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
我校樂樂課程注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樂樂”體驗,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對學習的持久興趣,確保其在“學有所樂”的基礎上“樂有所長”。語文學科秉承這一理念,遵循“516”教學模式,注重挖掘?qū)W科知識本身的趣味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從中感受母語學習之樂。下面筆者以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螳螂捕蟬》第一課時閱讀教學設計為例,談談“516”教學模式下讓學生樂學語文之道。
一、落實課標,關(guān)注文本特點,針對學生的學習起點設計學習目標,為學生樂學奠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針對第三學段(即小學高年級)明確提出了“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lǐng)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的閱讀教學課程目標?!扼氩断s》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一個少年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巧妙進諫,讓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則寓言警示人們:如果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及身后禍患,是十分危險的。六年級的學生對寓言體裁并不陌生,但往往只是關(guān)注“故事”情節(jié),而不善于深入思考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以讓學生“樂于”深度探究為目標,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須著力引導學生在熟悉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用語文的方式,準確抓取文本中揭示寓意的句子,厘清“蟬、螳螂、黃雀、少年”之間的關(guān)系,結(jié)合對戰(zhàn)國時代特點的了解,探究什么是吳國“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nèi)容,體悟其中道理。為此,筆者確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文中螳螂捕蟬的故事;2.學會本課生字“螳”“螂”和文中四字成語;3.理解寓言中的道理“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其中,理解寓言所蘊含的道理,弄清“螳螂捕蟬”和“吳王伐楚”之間的聯(lián)系是本課重點。教學難點是復述文中螳螂捕蟬的故事。
二、精心設計預習單,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樂于”探究,“樂于”深度學習
六年級的學生自學能力已有明顯提升,當學生“走進”新課時,對所學內(nèi)容應該已有所了解,即教師的新授課其實是建立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之上的。
新授課之前,筆者給學生設計了預習單,內(nèi)容如下:1.自學課文生字詞,讀懂句子,讀通課文,劃出本課成語并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理解。(用查工具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解決)2.收集戰(zhàn)國時期的古詩、人物、成語,感受戰(zhàn)國時代的特點。預習單刪繁就簡,在學習內(nèi)容上抓準重點、突破難點,引導學生在拓展學習、深度學習的基礎上,讓思維在廣闊的空間肆意馳騁。
三、夯實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反饋目標”落實在學的過程,讓學生學有所樂、樂有所長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閱讀教學以語言的實踐性為典型特征,教師應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程的語言實踐活動當中,同時通過夯實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序安排教學實施過程、吸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反饋,分步落實本課教學目標和讓學生樂學的目標?!?16”模式包括激趣導入、預習定標、合作探究、互動展示、拓展延伸、反饋目標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一個中心”和課堂的“五個定性”。
(一)激趣導入:緊扣文眼,突出教學重點
教師首先用幻燈片依次展示“螳螂”和“蟬”的圖片(如圖1)激趣,板書課題“螳螂捕蟬”,緊扣文眼“捕”創(chuàng)設具有情緒色彩的生動場景,啟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然后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入手,讓學生簡介故事內(nèi)容;最后總結(jié)并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找準入點,扣緊文眼,突出教學重點。
(二)預習定標:檢查預習單完成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障礙點
檢查預習單完成情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多人次作答,增加全體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落實以下學習要點:1.文中成語,包括乘虛而入、不堪設想、螳螂捕蟬、恍然大悟;2.文中帶成語的長句;3.初讀全文(指名讀文、說段意),概括主要內(nèi)容并掌握相應方法(抓故事六要素、抓主要詞語拓展)。
設計意圖:讓學生敞開表達,旨在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不夠準確、不夠透徹的學習障礙點。
(三)合作探究一:直奔重點,熟悉故事
1.默讀課文,找出描寫“螳螂捕蟬”的自然段;2.朗讀“螳螂捕蟬”自然段,指名讀→評議→分角色讀→師生合作讀,在反復朗讀中熟悉故事。
設計意圖:強化成語故事學習,旨在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經(jīng)驗,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品味,學會挖掘成語的內(nèi)在意蘊。
(四)合作探究二:品讀重點,領(lǐng)悟寓意
1.聚焦問題。少年說:“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這里的“它們”是誰?“眼前的利益”“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指的是什么?2.品析句子或完成填空練習,思考句子的深刻內(nèi)涵。(1)蟬“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2)螳螂“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3)黃雀要去“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4)“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5)吳王出兵攻打楚國,正如? ?;正如? ?;正如? ?。您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a.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b.指名說一說;c.將這個故事用一個八字成語概括(螳螂捕蟬,黃雀在后);d.你還知道哪些八字成語?](6)少年為什么不直接把這段話說給吳王聽?(理解要點:a.“處死”;b.“死命令”。)
設計意圖:筆者大膽對教材進行分割、重組與整合,將課文內(nèi)容變成學生樂于接受的成語故事、歷史故事,讓學生“樂學”不疲。以上6個句子中,前面4個揭示寓意的句子,有助于學生厘清“蟬、螳螂、黃雀、少年”之間的關(guān)系,加深理解故事的言外之意;第5個句子填空,意在讓學生結(jié)合課外閱讀思考吳國的處境,“幫助吳王”認清“眼前的利益”與“身后隱伏的禍患”各是什么,使“樂學”更有深度,同時進行習作素材積累;第6個句子為問句,旨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兩處“死”,讓學生讀懂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同樣的字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意義會有所改變等理解字詞不可斷章取義的閱讀理解方法。
(五)互動展示:復述故事
1.小組內(nèi)練習;2.指名復述。
設計意圖: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組內(nèi)讀、說、聽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從中得到全面的語言訓練和思維發(fā)展,提升語言運用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布置第二課時學習內(nèi)容
1.分析吳王和少年的性格特點;2.收集我國寓言故事,通過說一說或做手抄報的形式,探究寓言借故事說理的表達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拓展語文學習的時空,拓寬語文學習渠道,進一步培養(yǎng)“樂讀”習慣。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