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湖縣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以工興縣、綠色立縣、富民強縣、依法治縣,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縣、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綠化模范縣等稱號。2018年底,建湖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成為鹽城市首家獲此殊榮的縣(市、區)。
堅持生態優勢 走綠色發展之路
建湖作為內陸縣份,資源稟賦少、環境承載壓力大,生態環境尤為敏感和脆弱,這更激發了我們堅持發展生態產業、綠色經濟的決心。我們主動對接江淮生態大走廊和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按照“生態是底色,發展是根本,產業選擇是關鍵”的要求,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努力做到不僅有綠色,也有綠色生產力。
推動低端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建湖曾經是著名的花炮之鄉、化工大縣,這兩大產業占據全縣財政收入“半壁江山”,但污染嚴重、安全等問題也逐步凸顯。在產業轉型過程中,我們解放思想,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在全省率先關停44家化工和19家花炮生產企業,把化工企業生產合成環節全部搬出,僅保留研發和銷售環節。低端產業實現了向綠色產業的華麗轉型。克勝集團創辦蜻蜓農服,在全國率先發展眾包模式,由農資銷售向“產品+技術+服務”轉型;花炮龍頭企業轉型發展文化產業,從事大型焰火活動的策劃及高端產品的設計、外包。
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建湖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堅持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特色精品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建成全國最大的工業化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基地,形成了西部水產養殖、中部水稻制種、東部設施果蔬的特色產業布局。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省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圍繞提供更多優質、健康、安全、放心農產品,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品牌建設,建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示范基地12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6個、農業“三品”275個。“建湖大米”榮獲中國馳名商標,三虹牌有機米榮獲中國國際稻博會金獎。
推動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建湖九龍口風景區是中國現存最為完好的瀉湖型原生態濕地,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我縣把九龍口景區的保護開發作為生態旅游業發展的龍頭項目,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原生態、慢生活、深體驗”為定位,高標準編制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有序推進龍珠島改造、沙莊小鎮等項目建設。在注重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的基礎上,加快人文生態景點打造,建成雙湖公園、西塘河風光帶等生態公園。利用兩個廢棄窯塘建成的雙湖公園,總面積2000多畝,是蘇北地區較大的城市綜合性生態公園。積極整合開發濕地、淮雜、人文、鄉村等特色旅游資源,推動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鄉村旅游融合發展。2018年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8億元。
開展重點整治 守住綠水青山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已經從以前的盼溫飽轉向現在的盼環保,由過去的要生活轉向如今的要生態。建湖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緊扣群眾關注的熱點生態問題,每年確定一批重點工程,明確時間節點和工作要求,精心組織實施,努力打造綠色家園,確保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大力推進綠化工程建設。為配合鹽城市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組織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實施道路圩堤綠化三年行動計劃。嚴格制定“紅線”“綠線”制度,像保護耕地紅線一樣保護生態綠線,實行“砍一補一”“占一補一”,打造骨干林帶,有效增加綠量。全縣林木覆蓋率達24%,城鎮綠化覆蓋率達38.3%,宜林地綠化率達100%,縣城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1平方米。深化林權改革,強化綠化管護,著力提高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全縣林木改制率達100%。
大力推進清水工程建設。全面落實“河長制”“斷面長制”,持續推進城市“清水活水”建設和農村“綠化河岸、清潔河塘”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全部關閉。加強飲用水源地建設和管理,制定出臺飲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建立健全水質信息互通機制和城鄉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系統。全縣主要河流水質達到地表水所在功能區環境質量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投入1.86億元,鋪設一、二、三級管網6000多公里,在鹽城市率先實現城鄉供水“戶戶通”。
大力推進藍天工程建設。扎實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大氣污染預警與應急處置工作方案。強化建設工地與道路揚塵管理,開展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運輸處置專項整治,加強對縣城渣土市場、砂石裝卸碼頭的管理與監察。加快拆除和改造縣城高污染燃料設施,完成燃煤鍋爐淘汰或清潔能源改造任務。2018年,全縣空氣優良天數290天,優良率79.5%,PM2.5濃度值39,是全市PM2.5、空氣優良天數考核唯一雙達標縣份。
大力推進環境整治工程建設。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期間,交辦我縣16件環境問題(含重復件4件),全部按期整改到位,數量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深入實施“263”專項行動,建立“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2%。大力實施農村康居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和農路提檔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扎實抓好縣級重點村莊和骨干道路沿線改造提升,拆除農村危舊房屋5818戶,新改建農路133公里、橋梁85座;創建星級康居鄉村129個、環境整潔村1846個;恒濟鎮被評為省十佳農業富民小鎮,顏單鎮被評為省十佳休閑宜居小鎮。農村環境整治通過省級全域驗收,被認定為全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縣,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蘇北蘇中前列奠定良好基礎。
強化組織推進 鞏固生態建設成效
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建湖縣委、縣政府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全縣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縣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牽頭負責組織協調推進生態建設工作。建立生態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和聯絡員制度,定期召開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各鎮(街道)、各相關部門也成立相應機構,為生態建設工作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強化多元投入。縣財政將生態建設經費列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逐年加大投入。設立生態建設獎勵資金,對按期完成生態創建任務的鎮(街道)和部門進行獎補。近年來,建湖主動加強同國家、省有關部門聯系對接,積極爭取生態建設項目資金,不斷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拓寬生態建設資金投入渠道,使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不斷增值的資本。
強化督查考核。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納入年度目標任務綜合考核體系,專門設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獎,制定出臺《關于全面加快生態建湖建設的意見》等文件,著力構建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對出現重大生態問題的鎮(街道)和部門,年終評先實行“一票否決”,形成重抓生態建設的鮮明工作導向。縣人大、縣政協把創建工作列為重要提案和議案,定期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題調研,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扎實開展。
(作者系中共建湖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