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金賢
時常聽到身邊的一些人感嘆,自己一身上下都是毛病,渾身不舒服,對他們來說,每一天似乎都是折磨。比如,有些人早晨一起來就感到小腿肚子發酸、發沉,邁不動步,還想躺在床上睡覺;有些人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饑餓的感覺,或吃一點兒東西就感覺胃脹脹的,有惡心感,好像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平時更讓他們感到難受,時常有胸悶的感覺,總是覺得自己頭腦不清爽,易困倦,記憶力減退,時常出錯;最讓他們鬧心的是大便時總是有排不盡的感覺,而且大便稀爛不成形,便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
《黃帝內經》中說:“病非人體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對上述諸證,關鍵是要找準原因,辨證施治。縱觀上述這些表現,雖然表面看起來不相關聯,但其致病原因卻是一樣的,即人的機體受到了濕邪的侵襲。
人體的上述毛病與“濕”很有關系,多是由“濕邪”變化而來。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在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如飲酒、喜食高熱量食物、缺少運動等,都是濕邪的根由。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抵御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極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最終致病。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用處不大。
明白了濕的特點及人體中濕的來源之后,那我們就可采用有針對性的方法清除了。
祛濕少不了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飲食調節是祛濕的重要步驟,適量、均衡、清淡飲食原則應牢記,油膩、甜品、燒烤類、生冷食物及涼性蔬果,不宜經常食用。還要戒酒。可選用一些藥食兩用之物煮粥煲湯,比如將薏苡仁和紅豆加水煮熟后食用,用茯苓、山藥、黨參等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除濕。用蔥、姜、蒜祛濕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煮一碗姜湯,就能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
生活中要注意趨干避濕。例如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穿潮濕未干的衣服,洗完澡要擦干身體、吹干頭發等。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要多開窗透氣,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除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