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制造品牌:以產品創新和智慧生產創建品牌優勢。
新時代下,紡織全行業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未來,智慧將成為品牌經濟新紅利。對于加工制造品牌來說,新時代帶來的新機遇和新要求,主要體現在技術工藝創新、產品品質提升、生產管理高效,最終轉化為優質資源在產業鏈上的高質量、可持續協同與供應。
科技創新推進高質量發展。科技是品牌發展的硬實力,對于加工制造品牌來說,科技創新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成為創建優質加工制造品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品牌調查顯示,2018年上半年,加工制造品牌企業研發設計人員增長4.6%,研發設計投入增長5.5%。18.6%的企業研發設計投入強度超過5%,平均利潤率達9.6%,而投入強度在5%以下的企業平均利潤率為7.1%,兩部分企業利潤率相差2.5個百分點。
智能制造帶來高效化運營。智能制造是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智慧化生產、智能化管理、智能化裝備成為智能制造的有機組成。品牌調查顯示,86%的加工制造品牌正在加強研發投入,著力于關鍵生產工序數控化建設,9.3%的企業已實現工序全部數控化,這部分企業上半年研發投入額平均為4047萬元,明顯高于部分數控化企業1216萬元的研發投入額,更遠遠超過未開展數控化建設企業153萬元的平均研發投入額。智能制造、智慧生產是大勢所趨,未來我國將全面構建智能經濟社會,人工智能應用程度將進一步提高,帶動產業規模繼續放大。
社會責任成就可持續發展。履行社會責任,成為創建加工制造品牌、取得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涵蓋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建設,對于企業管理來說是內外兼修的過程。從內部來說,是提升企業生產管理能力、職工團隊建設水平、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從外部來說,是提高品牌信任度及企業形象、推進供應鏈良性發展、改善優化產業環境的重要手段。品牌調查顯示,84%的企業正在推進社會責任或誠信建設工作,34%的企業已經建立社會責任體系或誠信體系。
作為優質色織面料生產商和品牌制造商,魯泰注重以國際化設計、精細化管理、智能化生產打造高品質產品。2018年上半年,魯泰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8%,利潤率達14.3%,研發設計投入強度達到5.1%的高水平。
首先是設計國際化。以“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為平臺,通過設在米蘭的設計中心,關注時尚流行趨勢,開發新材料,調研市場需求,形成以面料為主體、服裝為載體的魯泰“大設計”,實現制造由OEM向ODM和OBM的轉型升級。建立了趨勢研究、紋樣設計、手樣試織、中樣開發推廣的品牌一對一定制設計服務體系,為UNIQLO、TAL、青山、雅戈爾等戰略客戶提供定制研發服務,滿足客戶快速創新及個性化需求。在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四大海外生產基地逐漸投產運營,構建意大利設計、互聯網異地傳輸、總部研發、中國+東南亞生產的一條龍個性化定制服務網絡。專注于“色織領域及技術”的創新創造,著力打造“全球色織領域”頂尖制造能力的企業品牌,中高檔色織面料出口市場份額全球第一。
同時,魯泰作為優質色織面料生產商和品牌制造商,已形成從棉花育種、種植到紡織、染整、制衣的完整生產鏈;擁有優質長絨棉基地18萬畝,年產色織面料2.1億米,印染面料8500萬米,合計總長可繞地球赤道7.5圈;年產襯衣3000多萬件;中高檔色織面料出口市場份額全球第一,占全球18%。積極拓展全產業鏈一條龍定制服務,快速反應,10天完成定制“魯泰格蕾芬、魯泰君奕”兩個高端定制品牌。
供應鏈管理精細化。實施卓越績效管理,積極推進精益生產管理;以魯泰大數據庫為基礎,建立客戶、設計、生產、品質、營銷、供應商等色織布管理系統。對標豐田,構建“LTPS魯泰生產方式”;建立魯泰供應商標準;從原料到面料、從染料到助劑,一直到最終產品整個流程,打造舒適、健康、環保、品質可信賴、過程可追溯的綠色紡織品。
智能化保證產品品質。投資12億多元,自主開發、引進軟件、系統240個,實現紡、染、織等全過程管理控制信息一體化。集成融合三十年來在技術工藝、企業管理、客戶信息等數據資料,創建“數據”信息化基礎。實現顏色傳輸的影像化與智能化檢索,建立顏色數字化云平臺。應用先進CAD系統,合作研發自動吊掛生產線等系列制衣設備,實現制衣平臺智能化。采用3D人體試衣服務等形式,進行實時互動體驗設計,實現定制智能化。
而盛虹集團以“不搞重復建設、不做常規產品、不采用常規生產技術”為發展思路,主攻差別化、功能性纖維產品,以技術創新構筑制造品牌優勢。國望高科2018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8.5%,利潤率達到10.0%的較高水平。
盛虹率先以機器人替代人力,實現產品設計數字化、產品制造自動化、生產裝備智能化和企業管理現代化;與北京自動化機械研究所合作,研發化纖生產智能物流系統,填補了我國大型化纖生產智能物流系統研發的空白。
鳳凰打造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綠色工廠,進行產品專一化,打造中國蠟染布品牌優勢。以蠟染布為主要產品,產量2億米,年銷售收入15億元;創建中國蠟染品牌,與非洲民族服飾文化及自然風光協調融合,以其粗獷的設計風格、明快的色彩組合贏得非洲消費市場,打破了英國、荷蘭在非洲市場的壟斷地位,開辟了中國蠟印在國際市場上的新紀元。
華紡通過轉型升級和動能轉換,改變單純依靠傳統管理手段和單機自動化的方式,打造全新的“智慧華紡”。華紡股份2018年三季報顯示,營業收入增長17.13%,凈利潤增長102%,全年預計主營收入超過30億元。
華紡制定了“智慧華紡”整體規劃,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以數字華紡為基礎成立HFCPS中心,打造智能制造技術團隊;實現生產周期縮短20%,生產效率提升20%,質量提升20%,用工減少30%,管理費用降低9%,制品流轉加快、庫存減少、訂單交貨期保證、能源資源損耗減少、設備運行保障。華紡的目標是打造“紡織智慧產業云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