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芊潼
摘 ?要:處于經濟增長下行的社會環境下,我國諸多產業與企業面臨著停產甚至被淘汰破產的風險,經管類大學生在此等狀況下就業形勢顯得尤為不樂觀。作為一名高中生,既要接受應試教育高考的挑戰,又要承擔著選擇就業方向與職業取向的壓力,難免會出現各種迷茫的狀態。故此,本文從筆者的角度出發,對當前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就業引導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同學們明確自身的就業目標。
關鍵詞:經管類;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引導建議
時代變幻不停,經濟社會各種矛盾交織,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經管類大學生,他們所從業的職業關乎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在職業選擇時格外慎重。這種形勢下,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性關注。高校若想培養出應用型經管人才,則應該明確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提升就業意識,進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經管類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夯實基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一、概述經管類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變化特征
(一)就業呈現市場化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主流以市場為主要方向,大學生在就業之前便要借助于宣講會、招聘會、網絡招聘等多種渠道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單位。這便充分反映出當代經管類大學生就業取向的變化。
(二)就業呈現競爭化
由于經管類屬于熱門專業,隨著經管大學生數量逐漸增多,就業競爭壓力不斷增大,這便是市場機制運行導致的必然結果。身為一名高中生,若想在日后經管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則應該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與技能,既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豐富自身的從業經驗,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人生觀,進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實力。
(三)就業對學歷要求較高
經濟發展步履不停,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漸次豐盈,經管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處于市場經濟環境之中,對于人才的基本要求便是學歷。例如一些招聘會、網絡招聘等都要求本科以上的學歷,并且對一些附屬條件要求較高,如證券從業資格等。
二、如何引導經管類大學生樹立就業價值取向的建議
(一)充分結合專業課程,完善經管專業就業指導
首先,加強學生專業入門課程的指導,充分借助于“專業課程”引導學生正確認知經管行業的發展地位與求職需求,并幫助學生建立擇業目標,引導大學生朝著就業方向努力。其次,在就業課程指導中,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教育作用,指導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就業方向進行有效結合;同時指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擇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最后,利用經管專業的技能與知識,提升學生的求職能力。例如借助于經管知識來指導學生設計“求職簡歷”、“求職面試技巧”等,提升學生的就業信心。
(二)打造專業化的經管就業指導師資隊伍
首先,若想加強經管類學生的職業取向引導,則應該加強校內就業教育。借助于校內專業教師的經管專業知識與求職就業能力等,挖掘經管教師的積極性,使經管教師參與到企業招聘就業培訓體系中來,并提升教師的就業服務能力與就業指導能力等,為學生提供可靠的就業指導。其次,聘用經管企業的精英骨干來校培訓,增強學生的實踐培訓,拓展學生的閱歷與視野;最后,完善教師管理體系,提升教師就業指導質量。
(三)構建多元化的經管就業指導平臺
首先,結合經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善求職就業指導,加強就業指導輔導。教師可以列舉一些經管類學生的就業成功案例與失敗案例等,為學生剖析就業的正確選擇與錯誤導向等,進而提升學生的求職能力。與此同時,增強就業經驗交流,引導杰出校友分享就業經驗,使學生對就業增強認知。其次,建立經管類實習基地,高校與企業協同合作,完善人才崗位雙向培養體系。企業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從業崗位,而高校為企業輸送優質人才,二者實現共贏。同時,可以建立“頂崗實習”模式,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學生可以直觀感知求職流程與要求,并挖掘學生的就業潛力。最后,構建實踐就業平臺,利用一些求職就業軟件,加強學生的就業求職練習,是學生能夠掌握求職流程,進而為日后的就業求職增加實踐經驗。
結束語:
綜上所述,處于經濟社會環境下,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題,首先經管類大學生應該明確自身的就業價值取向,了解經濟形勢的發展規律,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高校應該設置經管類就業引導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發展形勢與企業需求,設置就業實習基地等,增強大學生的從業經驗,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孟春,韓東,張宇文.吉林省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匹配狀況=a8究[J].智庫時代,2018(51):35-36.
[2]余佩媛,姚偉華.就業能力提升視角下經管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8,42(07):22-26.
[3]邢會. 工科院校經管類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實證研究——以河北工業大學為例[A]. 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科學發展·協同創新·共筑夢想——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中)[C].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