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蓮 夏清綺



編者按:作為中國第一批重新受到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影響的藝術家之一,薛松的創作不僅以標志性的焚燒、拼貼的手法馳譽至今,而且還一直試圖以不同形式與藝術史發生關聯,這些藝術實驗從形式到方法都始終建立在“解構”和“重構”的基礎上。他對中西方藝術史中的經典圖式進行拼貼和重組,這些碎片在被賦予了新的思維后,傳達了更多元的意蘊。除了持續創作的“與大師對話系列”“歷史與現實系列”‘城市與青春系列”“傳統山水系列”“泡沫系列”之外,他近年的作品《基因族譜》《書法印象》《解構書法》等還將目光轉向中國傳統書法,并以其特色鮮明的藝術形式,在書法的審美價值與當代藝術的觀念構建之間建立起一道新的橋梁。
焚燒、重組與拼貼中的重生
藝術當代(以下簡稱“藝”):在上海龍美術館剛結束的展覽“涅磐”中,我們一如既往地感受到了你的作品所蘊含的焚燒、重組與拼貼中的再生?!盎稹睂δ銊撟髦跤绊戭H深,從偶然間看到火燒后的作品、感受到這種魅力,到用焚燒過的紙來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從最早的《蛻》,到流行符號、對話系列,再到近期的文字、泡沫系列,在利用這一核心手法上你產生了哪些變化?
薛松(以下簡稱“薛”):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開始學畫時,大都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手法來作畫,進入上海戲劇學院后,我才開始接觸西方繪畫。那時候年輕,新鮮的事物,我都會嘗試,水墨、涂鴉、表現主義、蘇派繪畫等等,但并沒有找到自己的語言。在1990年我的工作室著火之后,我從現場感覺到火燒過后的那種悲劇性,恰好與我當時的心情非常契合,于是我開始嘗試把燒過后的材料用于創作。我的早期作品并不成系列,基本上處于一個混沌狀態,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但從90年代初起,我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并逐漸形成系列。對我來說,創作手法的變化是微妙的,并沒有突變,更多還是技法上的改進。
藝:你是較早使用焚燒紙進行拼貼這一方式的中國藝術家,這也成為了你之后最主要的創作手段,在此之后,傳統的繪畫形式對于你來說是否失效了?你拼貼作品中的技法、表現形式是否獨立于繪畫之外?還是筆墨之外?
薛:我的創作手法屬性決定了我的作品既含筆墨,又含拼貼,純粹的繪畫已經表達不了我的想法。在作品中,我搜集很多論據,加入各種材料或印刷品來反映作品的主題。我很幸運能找到我自己獨特的表達語言,它的豐富性和信息量是純粹繪畫所實現不了的,它綜合體現了一個大量信息化和碎片化的語境。
藝:在你的作品中可以發現海報、文化元素的拼貼,在視覺上讓我們聯想到了傳統繪畫中“錦灰堆”的創作手法:以畫殘破的文物片段堆棧構成畫面,追求不同的文物碎片堆集在一起的視覺效果。你認為你的創作手法與“錦灰堆”之間的區別在哪?
薛:“錦灰堆”正好與我的創作手法相反,它以繪畫的方式來展現拼貼感。而我直接運用材料、圖像元素進行拼貼來實現繪畫感。我也收藏了幾幅“錦灰堆”作品,因為我覺得在幾百年前就有人與我有相通之處,仿佛找到了根。要說區別,“錦灰堆”是文人的小情趣,在文房里的各種碎片或拓片的集合,有局限性;而我用素材不僅關乎傳統文化,還關乎歷史、政治,無所不包,比較廣泛。
經典圖式中的筆墨意蘊
藝:我們注意到,在你持續創作的“與大師對話”系列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西方的蒙德里安、畢加索、馬蒂斯、馬列維奇、羅斯科,還有東方的弘仁、徐悲鴻、豐子愷等,哪些中西方大師是你感興趣的?
薛:我所選擇的這些大師都能留給我表達的空間,通過我的介入,能與之產生對話。我選擇的藝術家屬于抽象派的居多,我會結合他們簡潔的手法和特征,植入我想釋放的東西。同時,有人說我是“文化波普”,在我看來“波普藝術”就是那類一眼能擊中觀眾的視覺藝術,我的作品對話人們所熟知的藝術家,為觀眾與作品搭建起一座橋梁。
藝:但今天所見,你的創作方式與典型的“波普藝術”相去甚遠,你怎么看待你與波普藝術之間的關聯?今天在這個話題下繼續討論意義何在?
薛:“波普藝術”在美國產生時,大多是用來消費文化的,后來衍生出來的創作方式便是用人們熟悉的圖式,借以消解傳統藝術的嚴肅性。從這個定義上來說,我的創作會更綜合性一些,有繪畫的成分在,也有“波普”復制性的成分在。要歸類的話,我的作品接近“波普”,但我的題材并不固定在“波普”主題之下,而有各類文化元素穿插進來的。
藝:對話羅斯科系列中,你在羅斯科的大色塊中“填”入了芥子園中的人物和國畫風景中的常用意象,在形式上國畫并不著重于創造強烈的透視空間感,這也恰好呼應了羅斯科,這樣的呼應是試圖表現中外文化的互相滲透嗎?
薛:我覺得羅斯科可能受過禪宗思想的影響,他創作的空間形式并不符合西方傳統。我選擇羅斯科也是因為這樣的載體能留給我空間,讓我有話要說,它并沒有給我過多的靈感,而是給我留出了創作的空間,讓我能用自己的語言將其解構,來處理我的畫面。其實歷代中西方的藝術家都有學習前人的傳統。中國傳統藝術在這方面更甚,可以從臨摹開始說起,比如“竹子”這一題材,幾萬人都在畫,即使只是一點微妙的差別,個人的情趣或意味還是不同的。
藝:畫面中除了對中西方元素的拼接,你有沒有想架起中西文化的交流或者碰撞?
薛:我們現在同時接受的信息非常豐富,有中國傳統的,也有外來的,這是目前當代藝術的一種狀態,這是時代的特性,無法抗拒,也是我想表現的現實。就如我們穿的是西裝,但內在的思想還是中國傳統的。我在反思中國和西方的關系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實踐探索。當有了一定閱歷后,我開始關注傳統,會思考我與傳統的關系。小時候我看不懂的中國畫,現在漸漸懂了,經過時間的沉淀,我用自己的語言表現傳統,使之鮮活起來,也算是我對傳統的一種詮釋和延續。
藝:有意思的是,在你的《四季——春夏秋冬》中,第一眼看是一幅山水畫,但是仔細觀察又會發現各種不同的元素在其中。
薛:我的“山水系列”中解構的都是東西方美術史的資料,各類元素混合在一起。畫面上黑色部分都是用的焚燒后生成的“灰燼”勾畫的,勾畫出來的筆觸,對應山水畫中的“皴”。焚燒以后的灰燼將一切都融合,手法本身很有意味,用當代的手法來表現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氣息。
藝:今天,文化氣息或氣質的延續已經超越符號挪用和媒介繼承,成為當代藝術中“傳統”更恰當的存在方式?!八辈灰欢ㄊ敲浇橐饬x上的“水”和“墨”,它可能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水墨圖景”,比如你畫面中的“水墨”,也是一種精神訴求。
薛:是的,我不畫傳統水墨畫,但我想發揮水墨精神,使之擴大出來,就像現在也有人用影像來做水墨。其實中國的藝術,在沒有宣紙、毛筆、墨之前也有很多好東西,也都充滿了生命力,后來人們將中國藝術局限在水墨里是偏頗的。
藝:近年來,你的作品《書法印象》《意象甲骨文》《解構書法》《文字游戲》中,文字成為了最主要的解構對象,它們對你來說更多的是一個信息載體還是一個美學符號?在這些作品中文字本身字面的含義是否已經不重要了,它們的能指和所指是否已經發生了改變?
薛:我選擇書法是因為我對那些書法家的崇拜,感覺怎么練習也超越不了他們,只能用我的方式來解構一下。我用我的方式,再借書法的形式或局部來表達,使書法和文字變為一幅與當代有關聯的抽象繪畫,將書法本身的那些飛白、線條的氣韻轉變為當代的審美,即以新的形式來表現傳統的書法文字。
藝:在作品《基因族譜》中,展覽通過不同時代的文字組成一張地圖,似乎在描述歷史,地圖往往承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大量復雜的信息,為什么你選擇將文字組成一個地圖?
薛:這件作品是為了龍美術館的墻面定制的,這次展覽的五面大墻上的作品都是我為場地定制的,最終以易于拼接和組裝的方式來呈現。中國人的“基因族譜”,民俗的說法是“百家姓”,我用甲骨文、金文等多種象形文字進行組合,拼成一個地圖。作品中的所有材料又與中國文化有緊密的關聯,如描述中國歷史的圖片、歷史文字、敦煌圖文等。最后,我用焚燒過后剩下的“灰燼”將“百家姓”拼貼起來,這也引發了觀眾強烈的共鳴,他們會不自覺地去找自己的姓氏,尋找民族的根基。
藝:你在,上海生活工作三十余年,也是第一位入駐上海M50創意園的藝術家,在此次展覽特別呈現的一組“上海明信片”和其他關于城市的系列中,你想表達的上海情節有哪些?
薛:在早期,我利用上海老照片進行創作,因為我兒時學畫時便喜歡看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覺得上海是與眾不同的,對上海產生了一種特別的向往。我也畫過三毛系列,后來發現其實在每個城市,都有生活的壓力。我選擇描繪的人物大都生活在城市里,我畫過的在城市上空騰飛的人,他們都背負著大都市的壓力、消費所產生的壓力。但“上海明信片”系列更偏向于描述上海建筑的輪廓,可以說是富有時代與歷史文化氣息的“上海風情圖”。
商業的影響與展望
藝:我們注意到,你也是較早進入藝術市場,同時較早與商業品牌展開合作的藝術家,當下你的市場發展如何?你一年大概能創作多少件作品?
薛:我沒具體統計過,平均下來一年應該有幾十件,平時創作的時間還是比較自由的。但這次為龍美術館的墻面定制作品是有挑戰性的,因為展覽體量很大,為了把空間撐起來還是有壓力的。
藝:你的作品在歐洲和其他文化地區接受度也頗高,可能在海外,作品的視覺體驗對觀眾的影響是大于文化感受的觸動,你如何看待這種中西方觀眾對你作品的關注點,或是觀看視角的差異?
薛:整個當代藝術基本上是從西方藝術系統中出來的,這與他們完善的藝術教育、美術館教育有關,西方觀眾對當代的語言較容易理解和溝通的,他們更在乎創造性和沖擊力。但如果畫面全部是中國傳統元素,可能會對他們形成一定的障礙。而目前中國觀眾更注重畫面的技法和技巧,在乎一幅作品需要花費的功夫有多深,還會將藝術家的頭銜等外來因素考慮在內。
藝:可能不同的觀眾對于你的作品的理解程度不一樣,在不同階段你會考慮平衡商業流行、市場需求來進行創作嗎?
薛:當今這個消費社會對任何人都有影響。我們剛開始接觸繪畫的那個年代并沒有真正的藝術市場,直到后來有人開始收藏,才慢慢形成了藝術市場。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你可能會迎合市場,另一方面市場發展也為創作提供了更好的條件。我還是愿意把創作當作一輩子要做的事情,當然我也會與品牌合作,也許是因為我作品中的色彩、時尚感與品牌比較契合。
藝:很多藝術家會使用多樣的方式來呈現作品,如裝置、雕塑、多媒體等,你也曾在2014年創作過鑲嵌著施華洛世奇水晶的雕塑作品《山水可樂》,之后還會嘗試拼貼繪畫之外的表達方式嗎?
薛:我還是更傾向于最拿手的創作方式,但是我不排斥作品形式_上的綜合與跨界,比如立體雕塑的嘗試還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