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天氣轉暖,臺灣又面臨新一年的缺電問題。隨著2020年臺灣“大選”的日益臨近,蔡英文當局在沖撞兩岸關系的同時,又不斷打“反核牌”。由于不顧島內能源現狀一味“反核”,當局引發島內輿論的猛烈批評。有島內輿論直言,能源、空氣污染、漲電價等議題,絕對是民進黨2020年的選戰包袱。
“重啟核四”還是“廢核四公投”
11日是日本福島核災八周年,據臺灣《聯合報》12日報道,蔡英文在臉書發文稱,那場大地震引發的核災,讓臺灣人認真去思考能源問題,“核能不是臺灣主要的發電方式”。她接著話鋒一轉,稱當時執政的國民黨主動封存第四核能發電廠(簡稱“核四”),而“包括我在內的所有總統參選人,也都對非核家園表態支持”?!芭_灣綜合研究院”11日發布能源政策民意調查報告稱,多數民眾對核能發電,最擔心“找不到核廢料最終處置場”。
蔡英文的話直指國民黨的能源政策。已表態參選2020的前新北市長朱立倫稱,“電夠不夠用、電價會漲多少、核電安不安全、核廢如何處理,都是應該從理性、科學、實證的角度來討論”。他批評蔡英文競選時保證不缺電不漲價,結果去年和前年,臺灣都曾發生大停電情況。馬英九辦公室回應稱,日本福島核災事件后,臺灣民眾對核能安全的疑慮升高,在反核團體推波助瀾下“民粹”高漲,能源議題無法被理性討論;馬英九當時決定暫時封存核四,是盼替下一代保留能源選擇的空間。
民間也圍繞能源問題爭論不休?!耙院损B綠”公投提案人黃士修提出“重啟核四”與“核能減煤”兩個公投,希望能在明年1月與“大選”合并舉行。11日,“環保聯盟”前會長高成炎宣布將推“廢核四公投”,讓核四變成再生能源電廠,與黃的“重啟核四”公投“直球對決”。
“非核家園計劃”飽受質疑
蔡英文競選期間拋出“2025非核家園計劃”,宣稱讓臺灣在2025年不必依賴核能發電。2017年三讀通過的“電業法”明定“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并調整臺灣能源配比為燃煤30%、燃氣50%、再生能源20%,與現行能源配比差異甚大。根據臺灣電力公司的統計,2016年,臺電公司火力發電占比約80%、核能13.5%、再生能源5.1%、水力發電僅1.5%,綠能的缺口極大。
果然2017年8月15日,全臺灣大停電5小時;2018年五六月間,臺北、新北又發生24次跳電。蔡當局終于被迫將停機600天的核能二廠二號機恢復運轉。2018年11月,“反空污公投”“反深澳電廠”公投及“以核養綠公投”,分別以795萬票、759萬票和589萬票過關,顯示民眾對空氣污染已忍無可忍。但蔡英文當局不予理會,今年1月底“經濟部”公布新版能源政策中,原先的能源配比完全沒有改變,而且核一、核二和核三都不延役,核四也不重啟。3月4日,“經濟部”公布修正的新能源配比,專家估算,臺灣電價可能調漲35%至45%。
島內普遍認為蔡英文的“非核家園”不切實際?!芭_灣指標民調”2月底最新調查顯示,為解決缺電問題,有54.8%的民眾同意重啟核四,不同意的為33.4%;距離核四廠最近的臺北市與新北市,分別有60.3%與58%的民眾支持核電,是同意比例最高的地區。
能源議題再成選戰焦點
馬英九日前在“2019民間能源會議”上稱,更大的隱憂是臺灣夏季燃氣的安全存量僅有7天(核能則為一年半),若液化天然氣載運船受“人為因素”來不了,很快供電就會拉警報,這是非常嚴重的“國安”問題。他還稱,科技不斷進步,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早有處理核廢料的實例可以參考,無論是室外或室內貯存,安全都不是問題。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稱,臺灣不要老想學別人廢核。他舉例說,德國廢核,但晚上常常停電;挪威廢核,因為該國將近90%依賴水力發電。
臺灣聯合新聞網分析稱,能源議題再成2020年選戰焦點,民進黨面對去年“九合一”慘敗、“以核養綠公投”過關等挫敗,2020勢必再度面臨電價上漲、空污、能源政策等質疑。《經濟日報》的社論稱,過于泛政治化的電價,雖可暫時壓抑轉型陣痛,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全民終有自己買單的那一天。《中國時報》說,蔡當局最終恐只有兩條路:一是電價暴漲,二是大停電,“2025非核家園”已明顯受到質疑,蔡英文如果無法提出具體能源政策,只是持續喊著“不缺電”口號,2020年選民也會用選票再度反映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