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蘭 郭科安
2018年11月20日,南寧市良慶區那平小學(以下簡稱那平小學)傳出喜訊:在剛結束的第二十三屆“駕馭未來”全國青少年車輛模型教育競賽總決賽中,該校派出的4名學生表現出色,在來自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3支代表隊的1 0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1枚銀牌、1枚銅牌和6個三等獎。
這4名參賽隊員全部來自那平小學的航模社團。該校航模社團成立于2017年9月,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這支隊伍已多次在市級、自治區級、國家級比賽中獲得不俗的成績。“航模的制作與表演是一項科技含量較高的活動,能鍛煉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考驗學生的耐力和毅力,還能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豐富的知識、體驗動手的樂趣。我們開設航模社團,就是為這些熱愛科技的學生插上夢想的翅膀。”那平小學校長郭科安說。
播下夢想的種子
“根據我的經驗,模型車身重量不能太輕,不然車輪與地面摩擦力太小,車輪會打滑……這些都是我在航模社團里學到的東西,進入社團后,我就多了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自己制作的模型能變為現實!”那平小學航模社團成員梁立周憧憬道。
那平小學原是南寧市良慶區良慶鎮的一所農村小學,后來學校整體遷建,新校區于2017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環境優美,教學設備先進,功能室一應俱全。“雖然我們學校的‘硬件都已升級換代,但學校的‘軟件還相對落后。”郭科安說,“最明顯的就是學生課余生活單調,以前我們是沒有條件開展很多活動,學生一放學就出去瞎玩,存在很多安全隱患。現在我們有條件了,當務之急就是要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一次偶然機會,郭科安認識了有20多年航模教練經驗的簡易老師。在與簡易的閑聊中,郭科安對航模有了一些了解,于是結合本校學生以農村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居多這一實際情況(這些孩子很多都能吃苦,而航模訓練正需要這樣的精神),產生了組建航模社團的想法。隨后他組織召開學校領導班子會議討論,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確定組建航模社團后,那平小學聘請簡易老師為“總教練”,由他對學校的科學老師和體育老師進行培訓。之后,該校又通過“內培外引”模式,利用共享資源,外聘有豐富航模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到校指導,不斷提高本校指導教師的專業水平。
在新校區啟用后不久,那平小學便邀請廣西航空運動協會的6名會員到校為師生們表演了精彩的航模飛行,為航模社團啟動預熱。果不其然,很多學生在觀看了這場表演之后,對航模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指導老師們“趁熱打鐵”,到各班(三到六年級)開展招新工作,學生們熱情高漲、踴躍報名。最終該校選出了30名學生成為航模社團的第一批成員。
為了更好地開展社團活動,那平小學將一間大教室作為航模社團的活動場地,并先后投入10多萬元購買訓練需要的器材設備。
“航模社團的成立,在孩子們的心里播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郭科安說。
緊張、有趣的訓練
“好,就是這個位置,再試一次看看!”“哇,80分(滿分)!老師,我再試幾遍鞏固一下!”記者到那平小學采訪時,只見該校航模社團訓練室里,幾個學生正在進行環保創意車直線距離賽項目訓練。學生在現場自制好環保創意車后,在一個30°的斜坡上選點發車,讓車輛利用自身重力在行走區域行駛。“在哪里定點,車身角度怎么樣,稍微有一丁點兒差別,車子的行駛軌跡就會完全不同,相應的得分也會不一樣,該項目很考驗學生的判斷力和耐力。要完成一次高分行駛需要進行上百上千遍的嘗試,每一次嘗試都需要在前一次經驗的基礎上慢慢調整。”該校航模社團指導教師李玉瓊告訴記者。
每周四下午的第2節課,是那平小學的航模社團課。課上,指導教師給社團成員講解航模知識,包括航模的組裝原理,航模的制作、調試、試開、試飛、模擬操作等。航模學習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所以該校又在周三下午適當增加航模訓練時間。
訓練用的模型多數由那平小學的學生自主制作完成。學生從認識和使用各種工具開始,通過切、削、鋸、刨、磨、粘接固定等過程來完成模型的制作,之后對模型進行調試、改進、修補、保養。“航模制作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很多方法和技巧都需要不斷摸索才能掌握,所以制作航模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動腦思考的過程。”李玉瓊說。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航模社團制作的模型車所使用的材料,很多都是廢舊材料再利用,比如KT板、橡皮筋、瓶蓋等。在平時的活動中,指導教師和學生會注意收集廢舊材料,然后利用現代化手段,結合自己的小創意,將這些不起眼的材料做成模型,實現變廢為寶。
該校航模社團成員龔瑞樣對航模的思考不只是停留在廢舊材料如何再利用上,在訓練過程中,他還對物理學、力學等物理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這是一輛橡筋動飛機。你看,轉動螺旋槳纏繞橡筋,橡筋就會被位伸,拉伸后由于橡筋積蓄了收縮的回彈力,一松手回彈力就會帶動螺旋槳旋轉,飛機就能飛行了。”他邊說邊給記者展示,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
“航模制作與訓練,讓學生的思維總是處于活躍狀態,思維空間越來越寬闊,創新的火花時常迸發,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李玉瓊說。
“比賽使我快樂和成長”
對于那平小學航模社團成員梁曉梅來說,2018年的暑假特別有意義,因為在這個假期里,她跟航模社團的小伙伴們第一次走出廣西,并代表廣西征戰第二十屆“飛向北京—飛向太空”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競賽總決賽。該項賽事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青少年競賽活動之一,每年都會吸引成千上萬名青少年參與。在這次比賽中,梁曉梅發揮出色,取得個人小學女子組“空中戰士”線操縱飛機特技積分賽銀牌、小學女子組水火箭打靶賽二等獎的好成績。
“我進入社團一年了,參加過市級、省級、國家級的航模比賽,比賽規模一個比一個大,比賽的規則也一個比一個嚴格。”梁曉梅對自己參加過的比賽進行了一番總結,“對于我來說,省市級比賽相對輕松一點,到國家級比賽時,來的都是特別厲害的高手。與高手過招,能讓我知道自己哪方面存在不足,回來后做出有針對性的改進。通過比賽,我得到了成長,獲得了快樂!”
自2017年9月組建航模社團以來,那平小學多次派出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比賽過程中,參賽選手要現場制作航模、繪制設計圖,還要對模型進行美化和加工,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都是考驗。除了爭分奪秒的制作外,不間斷的觀察、調試,再觀察、再調試,同樣考驗選手們的心理素質和現場動手能力。
“能在緊張的比賽現場做到氣定神閑、忙而不亂是非常不容易的。”郭科安說,“各類競賽活動能夠全面檢驗學生在平時所學到的技能。在努力后獲得獎項,能切實增強學生的榮譽感,激發他們繼續努力學習的熱情。所以,我們爭取讓航模社團的成員都有機會‘走出去得到鍛煉,通過比賽能讓他們成長得更快。”
注重鍛煉,少一些功利心,將每一次比賽當作“攢經驗”和“成長進步”的好機會,是那平小學給每一名航模社團成員灌輸的理念。
“校長和指導老師常常說,讓我們參加比賽不一定要獲得多好的名次,通過比賽讓我們得到鍛煉、獲得快樂,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比賽時我的心態都比較平和,能感受到比賽帶給我的快樂。”該校航模社團成員梁永娜說。
下一步,那平小學計劃將航模社團活動深化為校本課程,在課程設置中結合實際,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出臺相關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并在3—6年級每個班設置航天科技知識角,用于展示航模作品、航模相關文章等,宣傳和普及航天航空知識,營造濃厚的航模教育氛圍,為本校的特色辦學項目做好準備。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