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欲安其神者,先澄其心;欲澄其心者,先遣其欲。此老子所云: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也。夫神之所居曰神室,心之所寄有靈臺,此亦猶人之居有屋廬也。夫吾人之居于市廛者,其心易擾;居于山野者,其心易安。神與心之寄于我身也,我身夙根若慧,則清靜如山野;我身夙根若鈍,則騷擾如市廛。故夙根深者悟道易,而夙根淺者悟道難也。然求道也,決不能以難易之見亙于胸,而自暴自棄也。若心堅志決,縱市廛亦山野矣。此凈地固產蓮花,在佛氏眼中觀之,即齷齪處如茅廁,骯臟物如矢橛,亦無在不蓮花也。

人們想要安定精神,首先必須澄清其心;想要澄清其心,先要排除私欲。老子所說:人的精神喜歡清幽,而心思打擾之;人心喜歡安靜,又有嗜欲來牽掛。人的精神所居之處有神室,心所寄托的地方叫靈臺,這就好比人類居住要有房屋一樣。我們有的人住在城市里,其心易受干擾;居住在山野農村之人,其心容易安定。神與心都是寄居在我體內的,我身體內的夙根(指先天資質稟賦)如果聰慧,就會清靜得像山野農村人一般;我體內的夙根如果愚鈍,就會像城市人那樣受到騷擾。所以夙根深的人領悟道義容易,而夙根淺的人要領悟道義就困難了。然而研求道義的人,決不能因見解有難易而橫亙在胸中,甚至自暴自棄(不知自愛而甘居下流)。如果心志堅決,縱然居于城市也好像生活在山野農村一般。這潔凈的水池固然可生長蓮花,在佛家眼中看來,即使污濁得像廁所,骯臟得像攪動糞便的木棍一般,也無處不可生長出蓮花來。
心煩意亂,神不守舍,精神很不集中,很不安定,老年人最易產生上述現象,這對身心健康很不利。怎樣安定精神呢?本篇專論安神之法,并且指出:“人之欲安其神者,先澄其心;欲澄其心者,先遣其欲。”表明要想安定精神,就得保持心中清澈而無雜念,首先必須除去名利、聲色及各種嗜欲。生活在繁華的都市里,擾亂人體精神的誘惑因素太多,要想安神比較困難;生活在山野農村,誘惑因素比較少,要做到安神則比較容易一些。但不論生活在哪里,關鍵是要有消除嗜欲與誘惑的決心和意志。決心大,意志堅定,即使生活在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的大都市里,亦可擺脫各種嗜欲和誘惑因素的干擾。正如本篇所說:“若心堅志決,縱市廛亦山野矣。”人可以戰勝環境中的不利因素,清澈的水池固然能生長蓮花,而骯臟齷齪之地亦可生長出蓮花來。作者的這些比喻,無疑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一個人內心很不寧靜,精神很難集中,該怎么辦呢?作者回答說:“初時若不能驟寧,則每于閑坐無事之時,可默數一二三四至十,而百而千,以至于萬億。于是則心專于數,而神隨其心,一切雜念,可以泯滅;一切外魔,從此遠避;久而心澄神安矣。”默數數法是一種安定神志的常用方法,用于心煩失眠等癥,往往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
本篇所論安神之法,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教育意義和較高的參考價值。據新華社2013年7月24日訊:“全球每四人中有一人需精神治療。”其文說:精神衛生問題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2009年公布的一項涵蓋浙江、山東、甘肅、青海四省18歲以上個體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成年人群精神障礙率超過17%。而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每4個人中就有1人需要精神治療。但由于精神健康相關科普教育不足,部分民眾把失眠、頭痛、頭暈等癥狀當成單純的軀體問題,甚至把抑郁癥、焦慮癥當作一般的情緒問題來處理,造成很多患者未能及時治療、康復和治療效果受到嚴重影響。李青云所論安神之法,雖然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精神障礙癥的治療問題,但至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或者可以提供某種啟發和幫助。
——選自《看得懂用得上的養生經典⑥》
編后小語:《看得懂用得上的養生經典⑥》對清代養生學家李青云所撰《長生不老秘訣》進行了選錄、解讀和點評。本期向讀者摘選《看得懂用得上的養生經典⑥》中的內容,因篇幅有限,我們只刊登部分內容,若需閱讀書中全部內容,請購買《看得懂用得上的養生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