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
摘 ? 要:本文闡述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及重要意義,分析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幾點對策: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強化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 ;提高社會公信力度;培養風險管理專業人才
關鍵詞: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重要意義;問題;對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商業銀行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風險管理水平的增加,這些風險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商業銀行的收益,還可能導致商業銀行的生存危機,并引發金融、經濟、社會等一系列的問題。因此,做好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至關重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想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
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簡述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風險是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金融活動中普遍存在的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商業銀行風險是銀行在經濟活動中,因事前不能預料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實際的收益和預期的收益相差較遠,進而有蒙受經濟損失或取得額外收益的可能性和機會。這種可能性存在于銀行的每項業務之中,且根據不同的風險原因(如:經濟環境中的風險不確定、信息不對稱等)分為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性風險等,此些風險雖然對相關參與人員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但帶來的負面效應是主要的,即不僅影響著微觀中各經濟主體的相關決策和收益、宏觀政策的制定和可行性,還不利于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在經營運行中,合理運用相關科學方法進行預防、分散或轉移各項業務風險,從而減少或避免經濟損失,以保證經營資金的安全。其目標有效保障了商業銀行系統的穩健運行安全、保護了投資人的合法利益、為國家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等。
二、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意義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意義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微觀層面;二是宏觀層面。微觀層面的意義:(1)有利于提升商業銀行預期收益的可靠性。商業銀行是商業資本的集合體,其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又是“風險機器”,如果不顧一切只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就會誘發銀行風險隱患,造成損失。因此,只有做好風險管理,才能降低或避免風險損失,取得良好收益;(2)確保銀行現金流的穩定,使其經營活動免受風險因素的干擾,提高資金使用效率;(3)穩定經濟秩序。銀行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其經營風險的傳染性與國民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相互關聯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加強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在客觀上會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宏觀層面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越來越多地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自由化,為各個金融業帶來了良好機遇的同時也增加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不確定因素,甚至動蕩。加之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場化,使得商業銀行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更加嚴重。在此環境下,加強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提高自身市場競爭能力,這不僅是積極參與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發展自己、保護自己的需要,更是適應全球經濟形勢和參與競爭的迫切需要。
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
在風險管理體系上與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當前,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機制上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管理體系,如:風險甄別系統、風險報警系統、風險決策系統、風險避險系統、全程監控系統,這些完整的風險管理系統成為了各項銀行業務開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國商業銀行在此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即尚未建立系統的風險管理防控體系。
(二)組織結構不完善
良好的組織結構是現代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保障。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中雖然設立了專門的資產風險管理部門,但是職能比較單一,更多地側重風險盡職調查及事后對已經形成的信貸風險進行資產清收、保全、審核,缺乏從真正意義上對各種風險進行全面、超前、適時的評估、測量和管理的部門。同時由于業務風險管理分散于不同部門,對內部風險計量的技術性工作缺乏統一的協調和管理。
(三)公信建設落后
當前,各個商業銀行通過業務創新不斷完善公信建設,但是這種創新取得的實際效果并不明顯。究其原因,既有我國人口基數大,建立完善的公信系統非常困難,又有我國誠信教育的力度還不夠,公民自身的誠信意識不強,社會公信環境不佳。這些不良因素,導致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很容易出現 “騙貸”和“賴賬”的問題,大大增加了銀行業的風險。
(四)缺乏專業的風險管理人才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因素越來越多,這也就要求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然而,當前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缺乏高素質的、高層次的具有精通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型的金融風險管理人才,對商業銀行的整體風險評估、預測、防范以及管理工作的開展十分不利。
四、加強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對策
商業銀行中風險是必然存在的,也是很難預測的,它具有不確定性的形式。因此,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是我國銀行業開放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任務。
(一)完善風險管理體系
一是建立完善的外部監管體制,有效發揮風險預警的作用。即需要商業銀行加大對信息披露的力度,自覺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從而加強自身的風險預警能力,將各類風險控制在萌芽中;二是建立良好的風險管理制度。良好的風險管理制度是商業銀行風險評估工作取得良好實效的關鍵和保障;三是完善約束機制。防止銀行決策者因為自身原因而導致決策出現問題,確保銀行決策的準確性。
(二)強化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
完善風險管理組織結構是商業銀行有效預防和控制風險的前提。強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組織機構,就要實現整合與改進,確保風險管理與組織結構協調統一,提升風險管理的傳遞效率。采用從上到下的管理結構,由主要風險管理領導引領,增強風險管理的傳遞效率,確保商業銀行決策部門及時準確地掌控可能發生的風險問題。在監管上,風險管理部門要做到全方位、多層面地對各部門的操作流程以及風險環節進行監控,防止出現規避風險的可能性。同時在風險管理和監控工作中要做到公開透明。
(三)提高社會公信力度
良好的社會公信體系是建立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對商業銀行而言,具備完善的社會公信體系,有利于降低銀行的不良資產率。那么,如何完善社會公信體系,就需要政府和商業銀行共同做出努力。即政府部門通過設立專門的機構來收集社會公民的信用信息,商業銀行做好積極配合政府工作,并將內部的公民信用信息與政府部門共享。同時。政府部門還要做好相關協調工作,正確引導各個商業銀行之間進行信用信息共享,從而避免因銀行信息溝通不暢所帶來的信用風險。此外,在征信系統建設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良好經驗,并結合本國國情合理地引入評級、分級的信用結構,使得每一個公民和組織的信用狀況公開透明、可查可核。
(四)培養風險管理專業人才
要提升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成效,吸納和培養高素質的風險管理專業人才至關重要。具體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培養。一是高校金融專業教育。高校作為知識的生產地和輸出地,要培養高端的金融風險管理人才,就首先要依靠高校的金融專業教育,提升金融專業的教育水平,盡早培養出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端金融風險管理人才;二是對在崗人員進行培訓。重視對在崗人員進行培訓,可以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舉辦各類相關的金融風險高級研修班,邀請國內外高水平的金融風險控制專家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講授;一種是選派比較優秀且具有發展潛能的業務骨干到國內外知名院校或金融機構進行學習深造和培訓。
總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已經成為銀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銀行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經濟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明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意義,正視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和預防,從而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保障銀行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正輝.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與風險控制-釋解《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經濟日報出版社,2005.5.
[2] 趙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時代金融,2018.09.
[3] 譚成(導師:李立輝).我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評估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05.
作者簡介:
何 曼,陜西周至農村商業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