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肖君 胡凡剛
摘要:電影《找到你》塑造了飽滿立體而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導演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通過追蹤一起兒童失蹤案的真相把文本聚焦于李捷與孫芳兩位現代母親,并追尋情節發展中兩位母親心理行為變化。該片關注當下復雜的社會語境中現代女性的角色困境與情感空間,同時引發觀眾的現實思考。
關鍵詞:性別視角? ?女性意識? ?形象塑造? ?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1-0149-03
電影《找到你》曾入圍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提名,收獲良好口碑。該片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品格,圍繞尋子線索展開故事,展現出身處不同社會階層的現代中國女性群像。影片開頭以李捷(姚晨 飾)尋找女兒破題,結尾處孫芳(馬伊琍 飾)跳海自殺仍合情理,這使得影片故事語義圓滿同時結構合理。相較韓國同主題電影《消失的女人》而言,《找到你》的本土化改編有值得肯定之處。本文從性別視角出發對影片的形象塑造進行分析,重點聚焦于影片中主要的兩位女性角色,以期探究導演意圖表達的主題內涵與暗含的社會現實問題。
一、父權制的弱化
西蒙波伏娃認為,男人是主體,是絕對的,而女人是他者,由男人決定。她認為女人的他者地位與她的總體處境息息相關,源于父權制度和父權意識,即男性處在權力的中心,女性則被拋棄在一種邊緣處境之中,若想獲得真正的自我,女人必須學會反抗并將男人從神壇拉下來。《找到你》從女性視角出發依靠塑造幾乎不在場的父親角色以及將男性角色丑惡化來完成影片對父權制的弱化與規避。
(一)父親角色的不在場
影片由李捷尋找女兒的背影鏡頭引入,在警察局報案時,孩子的奶奶瘋狂追問孩子下落,此時孩子的父親都不曾出現過。鏡頭多給李捷以中景與特寫,以此顯示作為母親的瘋狂無措與歇斯底里,一句“白天上班”道出李捷的雙重角色屬性。這是導演有意識地將女性角色脫離開傳統的父權制度,在影片開頭即把女性塑造成為一個有著自主選擇意識,不受男權控制的獨立主體,使電影主旨脫離“菲勒斯”中心主義的壓制與欲望訴求。李捷力爭孩子撫養權并在官司之前與孩子單獨居住,即使請來保姆照顧也不許孩子父親插手,奶奶在整個案件進展過程中出現多次,而爺爺角色的消失與父親在家庭中的缺失顯示了對父權的規避。孫芳丈夫這一角色設置則體現著更為明顯的傳統父親形象的缺席,孩子出生至離世父親角色不曾出現過,為數不多的鏡頭則為敘事之用出現在旁人的回憶中。而后經歷過一次愛情的孫芳最終依然選擇自殺,這意味著她已經對以父權為中心的主流社會產生絕望,并意圖與男性話語權所主宰的世界徹底絕別。
(二)男性形象的丑惡化
除了弱化父權中心與男性形象,電影還將男性角色進行丑惡化的處理。影片開頭的警察面對失蹤報案的李捷進行埋怨說教;小區男保安自覺事不關己,毫無悲憫之心;包括李捷丈夫借由妻子工作太忙的原因出軌,逃避家庭責任,對于女兒的撫養也是多由自己的母親承擔;朱敏丈夫道德敗壞,不忠誠婚姻;孫芳丈夫則將男性丑化到極致,他嘴臉可憎,不學無術,不管妻女,時常家暴,在孫芳逃跑偶遇后意圖玷污孫芳。縱觀上述角色,盡管他們身處不同的社會階層與工作崗位,但導演一一將之丑惡化,這在女性視角觀照的故事情節中并無不妥且在現實生活中有跡可循。哪怕是重情重義的張博,也時常顯現出一種狂躁與不安,所行之事游走于法律邊緣,男性中心的傳統在影片中被拋擲,換作女性視角的冷靜凝視。
二、女性角色的個體分析
導演塑造了多元、立體的人物形象,將鏡頭對準精英女律師李捷與社會底層保姆孫芳,盡管兩位女性的社會身份和地位千差萬別,但同為人母的兩者命運交集由孩子出發展開。導演塑造的兩位女性人物也分別代表著現實社會的兩種不同女性,從豐富人物群像的層面而言她們在電影中承擔著同樣重要的地位。
(一)李捷:獨立坦率的現代女性
李捷作為一名現代女性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從她的職業定位以及為爭奪離婚后孩子的撫養權便可一窺其社會生活地位與家庭地位。不管從情感追求還是物質條件而言,這類女性群體不再作為男性的附庸,而是主張兩性關系的平等,大膽追求自我想要的生活,對待未來秉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然而再過獨立樂觀的女性也存在阿喀琉斯之踵,對母親而言便是孩子。故事以李捷的女兒失蹤切入引出種種前因與后果,如此一來電影便有了充足的理由設置與強化戲劇沖突,即以深入情感獲得“共情”為立足點,一切不可思議的人物行為便理所當然。李捷在現實社會中擔當有不同角色,此形象接受了完整的公民教育甚至是專業高等教育,她在生活與工作的自由選擇過程中完成了社會化人格對女性的改造,因此對自身性別有著全面理性認知。李捷自孩子失蹤至找回期間展現出一種作為女性的完全自主選擇過程,幾乎是案情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從尋找報案到交贖金、翻找垃圾桶,再到確定是孫芳所為,當雙方在船上相遇時,她們的對峙是扣人心弦的。而經歷過“磨難”和心理成長的李捷早已經意識到唯有多樣化的主動行為才能改變女性在社會生存中的孤絕境地,她更能理解孫芳生命中孤立無援的狀態,因此李捷不再選擇以對立的態度去挑戰同為女性的孫芳,因此伴隨矛盾沖突的高潮,以雙方和解的終結臨近。
(二)孫芳:徘徊蘇醒的進步女性
孫芳則代表著與李捷不同階層的現代社會女性,她所置身的群體處于難以被主流人群關注到的社會底層,以農村婦女形象出場,工作與家庭情況撲朔迷離。隨著案情進展孫芳的家世被翻開:包辦婚姻,丈夫家暴,孩子患有先天重疾不治夭亡,“搶”病床一事加深了她對世界的恨意,也是多多失蹤的導火線。珠珠重病刺激了孫芳自主意識的覺醒,盡管她試圖獨立面對生存困境,但依舊難以掙脫父權的沉重枷鎖,從不忍家暴開始反抗試圖離婚,到不得不為醫療費做皮肉生意,積極主動地融入社會是孫芳作為社會底層女性的勇敢發聲,母愛的驅動力量亦顯現出來。兩位女性的母愛是相通的,因而孫芳的放手成全便合乎情理,她與李捷走向和解也是她同世界的言和,其妥協也昭示著她產生了對李捷的多重女性角色趨于完整理解的認知。盡管影片涉及到法律題材,但導演沒有把“有罪”的孫芳交給法律去處理,而是以自我醒悟后跳海為其終結,于懸疑中增添一抹溫情色彩,這符合影片整體的親情基調,完成了情感敘事層面的閉合與完整性。
三、女性視角下的現實寫照
通過上文論述不難看出《找到你》摒棄傳統的電影人物塑造手法,它既不刻意為某人立傳,也不單純突出某一典型形象,而是在懸疑故事的外殼下,深入挖掘現實社會中女性群體的內部典型性,以此找尋她們所處的生存困境以及情感與心理訴求等。
(一)現代女性的生存觀照
《找到你》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它把鏡頭聚焦于當代社會的母親,將女性在事業、家庭以及孩子教養等問題上容易遇到困境如實呈現,它引發觀眾在參照自身體驗的同時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影片中的三個女性角色李捷、孫芳與朱敏,她們分別代表著現代社會的職場母親、農村婦女和全職太太。李捷尋找女兒的過程中完成了對自我身份的認知與重新定位,重申了事業與家庭的關系;孫芳把對世界的仇恨化成對自我悲苦命運的屈服,也是對現實社會的低頭;而朱敏經由掙扎后獲得了孩子的撫養權。同為母親的身份使社會地位、生活背景相差甚大的她們聯系在一起。這三位女性的所面臨的不同困境都遵從現實且取材合理,因而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從女性視角出發為女性發聲。
(二)女性的現實心理訴求
以孫芳為代表的底層農村女性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她們缺失話語權卻依舊想為自己的生存爭取一席之地。孫芳作為母親為救孩子闖入紅燈區,在程序化的現代醫院,金錢缺失使她為孩子爭不到一個床位。即便是生活在社會底層,她也有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無非是孩子健康成長和收獲一份愛情,因此她“偷”走李捷之女,試圖延續從珠珠那兒斷裂開的現實母親的身份,沉浮社會的日子里她對一位客人漸漸交付真心。李捷作為母親身份的失職激發了孫芳的恨意萌芽。起初李捷認為奪回孩子撫養權足以證明母愛,當女兒連阿姨與媽媽都分不清時她仍不以為然,女兒失蹤令她重新審視自我,連同自我與社會、家庭的關系。李捷作為現代職場女性的尋找自我之旅真正開始,她從冷漠走向悲憫,試圖理解同為女性的孫芳與朱敏的現實困境,女兒獲救之時她也完成了對自我身份的救贖以及交叉身份的矛盾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