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羅曉汀
隨著《都挺好》熱播,劇中蘇家的諸多矛盾牽出現實中國家庭的多種問題,引發觀眾熱議。如果說《都挺好》是用劇名反諷某些中國家庭傳統的“溫情面具”,美劇則是以多元手法帶領觀眾感受美國家庭常態以及家庭觀念的變化。美劇中,既有《成長的煩惱》《摩登家庭》這樣的家庭情景喜劇,也有《我們這一天》《雪山鎮》《吉爾莫女孩》這樣的溫情劇,也不乏用類型劇包裹的另類家庭劇,如帶有恐怖懸疑元素的《鬼入侵》。這些家庭劇涵蓋丁克家庭、同性家庭、多胞胎家庭、異族通婚家庭、單親家庭、再婚家庭等多種家庭形態,也展現出各式各樣的家庭問題。
治愈系:《我們這一天》
當魔幻劇、喪尸劇和漫改劇日益實現對美劇的收視統治,《我們這一天》在北美的成功是一個奇跡般的存在。該劇并沒有為追求戲劇性而刻意設置劇情,劇中沒有反派、沒有婆媳斗,只是在安靜地講故事。該劇圍繞杰克和瑞貝卡的三胞胎家庭失去“完美父親”后帶著傷痛成長的過程,在現在和過去的多條時間線中來回講述,展現每個角色各自的人生困境、痛苦與掙扎。
有觀眾認為,《我們這一天》之所以能打動很多人,就在于它從未回避生活本身,劇中所有角色都面臨著不同的人生問題:完美媽媽瑞貝卡其實也有脆弱瞬間,被譽為“看完就想嫁的好男人”杰克其實也會去酒吧逃避家庭問題。此外,該劇也揭示出家庭表面溫情的背后一面,例如夫妻、母女之間雖然相愛但也會無意間互相傷害。該劇最經典的臺詞是:“我想也許有一天,你會變成像我這樣的老人,并向一位年輕人娓娓道來:你是如何將生活帶給你檸檬般的酸楚,釀成猶如檸檬汽水般的甘甜。”
美劇中不乏這樣的療愈系劇集。在另一部經典美劇《雪山鎮》中,一位失去妻子的知名外科醫師帶著一雙兒女,從繁華的大都市搬到白雪皚皚的小鎮,從頭開始學習當一名稱職父親。
搞笑款:《摩登家庭》
情景喜劇是美劇家庭劇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劇集常常在逗樂中展現家庭瑣事,又在無形中展現出時代變化。例如美國從1985年開始播放的、廣為中國觀眾熟知的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描繪的就是一個普通的美國中產家庭日常生活。劇中西弗一家是一個多子女家庭,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家庭內部保持著三種最基本的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劇中出現的各種家庭問題和矛盾也是標準的美國傳統家庭問題,例如劇中一個情節是大兒子麥克在期末考試中成績不好,他的父母在看到成績單后說:“我們并不是說樣樣得優才算能干,但至少要盡最大的努力。我們并不重視分數高低,重視的是你要努力”。回想起來,這是許多中國觀眾第一次了解西方式家庭教育。
隨著社會發展,美國家庭也在不斷變化。2009年開播的《摩登家庭》中,由亞裔、白人、拉美裔、同性戀、老夫少妻、再組家庭、領養兒童等組成多元化美國家庭。美國移民家庭也開始成為美國家庭喜劇新主角,例如《喜新不厭舊》《初來乍到》分別描述黑人家庭和華裔家庭在白人社區里工作、生活、完成子女教育等各方面故事。這類劇集既不乏傳統美國家庭喜劇的主題,也增加角色對自身文化和身份認同的焦慮。
重口味:《無恥之徒》
治愈系和喜劇并不是美國家庭劇的全部,美劇“狗血”起來也不弱。翻拍自同名英劇的《無恥之徒》已播放到第九季,最新豆瓣評分依然高達9.7分。該劇聚焦生活在芝加哥貧民窟的白人底層家庭,劇中父親煙酒賭毒樣樣不落,母親下落不明,家里全靠大女兒獨立支撐生計。該劇大尺度情節雖然突破傳統三觀,但最終指向的依然是家庭成員的抱團取暖和相互原諒。劇中有一處情節:大姐菲奧娜在地鐵上撿了錢包后帶全家人下館子,雖然也就是快餐而已,但全家人都樂不可支。
雖然具體內容、故事、手法不同,但情感是中美家庭劇永遠的主題。一位看過多部中美家庭劇的老觀眾告訴筆者,說到底,中美家庭劇的故事終究還是那句老話:國產劇叫“血濃于水”,而許多美國家庭劇都用到一個意思相近的句式——BloodThickerThan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