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凌
(宜興214221)
茶具文化和飲茶習慣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時經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 以啜以飲,將之視為無窮的情趣。 喝茶在我國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陶冶性情、頤養情操的文化,隨著茶文化的發展,各種茶具自然也應運而生,其中紫砂壺以其獨特的材質和精彩紛呈的造型為人熟知,被譽為“茶具之王”,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獨樹一幟。 用紫砂壺泡茶,既能感受到香醇的茶味,也能領略原礦紫砂的材質之美以及包漿之美,使用越久品味至深,可以說,紫砂藝術與茶文化相輔相成,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
紫砂壺從北宋發展至今, 已經不僅是簡單的實用器,更是一種文化藝術,人們開始越發注重它的文化價值, 正如著名作家林語堂曾說:“中國人只要有一把茶壺,走到哪都是快樂的”,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必定是形、神、氣、韻兼備,具有獨特的人文情感和精神內涵,引人共鳴、發人深思。 一直以來,人們從自然生活中汲取創作題材, 將自己對自然與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使紫砂壺成為情感和思想的載體,煥發出獨一無二的生命力。 顧名思義,紫砂壺“葫蘆”(見圖1)以自然中常見的葫蘆為創作題材,葫蘆最早被智慧的人民用來做盛放器物的器皿,它天然而成,也是陶器之先啟,在紫砂藝術當中,將葫蘆作為藝術賞析,所創作出了“葫蘆壺”這一經典的壺型款式。

圖1 葫蘆壺
一直以來,葫蘆有福祿的美好寓意,其以莖蔓生長,與萬諧音(蔓帶=萬代),人們便認為葫蘆福、祿、壽齊全,為吉祥之物,象征著和諧美滿。 在傳統佛道文化中,葫蘆為寶物,寄法隱玄于其中,對于崇尚禪玄之文士有更深廣之影響。 據說在家里懸掛葫蘆,能夠帶來好財運、居家平安健康。 民間有“厝內一粒瓠,家內才會富”的說法,意思就是家家戶戶至少必須擺放一個葫蘆,才能夠招財致富。 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符號, 葫蘆帶著吉祥美好的寓意, 于時光中穿梭了千年,深受圣賢名家的追捧,它從不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眾生,而是平易近人地伴在生活左右,低調地與世人共處。 將葫蘆融進現代生活,或作器皿、或以飾物,以其形呈其魂,去繁就簡,讓每一次文化的找尋都有所獲得,不再一味地眺望未來于當下,尋回東方的雅致生活。 紫砂“葫蘆壺”以葫蘆為題材,將中國傳統吉祥文化融入其中, 體現了紫砂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相輔相成,壺可傳情、可達意,萬事、萬物、萬種情愫于壺上,令賞壺人思接千載。
最初的“葫蘆壺”由楊彭年與陳曼生合作所創,其整體造型呈葫蘆狀,壺流短直而微微上翹;圓弧壺把似藤蔓一般自然內收;壺蓋頂端的壺鈕扣以小環,撥動生響,盎然生情、妙趣天成。 此壺一經面世,便因其獨特的造型和美好的寓意而深受人們喜愛, 受到紫砂藝人的爭相模仿,在歷史記載中,“葫蘆壺”也被收錄在曼生十八式中的經典代表作之一, 流傳至今成為一款經典器型。 “葫蘆壺”的創作秉承傳統,以傳統為根,在繼承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理念,以新穎而不失古韻的形式呈現在觀者面前, 力求讓賞玩者眼前一亮,又能從中感受到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找回文化自信。 縱觀整壺,此壺整體以葫蘆為原型,身筒飽滿敦厚、圓潤有致,底部為圈足,穩定地立于平面,給人以沉穩之感;壺身由一個小的扁圓、一個大的扁圓相銜接構成, 契合葫蘆的形態特點, 造型逼真、意趣盎然;壺蓋與壺口嚴絲合縫、通轉流暢,蓋面微微盈起,與身筒渾然一體,形成飽滿的張力;壺鈕如同瓜蒂自然生長、彎曲內收,粗細變化勻稱,表面紋理看似粗糙,實則是故意為之,給人以渾然天成之感,拙樸有趣。 此壺選用優質原礦紫泥制成,泥質細膩而泛喑啞之光, 其成熟紫郁的色澤給人以古雅之感,奠定了作品古色古香的基調,讓人領略到原礦紫砂的韻味,給人以返璞歸真之感。 整壺泥料、造型與裝飾相輔相成,既寫實又寫意,融合了鏤、雕、塑等多種工藝,別致巧妙、渾然天成,作品將葫蘆的造型特點塑造得淋漓盡致,形、神、氣、韻兼備,清新自然,給人以美好的意蘊,具有濃郁的傳統民族特色,文化意境呼之欲出。
紫砂的存在歷來以外形豐盛、古拙寬厚見長,壺的藝術演變已久, 別具特色, 由泥料到款式再到鐫刻,經歷一道又一道復雜的工序,可謂凝結了無數藝人的智慧與才情。 紫砂壺從北宋發展至今,已經不僅是簡單的實用器, 更是實用與觀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載體。 紫砂“葫蘆壺”以葫蘆為創作題材,葫蘆作為傳統吉祥文化的代表,本人將其文化內涵以紫砂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 于紫砂中展現無窮的魅力,寓意美好又富有文人氣韻,值得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