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根平 孟婷 張艷
淮海經濟區成立于1986年,是國內最早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之一,由蘇魯豫皖交界的20個地級市組成,總面積17.8萬平方公里、人口1.34億,分別占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75%。2017年6月,國務院批復《徐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正式明確了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定位。國務院2018年10月發布《關于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復》,明確提出“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2018年12月,首屆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座談會召開,蘇魯豫皖10城市共同簽署了《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通過了《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宣言》,為推動淮海經濟區高質量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戰略契機。
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歷經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快速發展,已完成從資源型城市到產業型城市的轉變,正處在從產業型城市向區域性綜合城市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效應也正在逐步釋放。以高質量中心城市建設推進淮海經濟區整體協調發展,是推進江蘇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有利于實現淮海經濟區洼地崛起,完善國家區域發展總體布局。
聚力實體經濟發展,提升中心城市競爭力。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視察徐工集團時強調指出,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一定要把制造業搞好,當前特別要抓好創新驅動,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徐州是淮海經濟區制造業最為發達的城市,應發揮好引領和牽動作用,率先做大做強實體經濟,與區內各城市一起加速構建跨省際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一是聚焦傳統產業改造,突出產業轉型升級這個重點,精準把握產業“老”與“新”、結構“重”與“輕”的平衡點,突出發展智能高端制造業,加快構建“6+6”先進制造業體系,強化“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地位,打造區域性先進制造業高地,鞏固和提升徐州在淮海經濟區的經濟首位度。二是聚焦新興產業培育,加快發展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四大新興產業和現代物流、金融服務、商務服務、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在淮海經濟區率先形成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三是聚焦區域協同創新,高水平建設開放式的“一城一谷一區一院”創新平臺,大力實施區域科技聯合公關,完善區域協同創新機制,構建跨區域、強關聯、高強度的協同創新網絡,讓淮海經濟區各城市共享徐州創新資源。
夯實城市功能布局,提升中心城市承載力。2019年1月14日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參加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徐州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要有大的手筆,用新的理念來推進城市規劃建設,要把做大做強樞紐經濟作為今后發展的重點任務。以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核心,著力完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提高交通運輸公共服務水平,提升行業治理能力,建立起全方位、立體化、大運量的綜合交通網絡,是淮海經濟區實現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一是圍繞提升中心城市能級,科學謀劃徐州2049空間戰略布局,加快建設重大城市功能項目,積極推進公交都市、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等城市基礎建設,推動城市能級向省會城市和國家二級城市群中心城市攀升。二是圍繞鞏固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推動徐州至濟寧、宿州、淮北、碭山等地快速通道建設,加快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同城化發展步伐;推進徐宿淮鹽、合青、沿海高鐵等重大交通項目,構建“米”字型高鐵網絡,實現輻射區域內地級城市1.5小時快速通達。三是圍繞打造區域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建設國際陸港,打造東西雙向開放的內陸型國際中轉樞紐港,依托連徐客專開行鐵路特需班列、集貨拼裝班列,暢通亞歐國際集裝箱運輸大通道;依托連云港國際樞紐港,打造以津浦鐵路、隴海鐵路、京滬高鐵、徐蘭客專為主骨架的鐵路(高鐵)物流中心,促進區域貨運物流錯位發展;加快觀音機場建設國際航空港,強化不同交通方式之間有效銜接,建設淮海經濟區多式聯運國際物流中心。
強化營商環境建設,提升中心城市凝聚力。營商環境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營商環境建設是推動徐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舉措,推動“放管服”改革縱深發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徐州正努力建成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運營成本最低、政府服務最優、創新創業活力最強的全國一流營商環境。為此,應認真研究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積極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著力打造徐州特色營商環境品牌,以營商環境建設的扎實成效推進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繼續推進“3550”改革措施的深化落實,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著力完善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創新提升政務服務能力水平,全方位優化政務服務環境。特別要聚力“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建設,加快打造高質量投資開放環境和要素供給環境,吸引更多高端資源要素向徐州集聚,集聚更多區域性總部。加快構建支持創新創業的環境,依托淮海經濟區技術產權交易中心,進一步完善“線上+線下”綜合轉化落地功能;依托人才供需“地圖”,廣泛招引高端人才,加快建設區域性創新技術孵化地、成果轉化地、產業培育地和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建成名副其實的淮海經濟區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優化人文生態環境,提升中心城市軟實力。徐州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古城,有著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薈萃之地。徐州人文生態環境正在逐步優化,“天藍”“水清”“地綠”的人居環境正成為徐州新常態,2016年徐州榮膺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18年成為唯一榮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的城市,“一城青山半城湖”正成為徐州的新名片。在此基礎上,要把優化城市人文環境作為中心城市建設的“根”與“魂”,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傳承歷史文脈,活化歷史記憶,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漢文化”等品牌。充分發掘淮海經濟區歷史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通過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塑造具有獨特氣質的城市人文精神,展現“楚韻漢風、南秀北雄”的城市魅力,攜手區域內各相關城市共同弘揚新時代“淮海戰役精神”,共同打造全國歷史文化傳承示范區。同時,進一步優化城市生態環境,積極總結推廣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經驗,加強區域內資源型城市的合作交流,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為全國同類型地區全面振興轉型發展提供有力示范。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破解環保突出問題,完善生態環境區域聯動機制,打好治氣、治水、治土和環境監察執法“四場硬仗”,打造環境污染聯防聯控示范區、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作者單位:中共徐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