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 王雨露
摘要:如今,互聯網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藝術教育是社會知識結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互聯網技術與藝術教育特別是高等學校的通識類藝術教育課程相結合并應用是當下教育界研究者關注的重要話題。本文是對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面向全校開設的音樂類通識課程展開的分析和論述,文章主要從傳統藝術課程的優點以及存在的問題開始,探討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提供更合理、更有效的途徑,創造可持續學習和應用的空間和平臺,并期待將互聯網加模式運用于更廣泛的高校課程體系中。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 ?藝術類通識課程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1-0168-03
音樂教育在我國歷史悠久,從3000多年前商朝時期就有了“瞽宗”教育機構;西周的禮樂制度和六藝;春秋時期孔子的樂教思想,明確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強調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20世紀末,我國教育界兩次重大的教育改革為音樂教育事業思想觀念的發展注入強心針。隨著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音樂通識教育課程成為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實施美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徑,進而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身心發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研究工作者一直堅持對高校通識教育的探索與發展,并且取得了卓越成效。在教育部2004年的《全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研討會紀要》中列舉了我國高校已經取得的5項成就, 其中第二項為“以藝術教育課程建設為切入口, 落實藝術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有的高校結合本校實際, 開設了‘大學音樂鑒賞‘大學美術鑒賞‘大學影視鑒賞‘大學美育概論‘交響音樂賞析等藝術類選課。”這類課程一般以學分制為實施模式,教學中通常以音樂作品鑒賞為主,授課方式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傳統型課堂教學模式。如何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更好實現教學效果?專家和學者們做出了諸多探討和嘗試。
如今,互聯網技術愈來愈與我們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如何將藝術教育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為在校的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實踐平臺?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近五年來在全校共計開設八門音樂類通識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分別是《音樂欣賞的人類學視界》《古典詩詞歌曲演唱》《流行音樂大觀》《電影音樂》《聲音的漫游》《中外器樂音樂賞析》《輕松漫步交響天地》《流行歌曲演唱》。這些課程內容豐富,視角不同,帶給學生們豐富的音樂情感體驗,在學生中引發很大的反響。但是,幾年的實踐和調查研究我們也發現其中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知道,藝術教育具有持續性的特點,它可能會是伴隨人一生的學習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受礙于音像資料共享、授課模式單一等束縛與其形成一定矛盾。很多學生在進行音樂類通識課程選課之前因為缺乏對課程的了解存在許多困惑,加上選擇此類課程的學生絕大多數是非音樂專業學生,他們在課程結束后很難有機會獲得專業角度的音樂信息的延續學習,所以以往此類課程存在一定的缺憾,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對于非專業學習的學生來說,他們迫切希望在選課前能夠對授課內容有一定的認識,這樣便于自己對所選課程有明確的學習和認知目標。如果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有效的平臺進行課前預習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課后的鞏固復習也需要一定的支撐平臺,如何將授課內容融入他們日后的學習生活中,并達到持續發揮作用的效果,同樣也需要搭建一個有效平臺。如何通過平臺在課前和課后將主要內容呈現給他們,并提供后續的音樂信息服務,將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跟普通類通識課不同,本課題所研究的互聯網加模式下的音樂通識課平臺通過眾多優點顯現出其卓越性。它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來進行音樂知識傳播;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信息交換趨向于個性化發展;使用者眾多;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信息交換等形式的存在給傳統教育提供有互聯網屬性的“教學工具”,因此通過互聯網技術建立以傳播音樂知識和信息為目標,以網絡平臺為途徑,以大學生為受眾面這一有效途徑來實現藝術類通識課程教育的目標,提高受眾對藝術價值的認識,學生受到更加專業的指導,不斷獲取信息。
課程內容方面要全面。我們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概論》《民族聲樂之林》兩門課程,通過不同的學科分類,擴充了音樂知識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內容選擇面。通過不同內容的選擇和學習,讓學生感受不同音樂文化的美,欣賞不同音樂文化的內在氣質,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和鑒賞能力,最終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展。其次,在一些藝術教育理論中,強調注重各門藝術之間的對話、交叉和貫通,還強調注重藝術精神向其他學科的滲透,例如增加音樂人類學、音樂傳播學、音樂治療學等交叉學科的內容,這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視角。
教學設計方面能研究結合國內外主流課程的特點并應用于本類課程。隨著國外網絡技術的發展,許多國家都在教學中廣泛地應用網絡教學手段。以美國為例,從1998到2000年,已經經歷了從大規模應用教學到全面教學支持系統,再到至今網絡教學,其逐漸成為教育中不可或缺地部分并發揮著重要作用。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催生了一種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課(MOOC)。“慕課”的教育模式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慕課”學習的學生不再區分年齡和地區,課程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由于學習方法自由靈活,“慕課”因此迅速被各地的大學生所接受。世界上最著名的“慕課”平臺有美國的Edx、Coursera以及Udacity,被稱為“慕課三巨頭”,他們的課程體系攬括了世界各國名校的課程視頻。由于“慕課”在國外的教學模式逐步走向成熟,使批量制作課程成為可能,因此,“慕課”在國外呈現出一種快速增長的趨勢。我國互聯網從20世紀90年代在電腦及網絡普及都較差的情況下,互聯網教育開始萌芽起步,1996年清華大學率先提出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并于1998年推出了網上研究生進修課程。隨著一系列發展政策的出臺,為互聯網教育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同時互聯網巨頭、投資機構等紛紛殺入互聯網教育紅海,促進行業發展,比如爾雅課堂、智慧平臺等就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
有關課程體系模塊設計中我們試圖創立互聯網自媒體公眾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傳播的技術性、廣泛性、便捷性、趣味性等特點,定時更新通識課程的相關知識,如音頻資訊以及錄播課程等。通過設置在線答疑,在線直播等模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獲取課程內容的信息,享受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專業性強的藝術教育內容。這樣一來從最根本上解決了空間、時間以及傳統課堂滿人滿為患的矛盾,同時讓有意愿選課的學生獲得選課前指導,選課后可持有持續接受藝術教育的機會,無時無刻不享受藝術熏陶。我們還將嘗試應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整合線上、線下優質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獲得最大的課堂收益。翻轉課堂的特點是將 MOOC課堂和傳統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布置具有挑戰性的作業,強化并運用所學習到的知識。
相較于藝術教育體系初期,互聯網下的藝術教育更響應了人類發展過程中獲取知識方式的特點。互聯網成為21世紀社會發展的主導媒介,在面臨社會轉型時,作為教育領域工作者,承擔著重建我們對大學生藝術素質培養的人文素養目標、實現其社會價值的重任。我們知道,互聯網自身并不具有系統的教育意義,只有通過人的運營它才有被利用的價值,而如何利用互聯網這一媒介來建立一個共愉性的學習共同體?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通過互聯網與傳統教育深度融合,自媒體平臺的形式輸送知識,提升藝術素質培養的效果,以個人需求為中心,打破傳統教育的單向輸送的模式,構建個性化,趣味性的模式,有利于問題解決的知識結構新形式。這樣看來,僅僅開設幾節音樂課是不夠的,將音樂教育真正融入大學校園文化之中才是實際的對策和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