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洪欣
(宜興214221)
藝術的誕生和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藝術形式隨時光隕落,而有的卻經久不衰,愈加豐滿。 在這其中,宜興紫砂壺就是屬于后者。
紫砂壺誕生于江南宜興, 因此地生產得天獨厚的紫砂泥礦料而被摶砂成器,聞名天下。 它的發展過程飽經滄桑,幸運的是時至今日,紫砂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集藝術、實用、文化于一體的高雅手工藝品。
紫砂壺源于民間,并且在很長久的一段時間里,它都是作為民間工藝, 由民間手藝人不斷發揚光大的,因此,紫砂壺的身上有著鮮明的民間文化韻味。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造型等,在很多時候都是為其所承載的文化情感所服務的, 尤其是隨著文人墨客的參與,紫砂壺的文化性能被進一步放大,流傳下無數經典,也激勵著后人推陳出新。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備受后人敬仰的紫砂藝術大師,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紫砂壺藝的傳承創新和推廣, 所創作的紫砂壺款式十分豐富,并且富于情感、思想和時代意義,經典佳作不勝枚舉, 不僅一次次刷新了紫砂藝術品拍賣的最高紀錄,更成為了后人學習鑒賞、臨摹改良的優秀模板,值得每一位紫砂藝人去認真探究和研習。
紫砂壺“云肩如意”(見圖1)的原型就來自于顧景舟大師的同名經典之作“云肩如意壺”,這是一款耳熟能詳且深受大眾喜愛的壺型, 同時也是很多紫砂藝人喜聞樂見的創作典范,可以說,無論是顧大師的原作,還是后人的臨摹作品,均不乏精品之作,可見“云肩如意壺”的藝術內蘊之豐富,同時也對于做這一壺型的藝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圖1 云肩如意壺
當我們重塑一件經典之作時, 絕不可將視角僅僅停留于作品外觀這種表現層面, 更應該通過作品去窺見歷史,挖掘人物情態、創作動機等,并對作品所賦予的文化內容加以理解,由表及里、由外而內,全面剖析一件作品整個“生命過程”的來龍去脈,如此才能更好地進行實際創作。
“云肩如意壺”是顧景舟大師在20 世紀40 年代中期所創作的一款新品, 當時的顧景舟經過在上海仿古的多年磨練, 技術和藝術均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而這款作品無論是器型審美,還是制作難度,都是其當年個人藝術狀態的外在表現。 同時,在那個戰亂年代, 正值年富力強的顧景舟也用這款成熟的紫砂作品,傳達著自己對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整把壺所流露的情感基調是積極樂觀、大氣張揚的。
在對顧景舟大師的“云肩如意壺”創作背景進行梳理時,我不僅被壺型的美感所吸引,更被其內涵的情感力量所震撼。 紫砂壺之所以久經風云滄桑而依舊存在, 正是因為有無數像顧景舟這樣充滿能量的紫砂藝人不斷賦予這門民間手藝生命力的源泉。 由此,自己對這一壺型抱有極高的熱情,并展開實際嘗試。
就整體壺型而言,此壺式呈一向上伸展之氣韻,給人以振奮之感。 扁圓鼓狀壺身,壺流呈管狀微曲三彎,蓄勢待發;壺把呈環形,末梢收于壺身;壺底為外撇三足,呈鼎式,延展的弧度使壺體在視覺上更顯挺拔,氣度更為高逸。
與此同時,“云肩如意壺” 的藝術內蘊與文化情懷融于一體,進而刻畫出作品整體獨特的風格氣場。它從祥瑞文化展開,取中國文化藝術的象征物象,通過裝飾細節呈現于壺上,達到錦上添花之效。 “云肩”為古代中國婦女傳統衣飾,繞脖一周,佩戴于肩,因多做成如意云朵式,并多以彩錦繡制而成,如雨后云霞映日,故稱之為“云肩”,將其裝飾于壺身,更顯古雅吉祥。 寶珠式壺鈕的四面裝飾如意云頭, 云端向上,似花蕾含苞待放,寓意希望。 壺的蓋沿與口沿上下對應,裝飾“回紋”,細膩整齊,寓意“富貴不斷頭”。由此,裝飾與造型合二為一,氣度雄渾凝練,技藝精雅工致,整把壺既有青銅器的古韻,又蘊含傳統吉祥寓意,給人以美好的感受。
“云肩如意壺”雖然為顧景舟大師原創的壺型,但卻在一代代壺藝人的傳承創新中不斷發揚光大。經典的意義不僅在于作品本身, 更在于作品背后的精神力量、價值信仰和對民間工藝的赤誠情懷。 通過重塑紫砂壺“云肩如意”,我更深刻認識到一把壺成型成器的不易, 它的藝術內蘊絕不止我們能夠讀出的這些,很多感受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 對于“云肩如意壺”而言,它的藝術生命一定會繼續被一代代壺藝人所延續,愿其祥瑞映經典,紫韻賦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