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奇
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動脈,對地方發展影響重大。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江蘇從補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降交通物流成本、強公共出行服務、優交通生態環境、增創新發展動能五個方面,提出深化江蘇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任務。其中,解決鐵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補齊全省綜合交通體系鐵路短板,尤其是加快補齊鐵路設施最為薄弱的蘇北地區高鐵短板,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效推動蘇北高質量發展,是一項亟待解決的重點工作任務。
從當前規劃和在建的鐵路來看,蘇中、蘇北將成為江蘇“十三五”期間的建設重點,“十三五”末初步構建蘇北“兩橫一縱”高鐵網。至2020年,蘇北路網總里程近2000公里,全省占比由35%提升至45%,其中高速鐵路達863公里,全省占比由6.5%提升至41.6%,蘇北路網密度達381公里/萬平方公里。其中,連鹽鐵路、滬通鐵路和青連鐵路是我國沿海綜合運輸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寧啟鐵路二期是我省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立體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連淮揚鎮鐵路和徐宿淮鹽鐵路是我省“三縱四橫”快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連淮揚鎮鐵路作為蘇北腹地的第一條高鐵,是縱貫江蘇大地的“脊梁骨”,徐宿淮鹽鐵路則是橫穿蘇北的“金綬帶”。
“高鐵時代”的來臨,為蘇北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產生集聚效應。隨著蘇北地區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會有更多的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等從蘇南等先進地區加快遷移、集聚到蘇北地區,進一步強化蘇北地區與蘇南等地的區域協同發展。二是產生共振效應。高鐵以其快速便捷的優勢縮短了空間距離,全面提高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速度,使相鄰或更遠的城市、地區彼此呼應、聯動,產生共振放大效應,提高效率和效益。三是形成產業效應。蘇北地區高速鐵路建成后,往返的巨大人流會帶來大量的餐飲、購物、消費、休閑和服務需求,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帶動物流、會展、金融、商務、餐飲、公共娛樂等行業以及旅游業、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高鐵建設提升了區域可達性,產生了時空縮短效應,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凸顯,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高鐵本身不是絕對的經濟“增長引擎”。由于江蘇交通運輸中長期存在鐵路發展不均衡問題,尤其是高鐵資源不均衡發展,蘇北地區高鐵網絡建設將面臨如下挑戰。一是形成過境效應。即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僅在當地經過,并未對當地產生任何效應。如果不能加快打造高質量的旅游環境、高品位的購物環境和高效率的市場環境,那么高鐵將成為蘇北地區游客外流、消費外移的高速通道。二是形成“虹吸”效應。即能源、資源、人才等要素向條件更優質、環境更優越的地區集聚。由于高鐵的開通縮短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人才和物資的流動更加便捷,可能會加速人才和資金向大中城市集聚,搶走蘇北地區的優勢資源。這種“虹吸效應”不利于蘇北地區經濟發展。三是形成沖擊效應。高鐵作為一種便捷高效的交通運輸工具,必然對水路、公路特別是航空等運輸行業造成一定沖擊。四是形成錯配效應。所謂錯配,主要是不同物類在邊際產出價值的不對等。就高鐵來說,作為未來幾年在蘇北地區即將建成運營的新型交通工具,原有城建規劃、交通布局、商業圈層和產業體系等,沒有考慮高鐵這一因素,導致邊際生產率不一致,發生資源錯配、要素錯配等一些不匹配的問題。
當前,需要全面認識和對待高鐵的外部效應,科學研究高鐵經濟效應與區域發展機制轉型,最大限度地發揮高鐵紅利,以推動蘇北地區區域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進程。蘇北地區要緊緊抓住機遇,根據《江蘇省“十三五”鐵路發展規劃》《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運輸走廊規劃(2018—2035)》要求,抓住江蘇“高鐵路網”建設任務不放,增強高鐵網絡對蘇北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拓展蘇北發展空間,重構蘇北發展板塊,為高質量建成“強富美高”新蘇北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做好頂層設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蘇北各市要與省有關部門溝通銜接,進行科學合理規劃,通過探索、實踐和建立健全與高鐵經濟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政策體系。重新審視高鐵時代蘇北地區在區域發展大局乃至“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位和優劣勢,更好地謀劃蘇北地區高鐵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強省級層面統籌和支持力度,組織開展蘇北地區高鐵路網規劃研究,重點完善蘇北地區與南京以及蘇北地區與周邊省份的直接聯通通道布局,積極對接中國鐵路總公司及其他省市,加快跨省鐵路規劃建設,探索鐵路建設新模式。
完善配套體系,建立綜合交通網絡。高鐵的運行要求以多形式交通運輸為輔助,以最大化地趨向無縫對接為宗旨,實行不同交通方式之間的便捷轉換,銜接的效率優劣直接影響著高鐵功能的發展。以高鐵站點與城鎮交通“無縫銜接”為目標,加快建設一批集城際鐵路、軌道交通、城市公交、長途客運、旅游專線等為一體的配套交通網絡,推進建設高鐵與高速公路、機場、水運碼頭相互貫通的快速便捷通道,確保多式聯運的無縫銜接和人員往來的有效暢通。此外,要盡快完善高鐵站周邊的商業經濟區,如酒店餐飲業、娛樂休閑產業等。
統籌產業布局,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通過高鐵網絡的布局,激勵和吸引省內外產業向蘇北轉移,提升蘇北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和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蘇北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強布局有利于蘇北自身優勢發揮的新興產業,加快蘇南、蘇中等地區相關產業的轉移步伐。另一方面,要統籌蘇北地區高鐵沿線產業布局,實現差異化發展和特色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速區域融合發展。
健全城鎮體系,促進城市群協調發展。城鎮體系是區域發展的基本骨骼系統,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城市帶動區域最有效的組織形式。高鐵時代,通過形成城市群和城市間一體化,打破城市行政區邊界;通過強化資源優勢互補、產業錯位發展、基礎設施共享和地區市場共建,謀求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協同創新發展道路。要結合蘇北地區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優勢、基礎設施和環境承載力等自身條件及在城市群中的地位,確定城市功能定位,并尋求城市間特別是與核心城市的錯位發展。圍繞鐵路站點打造一批“高新產業+高鐵新城”,建設高鐵城市帶和經濟帶,合理定位和分工,科學布局,從點到面,促使產業集聚于中心城市,擴散于中小城鎮,逐漸形成推動蘇北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產業和城鎮發展體系。
建立合作機制,促進高鐵與旅游業融合發展。作為新型的快速交通運輸工具,高鐵引起的“縮短時間距離”將對旅游業發展產生直接和間接的“時空”影響效應。高鐵網絡的建成和貫通,將給蘇北五市的文化旅游業帶來較大改變。蘇北五市要提前調研和規劃,超前規劃,充分挖掘蘇北五市的休閑旅游資源特色;加強合作,促使文化旅游業和休閑健康產業快速發展。推動建立高鐵旅游合作機制,加強蘇北地區與長三角及中西部其他區域之間的旅游合作,實現政策互惠、資源互享、產品互推、客源互送、市場互動、合作共贏,促進區域旅游快速發展。
創新體制機制,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蘇北地區高鐵網絡的建設,將加快生產要素在地區空間的重新配置,對蘇北地區城市空間格局重新洗牌。蘇北地區各城市間應加快由傳統的行政區治理向區域綜合治理轉型,未來應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及社會多種力量,構建跨區域綜合治理新體系。作為非核心城市,蘇北地區各城市要認識到自身的競爭優勢,借助高鐵體系融入區域一體化,更好地為區域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連云港分院)
責任編輯:包詠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