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
民間石鎖運動的歷史淵源與變遷研究
王 倩
南京體育學院研究生部,江蘇 南京,210041。
民間體育的形式簡單,它不拘泥于場地,人數限制,和人們群眾的生活緊密相連。它產生于民間,活躍于民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來文化的滲透使得民間體育變得越來越邊緣化,有的甚至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現象。為了能夠保護傳承民間體育,幫助其能夠更好的融入世界體育之林,對民間體育的傳播困境研究顯得必不可少。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田野調查法,采用傳播學,體育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以民間體育石鎖為研究對象,論述石鎖的起源和傳播現狀,并對傳播困境原因進行深刻探究。面對當前傳播困境,認清傳播現實,清晰定位。靜態保護為主,活態保護為輔。堅持因時,因地,因人傳播原則。
石鎖;傳播;困境;民間體育
石鎖(如圖1所示)起源于唐朝,是就地取材的“創意型”、“鎖狀”的練功用具[1]。它又稱中國式舉重,是武術十大功法之一。石鎖,即用石頭打磨成古代鎖具的模樣拿之來練功的一種器械,是一種外在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身體柔韌性,內在改善呼吸系統,從而達到內外兼修的運動項目[2]。石鎖運動的演變從“個人練功”到“展示表演”到“按規則比賽”。
石鎖功最易成,由小變大重量增。每天常舉數百次,兩臂力大擒龍虎。古代人們為了能夠提高自己臂力,練好武功,選取材質廉價,操作簡單的石鎖作為自己練功的輔助器材。石鎖功屬硬功外壯功法,練習方法主要有單一動作技法和組合動作技法[3]。操練者大致有三種動作可選擇,由易到難分別為提舉類、拋接類、旋轉類,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練習。
民國之后,石鎖的表演活動增多。隨著人們將石鎖運動不僅僅限于個人練功,增強力量,關注其表演價值,觀賞功能慢慢顯露。石鎖可以一人單玩,也可雙人或多人把玩。不同的組合的搭配豐富表演形式,精彩絕倫,引人入勝。由于沒有固定的套路技法,表演者根據自己掌握的技術搭配新的組合,他們都希望表演出適合自己又嘆為觀止的石鎖套路組合。表演者首先選擇適宜重量的石鎖,大多數以20kg到30kg,然后在60s-90s之內進行套路組合的展示,最后能表演10-15式的連續動作[4]。

圖1 石鎖
建國之后,在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就出現的石鎖競賽項目的身影,21世紀之后,在2004 年石鎖進入全國武術功力大賽的規定競賽項目。石鎖運動開始規范化,正式化,以比賽競賽的形式進入大眾的視線。比賽以石鎖上拳為主,分為兩個步驟,頂鎖和放鎖。石鎖上拳項目考驗的是運動員在重力的作用下,人全身肌肉張弛,對腰部力量,腿部力量以及身體的平衡能力的綜合考驗。比賽人員用單手(左手或右手)抓住把柄,展示石鎖組合動作,拋接石鎖,用拳面接住石鎖頭面,與肩部齊平,雙腿直立,等待穩定后伸臂上舉,保持3s鐘的頂鎖式,最后將石鎖放回原處。
目前,以南方為代表的江蘇南京殷巷和北方為代表的河南開封的石鎖依然有序開展。南京殷巷石鎖在民國時期發展繁榮,至今活躍在殷巷人民的生活當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道全先生的籌備下,殷巷成立了殷巷石鎖協會。通過和當地居民的了解,每個周2與周6開展石鎖運動,有時在早上或傍晚時分不定期的舉辦石鎖表演活動,其中參與的人并不是僅僅局限于殷巷人,還有來自南京其他城區或者周圍城市。開封市以撂石鎖而聞名,早年間開封涌現了許多抓舉石鎖名人,形成了濃郁的石鎖運動氛圍。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沈少三先生被請到中南海進行石鎖表演,得到毛主席的高度稱贊。之后政府成立了開封石鎖表演隊,然而這個并不能滿足開封人民對于石鎖的喜愛,于是民間愛好者就自發性地舉辦地方性賽事,2006年開封市政府將石鎖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石鎖成為了開封市一張獨特的明信片。
石鎖是我國優秀民間體育項目,是中國寶貴的民間體育文化遺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西方體育的沖擊,許多古代的運動輔助器械早已消失不見,石鎖因為其獨特的優勢流傳下來,項目特點鮮明、技藝精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到2011 年石鎖被有幸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雜技與競技15項之列(如表1)。2017年,在江蘇石鎖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江蘇省石鎖運動協會成立。全國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體育總局更是將石鎖列為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優秀項目,可見國家對石鎖的傳承發展的重視程度,但是當前石鎖的傳播情況不容樂觀。(1)從傳播人群來看,人口基數小,男性人數遠遠大于女性,且習練者大都文化程度較低,青年人較少關注,缺少傳承者[5];(2)從傳播平臺來看,江蘇省南京、揚州和泰州等地出現規模不一的民間石鎖協會(如圖2),官方組織或民間舉辦的交流賽、邀請賽規模較小,沒有全國性、世界性的賽事;(3)從傳播范圍來看,幾乎和古代差不多,沒有突破地域的羈絆,缺少更大范圍的推廣,局限于長三角地區和河南開封一帶。處于無序的發展狀態,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推廣。

表1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2 南京市石鎖運動協會,南京市江寧區石鎖協會
當前的石鎖傳播效果不理想,未來發展困難重重,處于無序的發展狀態,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推廣。總之,石鎖起源于民間,石鎖運動活躍于民間。百姓將石鎖作為自己力量訓練的輔助器材,慢慢地官方介入,用作冷兵器時代訓練士兵體能和戰力的工具;但是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和農耕文明的衰落,石鎖及石鎖運動陷入“沉寂”,一度幾乎失傳。之后再度“興起”于工業文明的弊端顯現,人們“回歸”積極身體鍛煉的時代;石鎖作為一種承載著民間智慧和傳統文化的“健身運動”和“技藝展示”再度引起民間、學界和官方的重視。
石鎖的傳播主體以老年人居多,青年人基本不關注,男性居多,工農占主體。石鎖協會中的入會人員以中老年男性為主,且文化程度不高。年輕人則更加喜歡西方“精英式”的體育運動方式,排斥傳統石鎖項目,新鮮血液難以注入,知道的人越來越少,最后傳承后繼乏人。石鎖分布在長三角地區和河南一帶,比如南京殷巷,河南開封地區曾經傳播的非常好,但是現在不盡如意[7]。石鎖傳播主體固定和小范圍,石鎖成為當地自娛自樂的體育項目,很難走出當地,全國,甚至全世界。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石鎖的內容沒有跟上新的步伐。原生態的石鎖練習方式,沒有科學的動作指導。運動安全得不到保障,人民群眾不敢放手操練。外觀獨特,造型不雅,給人們留下“土”的印象。石鎖的內容不新穎,在緩慢地發展,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
3.2.1 原生態的石鎖練習方式,沒有科學的動作指導 石鎖的以口傳身教為主,通常是一個對石鎖感興趣的人拜師學藝。石鎖運動相關記錄的文獻資料少之又少,稀有石鎖套路和功法的斷層或者缺失時有發生,目前只有石鎖傳承人王道泉先生寫的《江蘇石鎖》對套路動作進行詳細描寫。雖然也有群體間的傳授形式,但是職業不同,組織練習的時間多有限制,所以所占比例非常小,大多都是師徒傳承。當前石鎖專業人員非常之少,放眼全國,只有南京體育學院給部分專業開設石鎖課程。加上缺乏統一的官方動作書籍,沒有科學的動作指導模式,在技術動作上沒有統一的明確的模式,給傳播推廣加大了難度。
3.2.2 運動安全得不到保障,人民群眾不敢放手操練 經過技術的升級換代,現在的石鎖已經換成了聚氨酯材料,大大提升了緩沖能力,安全性能明顯提高。但是每個石鎖重量不等,小則幾斤大則幾十斤。萬一操作不當,受傷程度不輕。人們出于安全考慮,有所保留,不敢放開手操作[8]。人們進行鍛煉的目的就是增強體質,如果考慮受傷的風險過高,自然不敢把玩。石鎖的運動主體以中老年人居多,身體素質不是很好,大多以休閑體育為主,認為沒有必要冒大風險把玩石鎖。
3.2.3 外觀獨特,造型不雅,給人們留下“土”的印象 人們一聽這個“石鎖”名字,以為是古代用來鎖門的石器,很少能與運動器械聯系在一起。固定動作操練起來不夠帥氣,比劃起來不夠好看,造型不雅。古代的吉祥物與護身符大多呈現鎖狀,紅樓夢中薛寶釵就佩戴了一塊金鎖,和寶玉的通靈寶玉湊成一對,那時候的人們覺得鎖傳達的健康長壽平安含義。但是如今時代的變化,人們在運動器械石鎖的上并沒有體會到吉祥如意的情感表達。獨特的外觀不能吸引年輕人,他們總覺得石鎖是老一輩的東西,古老沒有青春活力,代表了腐朽,和現代的時尚理念格格不入。
舉國體制優于民間體育,媒體“把關人”向競技體育傾斜。尤其在奧運會期間,體育版版面被奧運賽事布滿,連地方性報紙也是如此。體育賽場是和平時期的戰場,當今的和平時代,沒有硝煙戰火,奧運賽場的戰績代表了國家的綜合實力,每個運動員都在奧運會的賽場上頑強拼搏,為國爭光。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把關人”會摘取重要信息。媒體要做好強國體育傳播人的角色。主流媒體爭相報道運動員獲得金牌的激動時刻和競技體育大國形象,整個體育版面競技體育報道數量遠遠大于民間體育,大篇幅的報道留給民間體育的報道空間更加窄小。奧運會期間的西方體育文化宣傳影響著國內人看待民間體育的眼光,體育品牌贊助,實況轉播,解說員解說,五花八門的俱樂部開闊了人民的眼見,提高了體育的品味。有了對比之后,比賽民間體育越來越邊緣化。
通過對石鎖傳播困境現狀的了解及原因的梳理,傳播石鎖運動困難重重。是否應該傳播石鎖是當前首要思考得問題。邱丕相認為“對于歷史上形成的,但已沒有生命力和存在價值的傳統,我們沒有惋惜的必要。只有在現實中依然存活,流傳至今,并起著積極作用的傳統,才富有生命力的傳統[9]。”并不是所有的民間傳統體育都要傳承下去,整體傳承不切實際,也不可能實現。當前石鎖的傳播現狀不盡人意,面對啞鈴,壺鈴等運動器材的沖擊,在現代化社會顯得越來越格格不入。如果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去推廣石鎖,能否很好的傳承前途未知。只有在認清石鎖傳播局限性后,找準未來定位。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傳承中華文化,絕對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對于我國民間體育來說,應當辨證取舍。不可否認,石鎖從古代流傳至今,是有他強大的生命力的,但是如今其存在價值不夠明顯,采取整體保護的方法顯得不妥。
從石鎖傳播的實踐出發,整體保護缺少辨證取舍。應當以靜態保護為主,活態保護為輔。靜態保護是指通過文字,錄音,錄像等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全面,真實,可靠地記錄,挑選相關保存機構進行妥善保管。活態保護是指通過社會和學校教育等途徑,使保護對象傳承后繼有人,作為活性文化活躍在社會當中[10]。面對石鎖運動隨時消亡的局面,靜態保護應當為第一步,也是主要一步。不管石鎖能不能很好的傳承下去,它作為歷史長河中獨特的運動和特色文化,都應該被我們記錄下來。然而,傳統的紙質記錄方式已經不適合高速發展的今天,要用更加科學,系統地方式進行記錄-----構建數字化石鎖傳承體系。所以,在“互聯網+”時代積極引入高科技的現代信息化手段,有效的促進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11]。石鎖傳播以活態保護為輔,在研究石鎖傳播困境之后,石鎖運動已窮途末路,再去推廣恐怕希望渺茫。但是也不應該完全拋棄這項傳統民間體育,對石鎖運動要進行適當的,科學的活態保護。
石鎖運動從古代走來,健身功能逐漸弱化,如果進行全國的推廣,成功幾率可能不大。因此,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前提下,進行因時,因地,因人傳播石鎖。因時指的是在特定的時間傳播石鎖運動,具體的時包括傳統節日,旅游節等特殊的日子。因地指的是在特定的地點傳播石鎖運動,白晉湘指出:“民族傳統體育在農村中有經濟實效,易普及,群眾基礎廣泛、健身效果好等優勢[12]。”(1)與城市相比,在農村中傳播石鎖運動更為適宜;(2)南京殷巷和河南開封有著深厚的石鎖文化,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底蘊,在當地范圍傳播更加具有優勢;(3)通過與當地學校進行合作推廣,讓孩子們不要忘記老一輩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因人指的是在特定的人群中傳播。中老年男性是進行石鎖運動的主要人群,在啞鈴和壺鈴的運動器材的影響下,青年人不愿意嘗試石鎖運動,甚至都沒有聽說過石鎖,在青年人群中推廣的效果不大。所以,為了更好的傳播石鎖運動,要堅持因時,因地,因人原則。
石鎖是我國優秀民間體育項目,是中國寶貴的民間體育文化遺產。但是當前的傳播效果不理想,石鎖傳播平臺小,運動人口基數小,局限于當地地區,成為當地自娛自樂小范圍的體育項目。從傳播主體層面來說,固定的,小范圍的傳播主體使得石鎖成為當地自娛自樂的體育項目。從傳播內容層面來說,傳統的石鎖傳播內容使得其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從傳播媒介層面來說,不通暢的石鎖傳播媒介使得石鎖缺少存在感,最終使其在社會漸漸萎靡。面對當前傳播困境,要認清傳播現實,清晰定位。靜態保護為主,活態保護為輔。因時,因地,因人傳播石鎖。
[1] 竇彥麗,竇彥雪.石鎖溯源及其流變[J]. 體育文化導刊,2012(09): 149~151.
[2] 趙 旖.淺談民間絕活石鎖的價值與發展[J].搏擊(武術科學),2012,9(02):108~109,119.
[3] 陳 琳.首屆少林七十二藝項目設置探析[J].湖北體育科技,2018,37(02):128~130,144.
[4] 徐誠堂,于翠蘭,孫永武,江蘇省石鎖運動現狀調查[J]. 體育科技,2011(02):86~88.
[5] 竇彥麗,石鎖傳承研究. 體育文化導刊,2015(03):85~88.
[6] 樂利文,羅蕾蕾,從拉斯維爾的“五W”模式分析當代美國的國際宣傳體制.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56~59.
[7] 顧海勇.非物質文化遺產“殷巷石鎖”的傳承與保護[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07):57~59.
[8] 張玉楊.“新”與“舊”的碰撞:新型石鎖的推廣路徑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8,40(01):97~99,117.
[9] 邱丕相. 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思考[J]. 體育科學,2006,26(08): 63~65.
[10] 陳 捷,謝松林.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策略研究評述[J]. 體育學刊,2017,24(01):42~46.
[11] 白晉湘. 從傳統到現代——對中國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發展的思考[J].體育科學,2018,38(07):21~22.
[12] 白晉湘. 全球化視野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5(03):34~37.
The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Dilemma of Stone Lock
WANG Qian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41, China.
Folk sports exist freely. It is not restricted to forms, places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And it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life of the people. It originated in the folk. It was active in the fol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infiltra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makes the folk sport to be more and more marginalized; some even appeared serious fault phenomenon.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help them to better integrate into the world sports community, it is essential to research the spread of folk sports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applies to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logical analysis,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using the communication studies, sports, journalism,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ory. The object of study focuses on the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of stone lock.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mission of stone lock. Later, this essay digs out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reasons for propagation suffer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stone lock’s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Stone lock; Communication; Dilemma; Folk sport
G80-051
A
1007―6891(2019)01―0099―04
10.13932/j.cnki.sctykx.2019.01.24
2018-10-13
201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