——靈魂蕪劣的標記,他們希望通過與藝術毫不相干的途徑感受奇跡,于是,順從的藝術家就頂禮膜拜起這樣的鑒賞水平來了;他們不擇手段,力求使公眾感動、震驚、目瞪口呆,……”是的,人人都可以接觸藝術、評價藝術、甚至詆毀藝術。
二、影響攝影創作的各方因素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藝術從原先的貴族教育逐漸演變成普及化的、大眾化的教育,藝術滲透在我們身邊各個方面。各地美術館、博物館等的數量與日俱增,普通大眾隨時可以進入美術館和博物館接觸藝術、感受藝術,亦或是進入專業的藝術院校進行系統的藝術教育。當今社會大眾從對生存的需求演變為對精神內涵和生活品質的追求,藝術普及是一個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
20世紀60年代后期,紀實攝影進入了美術館,在那里被奉為一種現代主義藝術。很多照片原本完全并不是為了成為藝術,而是為了藝術市場而被重新挖掘出來,尋求一種形式主義的認可,可以當作藝術作品來出售。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決定簡歷獨立的攝影部這類舉措的感召之下,紀實攝影作品開始服務于“鑒賞”的傳統觀念,結果,紀實攝影喪失了其原本在美術館和畫廊背景之外所具有的那種必不可少的社會功能。藝術性與教化性是展示于美術館中的攝影作品所具有的兩種基本屬性,而作為商品的攝影作品又是帶有截然不同的屬性了。
自古以來,藝術作品就因其具備觀賞性、裝飾性、身份象征性和傳世資本價值的特點,備受資產階級、貴族階級和官僚階級的青睞。當大眾所擁有的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又達到一定程度的文化修養,那么購買藝術品來作為家庭裝飾或者作為收藏就會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當攝影作品作為普通家庭懸掛裝飾或收藏,購買者一般情況下會把視覺美感作為占比很大的收藏因素,甚至有時超越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追求視覺愉悅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生理上的本能是人類不能回避的,所以大眾大多數會舍棄藝術價值高但是視覺上較為“丑陋”的攝影作品,而是選擇讓他們視覺產生愉悅的、欣賞性比較強的攝影作品。此時的作品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它附加的裝飾性而不是藝術性了。
自媒體時代的今天,網絡傳播途徑的實效性與便捷性給照片的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實時的分享、社交平臺的傳播、完全公開的平臺……這些都是這個科技時代帶給我們的在文化傳播領域的神奇之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完全公開透明的展示與大眾的注視給照片分享者們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展示自己的平臺,但同時他們又會因大眾的眼光、審美、評論和反饋而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響,從而調整或是改變藝術家本身的創作思路與出發點來迎合大眾。社會經濟越來越繁榮,商業領域對照片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在商業化的今天,攝影滲透在商業的各個領域中,而且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的商業攝影已經有很專業的分門別類,比如汽車攝影、人物攝影、時尚攝影、產品攝影、建筑攝影等。商業攝影在最初的時候并不受大眾的尊重,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然而如今來看整個攝影史,商業攝影是其中的中堅力量。無論在哪個領域,利益無疑是一項技術發展與完善最直接的推動力量。而商業攝影作為一種委托攝影,迎合大眾、取悅大眾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很顯然大多情況下商業攝影的藝術性是不高的,這是商業手段慣有的結果。
作為一個攝影師,無論是專攻藝術攝影還是商業攝影,大部分人都是希望自己的攝影作品得到社會的認可,以證明自己作品的價值和藝術家本人的個人價值。假設上述社會認可實現了,隨之而來的一定伴隨著地位、名氣、金錢、商機……而當一位攝影師是通過專業的推手團隊來包裝、打造出來的成功者,這樣的藝術家面向社會,顯然是針對大眾需求和大眾審美取向,他們具有市場性,所以他們的作品是具有目的性的,為了迎合藝術市場、迎合盡可能多的大眾,來獲得名和利。所以說,處于社會這個大環境下,人們往往被太多因素影響和制約,想要完全拋開遠離這些因素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輕易做到的。
三、結語
筆者認為在當今的藝術語境下,當作品具備了大眾性的時候,必然丟失了很多藝術性。大眾和藝術家這兩個群體可以說是具有比較獨立的兩種審美評判標準的群體,從本質上來說藝術家應追求藝術性,而大眾則因其領域的不同而審美具備大眾性,想要兩手抓并不現實。攝影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技術,還是一門可以主觀表達的藝術。藝術家們通過對光影的描繪、對拍攝對象和主題的選擇和對瞬間的捕捉等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傳達自己的藝術語言。攝影是否能被定義為一門藝術取決于攝影者是否把它當成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語言。對觀者來說,若你能從攝影中感受到令你感動的,心跳的,觸動的元素,那么它就是藝術了。作為拍攝者,無疑想讓自己的作品可以觸動人心,引起觀者的共鳴,這之間的關系在所有藝術門類中都是成立的。在這個層面上,如何觸到觀者心中的那個“點”,也是藝術家會思考的一個問題。作為藝術的攝影不能一味的迎合大眾的審美和口味,失去自我,藝術家需要憧憬,不能失去判斷和感受創造中優雅無形的天賦,否則攝影將完全淪為藝術以外的一個類目,像印刷術一樣只是一項工藝。
參考文獻:
[1][德]瓦爾特·本雅明.攝影小史[M].許綺玲,林志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比利時]希爾達·凡·吉爾德,[荷蘭]海倫·維斯特杰斯特.攝影理論:歷史脈絡與案例分析[M].毛衛東譯.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