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有君
(宜興214221)
紫砂文化藝術六百余年,探索與實踐、傳承與創作、日用與收藏,都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留下了屬于特定時代的文化符號。 每一件紫砂壺珍品存留至今,無論是泥料的使用, 還是造型的變革, 不管是素心素面,還是進行陶刻、琺瑯彩、泥繪、彩繪等裝飾,都在彰顯著宜興紫砂壺無與倫比的可塑性與藝術載體的包含性,在文化藝術品手工技藝的傳承與創作之中,宜興紫砂壺憑借著無與倫比的文化藝術特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井,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活中常見。 井,在古代作為一個村落或地區最重要的生活飲用之水源,而在“井”邊上一般都會圍著“井欄”,有圓形的,像溧陽現存的“曼生井欄”;有“六方井欄”,如靈山大佛腳下的古井,還有各大寺院中不同造型的井與井欄,同時井與井欄也成為大家思鄉念家的一個文化符號。
在紫砂壺的造型中,“井” 也是喜聞樂見的紫砂創作題材。 無論是圓形的“曼生井欄”,還是傳世的“六方井欄”, 都是藝人借助紫砂的載體創作出具有文人氣息的紫砂“井欄壺”或“古井壺”的創作靈感,從而轉變成紫砂壺的設計、造型、創作的語言,抽象升華為具有泡茶使用與賦予文人氣息的書畫裝飾的藝術珍品。
紫砂 “六方古井壺”(見圖1)就是在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象之中并通過對實物的觀摩創作而成,加之陶刻的裝飾更是體現著文化藝術的魅力與文人氣息。

圖1 六方古井壺
整件作品的造型是六方型,以“井”入題,以“古井”為創作意象。 六方古井,其實在我國很多名勝古跡都有很好的保存與保護。 “六”在傳統文化中寄予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六六大順”、“六畜興旺”、“六合同風”等表達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活藝術,因此“六方古井”既有“古井”的六方形體,更是賦予吉祥順心的美好表達。
在整件作品的細節處理上, 更是充分利用 “六方”的造型語言。 彎嘴胥出,六方嘴口朝天,更是對天地的敬畏之情;六方飛把,靈動飄逸,既考慮了紫砂壺的實用性,也進行了創意裝飾,提高其藝術審美,增加其造型語言, 更好的與壺嘴合理搭配, 唱和之間,遙相呼應;壺紐與壺蓋一體,不像其他壺型壺鈕比較突出,而是一改傳統器型,就像是在古井與井欄之上加了一個蓋子,既形似防止小孩、動物、雜物掉入井中而為其配備的蓋子, 也充分發揮藝術創造力在紫砂壺蓋子上的巧妙運用。
總體上來講,整件作品以六方古井為原型,通過藝術的設計理念、構思創作、燒制,充分利用最經典的傳統文化符號造型藝術, 借以紫砂為載體, 知其藝,作其藝,守其道。
“井”在傳統中國“市井”文化與村落文化中舉足輕重。 我們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也常講到“飲水思源”,總之,“古井”不只是一種記憶,更是一種生活藝術與藝術生活的文化符號, 是一種文化記憶與手工技藝的載體與創作語言。 我們不僅是通過古井飲水思源, 更是在作品中體現出這樣一種情感表達。 通過實際存在的實物古井,表達抽象升華的古井形象,通過存在的“陽”表達形態意識的“陰”,更是包容著傳統中國文化藝術的超然智慧。
“飲水思源”的情懷,“陰陽和合”的智慧,在以古井為造型的紫砂壺創作上,傳承手工技藝制作,傳承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傳承故土情結與“市井”文化的情懷,充分體現出紫砂壺的可塑性與文化藝術魅力。
“古井”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符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生息, 見證了傳統文明走向現代文明,見證了一個民族的發展與興衰,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里,我們更應該思考與努力,通過自己的手藝活表達對這個時代的歌頌, 留下這個偉大民族的文化藝術瑰寶,傳承與創新不是一句口號,是一種責任與使命,在作品中更好地表達。 我想在我的紫砂壺創作中,要充分發掘傳統文化藝術,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紫砂壺作品之中, 為紫砂手藝活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