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耀年
(宜興214221)
宜興是中外聞名的陶都,“據考古普查證明,這里燒造陶器可上溯到5 000 多年前。陶都的先民們在新石器時代就發明創造了陶器。 商周時期,已有精美的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 ”(韓其樓《中國紫砂壺全書》)宜興在兩晉時曾大量燒造青瓷器,在周處墓中曾發掘到一件香熏,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它的彩色照片曾刊登在吳仁敬、辛安潮所著的《中國陶瓷史》上,說明宜興的制陶歷史悠久、影響深遠。
宜興紫砂陶是在宜興陶器的制作過程中逐步被發現和認識的, 其造型也與宜興陶器的造型有密切的聯系。 徐秀棠在《中國紫砂》一書中談到:“羊角山出土的早期紫砂陶器, 與明清乃至現代的紫砂器有較大的差別,缽、罐、壺等胎質均較粗,制作也不夠精細,它們的原料是深埋在山(黃龍山)腹中帶有紫砂泥的(夾泥),夾泥是制造缸甕等大型陶器的原料,這就說明紫砂陶誕生是個緩慢的過程。 ”
“彭年湯包壺”(見圖1)的壺體造型,來源于宜興日用陶瓷的 “湯包”,又稱“湯婆子”。“湯包” 是民間冬日晚上取暖必不可少的用具,在上世紀六、 七十年代曾大量生產。 “湯包”為扁圓形,這一造型是為放置穩妥,不易傾側,熱水注入后不容易溢出而設計的。 這一原理也同樣適用于茶壺的造型設計。 日用陶瓷的湯婆子是用上下兩片模型搪坯成型,接縫在它身筒的中部,“彭年湯包壺”是用全手工的拍打身筒法成型,接縫在底部及肩部。

圖1 彭年湯包壺
“彭年湯包壺”的造型端莊渾厚,有宜興紫砂壺十大經典器型之一“掇球壺”的雍容氣度,其線條圓潤流暢、無拘無束、氣脈不斷,壺體造型舒展有度、恰到好處,在飽滿豐盈的形態中蘊藏著內在的張力;對其口沿和蓋口的銜接,作者發揮自由想象的空間,設計出不與人同、 新穎別致的口蓋造型, 其口沿為直形,高度適中,上部稍寬于壁厚,在視覺上使口沿產生一種內凹的微曲線型,柔和而耐人尋味;壺蓋為鐘形寶頂蓋,圓鐘形的頂罩在一平蓋上,有天圓地平、宇宙弘大的氣勢,蓋為嵌蓋,蓋片厚重平整,蓋口相合接縫細而又能通轉;圓橋形鈕,鈕上套兩環;耳把上粗下細,粗細轉換柔和暢達,毫無滯澀之處,把下亦飾有一圓環;唐雍嘴三彎,這種三彎嘴在瓷壺上應用廣泛,下部肥大,儲存了較大容量的水,到變細的壺嘴出水處形成一股強大的沖擊力, 使倒茶時出水爽利,唐雍嘴借鑒了這種三彎嘴的優點,造型下部肥碩,中部肥厚處的曲線產生一種流動感,形態如小兒的前臂,稚嫩中顯示出雍容之態;壺足借鑒了北宋汝窯“青瓷旋紋三足爐”爐足的造型。 汝窯為北宋五大名窯之一,其造瓷的時間雖短,只有短短的20 年,但精品迭出, 種種精美的造型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茶壺的壺足不是可有可無的部件,有了它更能襯托出壺的精、氣、神。 在陶瓷的造型設計中,把同一特征的不同器型歸納在一起, 往往能產生一種異中求同、相互和諧的效果。 汝窯“青瓷旋紋三足爐”的象鼻足造型用在“彭年湯包壺”的壺足上,其厚重的姿態與壺體、壺嘴、壺把、壺鈕厚實的造型相融洽,相互之間交相輝映, 說明陶器與瓷器之間各種造型是可以互相借鑒的。
日用陶瓷中的“湯包”,可稱為日用陶中的細陶,因為它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 冬天人們將開水注入其中用于夜間取暖,如果形態粗笨是不受歡迎的,“湯包”的扁圓造型,用手撫摸無往不適。 從粗貨細作,到用其形又設計制作成“彭年湯包壺”,其造型在美學原理上又深了一層。 “彭年湯包壺”的設計,考慮的是器型整體上的和諧,故對原“湯包”的形能增處則增,能減處則減,從原先的“扁圓”成了現在的“渾圓”,與長形而伸展的嘴,與長形又展開的把相呼應。“彭年湯包壺”的裝飾,一是在平蓋的環狀帶作了鋪砂裝飾。 在紅泥的包漿下顯示出粗細不一的黃色段泥的砂狀顆粒,手觸之則平整滑膩,眼觀之則悅人耳目;二是在壺鈕的兩側及把下飾有三個圓環,這圓環可靜可動,手撥之可發出清脆的叮咚聲,增添了品茗的情趣;三是陶刻裝飾,用隸書通體刻了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潔性不可汙,為飲滌煩塵,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爾植荒園。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詩人以茶為知己,與茶交流情感。 茶是高潔之物,不可用世俗的目光來玷污它,而品茶可以洗滌心中的塵垢,去除塵俗的煩惱。 茶本出自深山,詩人喜茶,在治理郡事之余把它移植在自己的園中,而茶苗也盡如人意,長生了茶樹,讓詩人驚喜萬分,好像有了可以交談的朋友一樣,對之可以傾訴自己的真情實感。 茶、壺,只要你對它有情,它們就對你有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茶與壺,可視為自己的終身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