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修松
2018年10月《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得國家批準,標志著淮河生態經濟帶進入快速發展期。淮河流經我國中東部地區,全長約1000公里,是南北方的重要分界線,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淮河生態經濟帶以淮河干流、一級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經的地區為規劃范圍,跨越五個省份,包括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宿遷市、徐州市、連云港市、揚州市、泰州市,山東省棗莊市、濟寧市、臨沂市、菏澤市,安徽省蚌埠市、淮南市、阜陽市、六安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滁州市,河南省信陽市、駐馬店市、周口市、漯河市、商丘市、平頂山市和南陽市桐柏縣,湖北省隨州市隨縣、廣水市和孝感市大悟縣,規劃面積24.3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常住人口1.46億,地區生產總值6.75萬億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與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在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區域互助機制、區際利益補償機制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同時要看到,我國區域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區域分化現象逐漸顯現,無序開發與惡性競爭仍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區域發展機制還不完善,難以適應新時代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需要。目前,國家已明確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為引領,以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板塊為基礎,促進區域間相互融通補充。系統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實施對于建立有效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將是建立有效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具體實踐。
著眼未來建立流域生態文明示范帶。把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聯動機制,統籌上中下游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環境保護制度,著力保護水資源和水環境,加強流域綜合治理和森林濕地保護修復,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淮河流域建設成為天藍地綠水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帶,為全國大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積累新經驗、探索新路徑。
著眼長遠建立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分工協作,聯手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和軍民融合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壯大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先進制造業龍頭企業和優勢產業集群,鞏固提升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的地位,探索推進資源枯竭城市、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
著眼城鄉建立新型城鎮化示范帶。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綜合實力,促進大中小城市、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協調發展,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分類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現產、城、人、文融合發展,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全面提高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努力在宜居宜業、城鄉統籌發展方面探索新模式新路徑。
著眼全局建立中東部合作發展先行區。立足上中下游區域比較優勢,發揮淮河水道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紐帶作用,促進基礎設施對接、合作平臺共建、基本公共服務共享,全面深化區域合作交流,引導資金技術向內陸腹地轉移,營造與國內外市場接軌的制度環境,加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形成聯動中東部、協調南北方的開放型經濟帶。
探索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進綠色發展,改善淮河流域生態環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推動淮河沿線城市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增進民生福祉,把淮河生態經濟帶建成美麗宜居、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經濟帶。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規劃引導、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智能綠色、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增強支撐保障能力。協同推進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盡快立項建設暢通高效的淮河水道,建設通江達海的航道網絡,打通淮河出海通道,推進沿淮河的鐵路建設、經濟帶規劃區域內的機場建設。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現有淮河經濟帶內的區域產業主要是傳統的產業,應盡快轉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產業體系。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下,立足各地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引導產業集中布局,深化產業分工合作,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高協同創新能力,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培育發展壯大新動能,探索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和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并舉的動能轉換路徑,建立新舊動能轉換的體制機制,以全面開放推動新動能快速成長,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共進。支持“雙創”發展,鼓勵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導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健康發展,形成城鄉統籌發展格局。結合產業空間布局優化,循序漸進發展文化旅游、商貿物流、資源加工、區域樞紐、生態宜居等特色小城鎮,打造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和新型城鎮化載體。選擇一批區位條件優越、基礎好、潛力大的小城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造成為聯接城鄉和帶動農村地區發展的支點。優化村落布局,突出鄉村特色,傳承歷史文化,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形成鄉村建設新氣象。
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目前,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部分地區的開放程度遠低于同省份的發達地區,在國內外環境復雜多變情形下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加快對外開放平臺建設,不斷深化國內外區域合作,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南北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作者系蘇北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