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誠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了全黨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南京市江寧街道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區委關于“三農”工作各項部署,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大力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努力打造新時代“產業興、群眾富、鄉風好、鄉村美、組織強”的詩意棲居新鄉村。
凸顯有地方特色的鄉村地理標識
近年來,江寧街道堅持以產業振興為根本,把“鄉村”作為最大的載體平臺,以創新、融合、跨界的思維來定位和拓展“鄉村+產業”這一新課題,打造鄉村振興更多新增長點。突出品牌化開發。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堅持科學運作、市場經營。通過不斷挖掘和推廣鄉土品牌,對特色農產品進行相應的策劃、宣傳和包裝。目前,已經擁有17個注冊品牌,在全區、全市乃至全省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競爭力的農業地理標志品牌。突出園區化生產。堅持以現代農業園區為引領,依托“互聯網+”等新媒體發展模式,加快推動朱門金和園等農業園區特色發展、規模發展,走出一條“精品農業、定制農業、體驗式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此外,積極培育鄉村新經濟,積極探索把城市的科技創新要素吸引到農村,讓鄉村成為從事現代智能產業、健康產業、文化產業、高端服務業的理想工作場所,努力打造一批文創村、金融村、科研村、創業村等現代產業集聚地。堅持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積極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積極創新健康養生、親子休閑、戶外運動等新業態,打造豐富多彩的鄉村新產業。
培育“一懂兩愛”的鄉土人才隊伍
堅持把人才作為鄉村振興的希望所在,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著力培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匯聚鄉村賢達。鄉村人才振興,培育體系是保障。通過開展一系列鄉賢評比活動,發現、培養、壯大鄉賢隊伍,選樹出一批退休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注重發揮他們的威望優勢、經驗優勢,引導他們在社區矛盾調處、鄉村建設等方面貢獻力量、建言獻策。建立完善新鄉賢吸納機制,鼓勵離退休黨員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到鄉村發揮余熱、施展才能,實現寶貴人才資源從鄉村流出再到返回鄉村的良性循環。集聚新型農民。通過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休旅經濟,鼓勵農民辦農家樂、開民宿、賣特色農產品,積極培育一批農民“老板”,既實現了家門口增收致富,也培養造就了一批心懷農業、情系農村、視野寬闊、理念先進的“新農民”。為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提升農民生產經營素質,積極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壯大農民隊伍,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儲備人力資本,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培育和引進更多的農民企業家、青年創客、現代鄉賢投身家鄉建設。注重那些土生土長又掌握現代科技知識或一技之長的“鄉土人才”的培育和引進,使其成為鄉村發展的“左膀右臂”。
共建體現鄉風文明的美好家園
文化是鄉村振興最基本、最深沉的力量。堅持用好“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辯證法,深度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構建具有飽滿品位特征和生動氣息的新鄉土、新農村,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推動文化鄉土化。注重從歷史、風俗、習慣、技藝方面挖掘豐富的鄉村文化內涵,深度挖掘茶文化、紅樓夢文化等文化資源,注重生態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把文化特質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打造一批有當地文化底蘊的特色村。通過建設一批鄉賢館、村史館等,將鄉土文化植入到特色產品、鄉村休旅、社區治理等領域當中,彰顯江寧街道鄉土文化的特色魅力。推動文化便民化。堅持文化惠民,通過完善文化設施,豐富文化活動,大力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建成了全區首家24小時圖書館,以及2000平方米的文體中心大樓并對外開放,同時加快推進銅井多功能文體廣場的建設。每年一屆的“江寧之春”文藝演出已經成為江寧老百姓自己的文化盛宴,極大豐富了轄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對加快實現鄉村文化從“送”到“種”的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積極組織引導大學生村官、社工、網格員、志愿者,以及“五老人員”、鄉賢達人等群體廣泛參與,培育組建一支近萬人的“志愿大軍”,使之成為踐行新時代文明的生力軍。
繪就鄉村振興詩意棲居美麗畫卷
環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近年來,江寧街道深入實施美麗鄉村“四變”工程,持續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整治。尊重自然生態風貌,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和鄉村環境,著力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提升基礎設施配套。注重發揮資源優勢,持續推動“千百工程”任務落實,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探索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為重要方向,黃龍峴、朱門農家、紅樓稻香村等一批生態文明、美麗宜居的村莊成為家喻戶曉的“網紅村”。大力發展生態型經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推進鮮花小鎮、聲音小鎮、健康小鎮、體育小鎮等重點項目建設,促進鄉村基礎設施的全面提升。提優美麗宜居程度。堅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保護好山水基地、空間形態,協調好鄉村建筑、田園景觀、自然風光。實現了污水管網全覆蓋、交通路網全覆蓋、公共服務全覆蓋,打造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生態環境,延續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方式,描繪詩意棲居的美麗新鄉村。提高環境治理效能。堅持生態為基,扎實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深入開展以“污水革命”“廁所革命”“垃圾革命”為重點的農村三年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創建有生命力的黨建創新品牌
黨的基層組織是根基,只有深深扎在群眾之中,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堅持把抓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以為民的初心、事業的匠心、工作的用心,激活黨員身份意識、激發黨員行動意識、激勵黨員先鋒意識,全域推進黨建品牌創新,探索基層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新路子。打造“長出來”的黨建強品牌。堅持“黨建創新是長出來而不是安上去”的理念,摒棄黨建創新簡單化的“復制粘貼”和“拿來主義”,堅持“一村一品、一社一特”,將黨建創新的種子根植于基層深厚土壤,并賦予每一個品牌自己的個性和靈魂。因地制宜打造了牌坊“茶鄉濃情”、朱門“山茶紅”、新洲“紅色大篷車”等22個有內涵、接地氣、富有時代感的黨建創新品牌,使22個村(社區)就有22道不一樣的“紅色風景”,實現了黨建創新品牌全覆蓋。推動“融進去”的黨建強治理。注重發揮黨建工作在鄉村振興、環境污染防治、安全生產、全要素網格治理、精準扶貧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創新推出牌坊“扶志基金”、朱門鄉村振興學習堂、江寧“綠主婦”、牧龍“好家風”等拳頭產品、服務品牌。同時,立足農業園區、旅游景區、基層社區“三區合一”,打造了“千千結”美麗鄉村全要素網格中心,成立黨員“啄木鳥”隊伍,切實發揮黨建品牌創新的綜合效應,以細致扎實的服務贏得點贊、爭取民心。
(作者系南京市江寧區江寧街道黨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