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靖 王 剛
目前,我國慢性病患者超過三億人且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調查數據顯示35~65歲是慢性病高發人群并呈快速上升和“年輕化”趨勢,對青少年慢性病(ACD)必須發展獨立的疾病自我管理[1]。大學生擁有極高的獲得健康知識和技能的潛質,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慢性病健康素養的有效干預,可顯著降低慢性病的發展速度。預防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需要大規模、多分量、多利益相關者的行動和合作[2]。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健康傳播開始借助新媒體進行轉型,其傳播內容、傳播介質、傳播對象、傳播模式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201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將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4]。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比例升至97.5%。移動網絡的發展為大學生慢性病健康素養干預提供了先天條件。
郭靜等[5]對北京市大學生健康素養的調查顯示,北京市大學生具有健康素養的比例為24.75%,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各方面的健康素養比例為41.77%、13.37%和73.04%[5]。數據顯示大學生有良好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但卻沒有有效轉化為科學的生活方式,而不合理的生活習慣是引起大學生患慢性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某高校大學生慢性病的患病率為17.17%和22.36%[6]。大學生慢性病人數增多的另一個因素與缺乏對自身健康的自我管理有關。在慢性病相關行為調查中,杭州市大學生沒有互動獲取慢性病健康知識占64.33%,主動獲取慢性病防治知識占35.47%。大學生對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程度較低[7]。由此看出大學生群體對自身的慢性病健康關注程度處于較低水平。
2.1 吸煙與飲酒 一般情況下,我國學生走進大學的平均年齡在18歲左右。有調查研究表明,中國人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為28.1%,18歲及以上成年人的人均酒精量攝入為3 L[8]。大學生階段最容易迅速形成,大學生是一類特殊的群體,正處在一個過渡的階段時期,一方面,他們經歷著從學校走向社會的角色轉變,極易受到社會上各種因素的影響,認為吸煙喝酒是人情來往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為好奇心的驅使和同學之間相互鼓吹,難以抵制這些誘惑時,便很容易接觸到這些危險因素。
2.2 生活習慣 隨著物質水平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發生改變,“生活方式病”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生活方式與學生健康狀態之間的關系密切,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亞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9]。當下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傾向于不科學的生活方式,長期以往無疑嚴重危害到大學生的健康。一些大學生群體沒有經濟和生活上的壓力,有的人追求安逸的生活,自由放縱,對生活抱有希望卻止于行動,由此造成精神上萎靡不振,整日“蝸居”宿舍,不求上進。出門也是以車代步,加上平時缺乏鍛煉,很容易造成身體重要器官的損害。長此以往,多種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以及呼吸系統疾病也就在慢慢發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健康的基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慢性病的發生率[10]。
2.3 飲食與營養 營養是維持生命與健康的物質基礎,合理健康的飲食習慣對促進健康來說十分重要。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會導致營養的不均衡,當某種營養素缺乏或攝取過多時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結構性營養不良是各種慢性病的常見因素。大學生生活不受拘束,飲食具有極大的隨意性。高校大學生缺乏系統科學的食品營養知識作為飲食指導,導致學生們飲食健康存在很大的問題[11]。
2.4 鍛煉與體質 大學生是國家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主要力量,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才能更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我價值。在師波濤等[12]的調查中顯示,大多數同學的生活中體育鍛煉占據一般地位,有65.53%的男生和76.93%的女生表示日常沒有或偶爾有鍛煉的習慣,88.75%的同學體育活動的形式僅為體育課。多數大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觀念,不能科學有效的管理自身健康。當大學生的惰性心理占據主導時,缺乏科學有效鍛煉嚴重影響到其身體素質,也是慢性病發生的潛在誘因之一。
“互聯網+”是新時代的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通過“互聯網+”與慢性病教育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學生們的課余時間,借助手機為載體,以各種形式的傳播教育途徑相結合,提高大學生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增強對慢性病的預防意識。
3.1 健康教育平臺 現在的大學校園建設有完善的網絡設備和網絡系統,可在學校支持下,負責此項目的學生們在官網發布、校園網站直播校內健康咨詢,系統科學地向大學生推送一些慢性病防治知識,讓學生們能足不出戶地了解到校內最新的健康教育咨詢,增長自身慢性病健康素養知識。手機對于現代網絡通訊已經是無所不在[13]。由于微信健康教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健康知識的傳播更加快速,因此該方式是一種更高效的健康教育途徑[14]。大學生注冊自己的個人微信帳號,通過鼓勵大學生關注健康為主題相關的微信平臺,呼吁大學生不定時地去閱讀一些由疾病防控中心發布的文章或者專業領域科學家發布的各類文章,以推送有獎的方式,擴大健康知識的輻射面,提高大學生總體的健康知識水平,有效降低大學生患慢性病的概率。
3.2 線上教育 在“互聯網+”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下,以各大網上學習性app為媒介,例如“慕課”“知到”等學習型平臺,由醫學院校專業教師或資歷深厚的教授定期發布課程在虛擬課堂對健康知識進行講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主動接受健康教育,能夠更準確地獲得科學的健康教育知識。
3.3 電子健康檔案 考慮到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斷上升,慢性病管理是醫療保健信息系統在初級衛生保健中所需的關鍵特征之一[15]。科學、系統、完善的健康檔案能使自身充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通過設定電子健康答案并上傳至學校的電子健康檔案庫,學生通過注冊個人帳號,填寫并完善個人的健康信息,建立起自己的一份電子健康檔案。系統依據學生上傳的健康數據分類,再由專業教師就現存的主要健康問題給予反饋,使大學生準確掌握目前自身的健康狀況和潛在的危險因素。電子健康檔案是健康信息技術的核心內容,是醫療健康信息化的基礎[16]。另外,可在政府部門的協調領導下,組織相關醫院利用便捷的網絡技術,設定特定的時間在線解答大學生的疑難問題,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互動中提升興趣,主動參與到健康的管理中,做到及時有效地防治慢性病,降低大學生慢性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