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在合肥見到李斌的那天,下起了雨。李斌準時到達。那一天,他在蔚來合肥工廠見了好幾撥記者,重復性地對外闡述他的理念和對智能車這個行業的理解。那一天,他還帶來了他的高管團隊。
李斌給人的印象是自帶流量。他的自信從他的言語表達和肢體動作中一覽無遺。他說話很快,幾分鐘自黑一下,講個段子,引來一陣笑聲;他健身,穿修身商務裝,走路速度也很快。大家都叫他“斌哥”,仿佛他往臺上一站就能代表蔚來的風格,并且與特斯拉正面剛。
在正式采訪李斌前,我跟攝影師聊起了“人為什么而活”這樣形而上的問題。攝影師的回答更形而上,他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只是活著。而我,大體上總是覺得人活著要創造些什么,可能是價值,或者說我追求創造價值以及價值背后的意義。
事實上,包括李斌在內的“新生代”造車派都在追求著某種商業上的價值、生活上的意義。說是“新生代”,也挺有意思,因為不管是李斌,還是威馬的沈暉、小鵬汽車的何小鵬、車和家的李想,都是創業老兵,更是在這個行業積累了很多經驗、人脈、口碑、方法論、價值觀的行家。智能汽車賽道,都是他們的第二賽道,很有可能沖刺事業第二高峰的賽道。他們在追求什么?
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個性使然,他們的企業都帶有很明顯的創始人風格。蔚來的高調、威馬的深沉、車和家的理性。我在不同的場合與三位造車派有過不同的交流,李斌激情、沈暉沉穩、李想哲思。但無論他們的出發點、背景、方法論如何不同,他們都在創造著某種價值。

2019年第1期商業《 李斌 蔚來嘗試》
對我們用戶來說,車也不再只是一個代步工具。現在的車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個玩具,一個智能產品。關上車窗,一輛車就是一個閉環空間;打開車窗,一輛車又可以成為一個連通介質。我們對車的要求也不再只是單一化的維度,特斯拉讓我們看到了智能車的炫酷和科技元素與生活的連接。緊接著造車派們開始在這個領域開疆擴土。我們對這個行業有了更大的想象力以及更大的未來空間。
更讓我感觸的是,造車派們都有一種嚴謹的踏實。一輛車的工藝、零部件、流程紛繁復雜,從0到1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所以必須用最嚴謹的態度和最可靠的路徑去實現造車的夢想。相對而言,這又是一個進入門檻很高的行業。
在與“車”相關的賽道上,不僅造車火,賣車也很火。從整個生態鏈來看,行業的發展迫使大家改變過去陳舊的思維和行為。很多破壞性的創造,甚至是從源頭開啟的。打破的不僅是生產模式、交易,更為關鍵的是利益格局。傳統4S店、新車電商、二手車電商都在面臨著破局、變革、洗牌的態勢。
最近被破產和倒閉傳聞纏身的人人車李健說了一些實在話。他說他知道二手車的競爭一定很激烈,因為這是一個確定性正確的方向,是一個古老的生意。但他沒有充分預估到競爭的激烈性。他說他不怕創新,也不怕因為創新而遭遇的質疑。但他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為此,他必須在這個賽道大舉推行新戰略、新改革,去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商業世界是殘酷的。當我們想要創造一些價值的時候,必定要承受孤獨、寂寞、質疑,有時難以排解心中的困頓。但商業世界的魅力也是無窮的,當我們意識到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在推動更多人生活得更美好時,心中的欣喜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采訪完李斌,有人問我,智能化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我們會不會喪失太多的自我,因為智能化讓我們看起來像一個傻瓜。
我們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