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重心再往前一點,膝蓋往里扣一點。”
在一臺長十多米、寬六七米的室內滑雪機上,尼龍束魔毯不斷滑動,模擬出真實雪道的效果。一位年輕教練正在給戴著頭盔、腳踩滑雪板的小朋友分解、示范動作要領,沒多久,小朋友便進入了狀態。
這是《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近日在北京一家名為雪樂山的室內滑雪館里看到的一幕。
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臨近,冰雪經濟不斷升溫,一線城市對滑雪運動的熱情不斷高漲,也讓滑雪培訓這個新興行業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
有人說,在滑雪這個涉及前期規劃、渠道、裝備、培訓、滑雪場等多個鏈條的產業中,培訓是最吸金的一環。
“從大的行業前景來看,滑雪培訓絕對是個好生意,是個能掙大錢的買賣。”雪樂山滑雪連鎖機構CEO陳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成立于2015年7月的雪樂山是中國第一家將室內滑雪機引入國內的企業,主營業務是為青少年提供滑雪教學,方式為室內滑雪培訓加戶外雪場課。
有分析認為,用室內滑雪機取代雪道,小巧靈活,場館布局在城市中心地帶,可以讓周邊5公里范圍內的客戶在家門口一年四季學滑雪,將滑雪變成孩子的一項課外運動,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商業模式。
三年多時間,這家企業已在全國11個城市布局30家分店,2018年營收6000多萬元,成為國內該領域的領頭羊。
談及當初為何選擇入局滑雪培訓,陳劍說,此前他曾在全球考察過很多帶有運動性的教育項目,包括潛水、馬術、賽車、卡丁車等,他最終鎖定滑雪的原因是該項目具有三大特性——大眾、輕奢、重度成癮。
“在發達國家,潛水、馬術、賽車都是小眾運動,滑雪則是大眾運動;它還是有錢人的運動,客單價高——踢個足球、跑個馬拉松,你怎么從它身上掙錢呢?這兩點就決定了滑雪的市場規模很大。我估計全球滑雪產業是萬億元級規模,僅裝備產業就能達到千億元級。”陳劍說。
中國滑雪運動的普及程度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從近年來滑雪人次的增長可以看到可喜的變化。公開數據顯示,20年前,我國只有9個滑雪場,會滑雪的人數不到1000人;2008年北京奧運年,我國滑雪人次上升為600萬;2015年北京獲得冬奧會舉辦權后,滑雪人次為1250萬;2016年達到1510萬;2017年升至1750萬。加上國家號召“三億人上冰雪”,相關產業的“人口紅利”一直為外界津津樂道。
國家體育總局裝備中心原主任馬繼龍2017年曾公布一個數據:冰雪運動愛好者的消費水平大概是普通體育愛好者的5倍,消費升級在冰雪運動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滑雪消費和經濟收入水平直接掛鉤。”陳劍說。珠三角、長三角的天然雪場資源并不豐富,但居民滑雪消費意愿很強,消費力相當可觀。
重度成癮則是陳劍更為看重的一點:“這在經濟上代表著高復購率。打乒乓球也上癮,但那是‘抽煙上癮,滑雪則屬于‘海洛因上癮。”
這與這項運動的魅力有關。滑雪被稱為“白色鴉片”,它充滿動感和節奏,刺激感很強;穿行在白色的海洋里,感受飛馳的自由,這種感覺一旦體會到便令人欲罷不能。
陳劍發現,在滑雪產業鏈里,重資產的滑雪場本身并不賺錢。慎重對比后,雪樂山最終定位為集運動和教育于一體的青少年滑雪培訓。“聚焦青少年,是因為只要小朋友學了,他爸媽肯定會學,這是個‘一托多的模式。而且室內培訓可以解決雪場距市區較遠、受天氣影響大和不安全等問題,因此受到了家長的歡迎。”
找準方向后,雪樂山幾年之內快速跑馬圈地,項目不斷獲得資本圈青睞。1月12日,它將連鎖店開到了終年無雪的熱帶城市海口。
北京奧體中心西南側,有一小片由口字形廠房改建的奧體中心物業管理中心。2017年記者去采訪時,連門口的保安都說,這里并沒有什么教滑雪的“魔法學院”。

市民在云南省昆明市的某冰場內滑冰(藺以光/ 攝)
如果僅站在大門口,完全無法找到關于“魔法學院”的一丁點痕跡。
然而,就像《哈利·波特》系列小說里主人公鉆進火車站“九又四分之三站臺”一樣,魔法滑雪學院創始人兼CEO張巖帶著記者,鉆進了對著大門的那座像復古火車站一樣的高高頂棚。一拐彎,頂棚下就出現了一間辦公室。房間內除了幾套辦公桌椅,滿屋子堆著各種運動器材,空無一人。這里就是魔法滑雪學院的辦公室。
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巖說,“我的人都撒出去了。”
魔法滑雪學院,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主賽場之一崇禮云頂滑雪場的滑雪學校唯一合作伙伴。
珠三角、長三角的天然雪場資源并不豐富,但居民滑雪消費意愿很強,消費力相當可觀。
公開報道顯示,學院的滑雪冬令營遍布北京萬科石京龍、河北崇禮萬龍、吉林萬科松花湖等地。學院也為眾多雪場提供教學服務——目前已在北京大興雪都滑雪場、延慶萬科石京龍滑雪場、昌平軍都山滑雪場,崇禮的萬龍滑雪場、太舞滑雪小鎮、翠云山滑雪場,吉林萬科松花湖滑雪場,沈陽怪坡國際滑雪場等地提供連鎖的滑雪教學服務。
2019年1月,北京城區首家大型冰雪體育公園——海淀溫泉冰雪體育公園——開門迎客,魔法滑雪學院也是其合作方。
與魔法滑雪學院相似,雪樂山也在加速進行業務布局。目前,僅在北京,雪樂山就已開了17家門店,還有兩家即將開業。
雖然行業前景誘人,自身發展也令人矚目,但陳劍坦言,國內包括培訓在內的滑雪產業仍處于起步期,成熟度不高,市場開拓者需要清醒地認識到行業痛點。
2018年10月,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中國滑雪產業發展報告2018》,其中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一次性體驗性滑雪者占滑雪總人數比例為75.2%。
最能反映滑雪人口轉化率的指標是“滑雪人口人均年滑雪次數”:中國僅為1.4次,相比之下,法國為4.6次,奧地利高達5.9次。
陳劍認為,“中國的滑雪經濟目前基本上是觀光經濟。”
這是整個行業的痛點,也是機會。
本質上,滑雪培訓機構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滑雪體驗者轉化為真正的愛好者。大家不約而同地意識到了轉化的關鍵點在于客戶初次體驗的好壞,因此,想方設法讓客戶在初次體驗時感受到滑雪的樂趣,成了培訓機構重點攻克的難題。
張巖2014年進入這個行當,創業觸發點是他在歐洲滑雪期間參加了一個為期三天的入門培訓班,體會到了正規教學的魔力——那三天培訓取得的進步,比過去三年還要多。
當年,魔法滑雪學院引進美國PSIA-AASI滑雪教學體系,成為國內唯一一家美國滑雪教練協會官方認證的學校。
“滑雪如果沒有專業的人教,大多數人都是一次性體驗,摔幾下,沒真正體會到這項運動的樂趣,下次他就不來了。”張巖說,“如果你拴不住人,‘人口紅利就僅僅是個概念。”

孩子們在雪樂山室內滑雪館接受培訓
雪樂山則請了很多雪圈大咖進行課程研發,并不斷進行迭代升級。“課程在心理上、細節上都進行了考量和設計。比如,有的小朋友害怕上滑雪機,我們就設計了四五種方法‘把他哄上去。”陳劍說。
“滑雪培訓機構相當于整個滑雪行業的市場推廣部門。”張巖說,“真正的利潤在訓練營、裝備、比賽等后續衍生產品上。因為一個人會滑雪以后,要買雪票、住酒店、吃飯、買裝備,甚至有可能買房子。”
胡密漢是雪樂山的資深教練,他的私家方法是,第一次培訓要盡快教會孩子剎車控制,讓他不再畏懼,并獲得成就感。最短的一次,他用15分鐘就教會了一個“小白”學員學會剎車。“這樣他們能很快感受到樂趣并建立信心,產生再次體驗的欲望。”胡密漢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關于客戶轉化率,雪樂山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15~2017年轉化率約為7%,2018年已提高至25%。
公開資料顯示,魔法滑雪學院2017年的教學轉化率達32%,教學復購率達67%。
除了滑雪培訓,雪樂山還有三塊業務:賣雪具、組織滑雪旅游和滑雪賽事。
陳劍對未來的規劃很清晰:目前的1萬名學員以初級“小白”為主,他們再學一學,就會想買雪具,再往后,就會想去全世界最好的雪場。雪樂山還主辦過全國性的滑雪大賽,讓小朋友考級、打比賽。
“在我眼里,滑雪培訓只是入口,是用來獲取流量的地方。”陳劍說,“打開入口后,我給學員持續提供更好的服務,讓他一輩子跟著我消費,這是我整個的商業邏輯。”
他對雪樂山的規劃是百城千店,按平均一家門店有500名學員計算,1000家店就是50萬名學員,“有這樣龐大的客戶群,我可以跟任何一個雪場或其他機構博弈。如果有合適的供應商,把流量賣給他們,我從中間收傭金就行了。”
雖然這樣的未來還很遙遠,但滑雪行業“長尾很長”已是圈內共識。
在引入國外的課程體系時,對方曾給張巖作過測算,每產生1元錢的教學收入,就能產生7~9元的滑雪衍生收入。
“滑雪培訓機構相當于整個滑雪行業的市場推廣部門。”張巖說,“真正的利潤在訓練營、裝備、比賽等后續衍生產品上。因為一個人會滑雪以后,要買雪票、住酒店、吃飯、買裝備,甚至有可能買房子。”
值得期待的還有政策紅利。
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力推“百萬青少年上冰雪”與“校園冰雪計劃”,并提出“應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學校與社會培訓機構合作開展冰雪運動教學活動”。
陳劍說:“現在國家政策已經看到落實的苗頭了,這是很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