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華
(鄭州圖書館,鄭州450000)
從古至今,從紙質到數字,從平面到立體,無數的偉人以實踐證明了書籍和閱讀的重要性。書籍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理想世界的暢游向往,更能在閱讀中凈化心靈,讓靈魂獲得平靜,從而獲得心理的滿足。在信息時代,閱讀的重要性同樣不容置喙,信息的快速更新使人們通過閱讀來與世界交流,獲取知識,增加見識。E-BOOK、網絡文章、電子類的報紙雜志等成為大眾首選的閱讀載體。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的重地,迎接信息時代數字化閱讀的挑戰,搭建從傳統閱讀到數字化閱讀的平臺,是信息時代圖書館建設的重要特征。
數字閱讀指的是閱讀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既包含閱讀對象(文本)的數字化也包含閱讀載體(各種電子類用于閱讀的儀器)的數字化。根據第十五次全國閱讀調查報告顯示,當前閱讀最多的應當是電子書、網絡小說,使用最多的工具是手機,閱讀器。
為適應當前時代的潮流,迎合大部分人的閱讀需求,電子出版物以其易存儲、占用空間小、便于檢索、造價低、環保等各種優勢逐漸消解紙質出版物市場,當仁不讓占據出版界半壁江山。與傳統人們的生活方式相比較,當前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鏈接點,電腦、手機成為出行標配,隨著手機、掌上閱讀器的普及,數字化閱讀逐漸代替傳統紙質閱讀成為主流[1]。數字閱讀資源豐富,從文本圖像到視頻,使用快捷方便。數字閱讀突破空間的限制,讀者可以足不出戶也可通過終端設備獲取閱讀信息,通過數字閱讀,讀者的交流面更廣,增加了知識的廣度。在數字閱讀中,通常伴有的是娛樂性質的閱讀,圖文并茂,聲音和文字的相互補充,使閱讀充滿了趣味性。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自2008年到2017年間,國民數字化閱讀呈現增長趨勢,閱讀載體的使用率也逐年上升。到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每天閱讀(圖書、報刊)時間為39.26分鐘,閱讀方式多以手機、互聯網的方式呈現,有兩成以上的國民有聽書習慣,近四成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2]。調查顯示,我國的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的接觸率從2008年到2017年的十年間呈現增長的趨勢,手機和互聯網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
1.數字閱讀形式和內容方面
在公共圖書館數字閱讀中,兒童更青睞于使用圖書館現有的資源進行在館閱讀,知識答題、電子書、有聲讀物、網絡視頻等成為首選。成年人的數字閱讀主要是49周歲以下的中青年,成年人的數字閱讀實現手段主要是通過網絡、手機、閱讀器及可視聽的媒介等,網絡閱讀和手機閱讀占據閱讀的主導地位。在移動閱讀中,有聲讀物成為閱讀受眾新的選擇,各種有聲閱讀APP平臺已經成為愛聽書讀者的港灣。在數字閱讀內容方面,在館的讀者進行網上閱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信息需求越來越個性化,閱讀用戶越來越年輕化和高知化。
2.數字閱讀硬件設備方面
讀者需求的變化導致圖書館服務導向的變化,在數字閱讀已成為發展趨勢的前提下,梳理我國公共圖書館數字閱讀的現狀和趨勢,將有效地促進我國公共圖書館未來的發展,為其帶來積極意義。在公共圖書館數字閱讀上,館內所能提供的數字閱讀設備較少,大部分還是以紙質書為主,在數字閱讀方面相對較為薄弱。在我國公共圖書館中,建設有網絡免費電子圖書欄目的圖書館較少,服務內容比較單一,受版權的限制,網絡免費的電子圖書資源少。在可提供的數字閱讀設備中,電子書版書籍文獻、電子書軟件、讀報機等還相對較少。
3.數字閱讀制度保障方面
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對數字閱讀給予肯定,認為數字閱讀能有效地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對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引導,逐漸強化數字閱讀的渠道,加大數字化出版物的監管力度。在數字閱讀制度保障方面,2018年1月1日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為數字閱讀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將數字資源以法的形式列入文獻范疇,在公共圖書館的建設方面,增加館際合作,實現信息的共建共享,政府要完善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服務體系,為讀者閱讀提供一個好的閱讀大環境。在《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條從數字閱讀的角度著眼,建立統一的數字服務網絡,支持數字閱讀產品開發和數字資源保存技術研究,推動公共圖書館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向社會公眾提供便捷服務。政府在數字閱讀中的傾向更能有效地促進數字化閱讀的發展,為民眾的數字閱讀提供了基本的閱讀保障,使數字閱讀不在盲目無序。數字閱讀的立法不是為了強迫個人閱讀,而是為閱讀提供必要的保障,將閱讀納入法制化軌道,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保障公民閱讀權利,推動社會文明整體進步。
閱讀需要一定的場所、設施,《公共圖書館法》首先明確了政府職責,即為促進全民閱讀提供制度保障、經費保障和組織保障,將閱讀納入精神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將閱讀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公共數字閱讀服務場所是閱讀的陣地保障,政府從制度上對公共圖書館做出了規定,數字閱讀服務場所及所使用的設施應依法免費對外開放,鼓勵和支持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城鄉公共圖書館、閱覽室向全世界開放,增加數字閱讀服務場所的利用率。為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應當加強數字閱讀平臺建設,加強數字閱讀的推廣,加強智慧型圖書館的建設,加強數字化服務在服務中的比率。利用互聯網、電子屏等加大數字圖書的推送,從基本服務和制度兩方面同時著手,盡量滿足讀者的多元化數字閱讀需求。
此外,根據城鄉居民所存在的明顯數字閱讀差異,為保障特殊群體的數字閱讀權利,近幾年來,將著力解決農村居民的數字閱讀問題,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問題。政府和各個圖書館也將加強合作,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居民、第三人群、外來務工人員等的數字閱讀權益也將給予有效的保障。
在智能手機成為普遍閱讀的前提下,增加服務群體,利用移動互聯技術、數據倉及云計算等大數據平臺,分析閱讀傾向,為不同知識結構層次的人群提供更加精準的數字閱讀服務。針對愛好聽書的讀者群體,可創建移動有聲APP平臺,讀者可利用館內資源滿足閱讀需求,針對行動困難的老人和兒童,還可以通過電話預約的方式,通過微信、QQ、郵箱等提供專業的定制化閱讀服務和體驗。
隨著電子閱讀器、存儲盤的普及利用,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還可實行閱讀器、存儲盤的外借服務,讀者在館內收集到相應的數字資源,由公共圖書館提供存儲盤,為讀者的數字閱讀提供便利。
根據地方特色館藏,利用掃描影印技術建設地方特色電子館,動漫數據庫,繪本數據庫等。將館藏資源(圖書、講座、電子資源等)整合推送給讀者,建立一個大眾學習平臺。推送的數字資源可以包括電子圖書,期刊報紙、學術視頻,網絡培訓,各種自學考試的數據庫等。加強館際之間的合作,建立互聯互通的圖書館數據系統,實現網絡資源的共建共享。針對老人、婦女、兒童等這些弱勢群體,可以建立專門的數據庫,使他們足不出戶也可以獲得知識,實現全民閱讀。
公共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為廣大市民提供形態多樣的數字閱讀體驗空間,更好地滿足讀者的數字閱讀需求,體驗數字閱讀的趣味和便利。可根據館內空間設置專門的數字閱讀體驗區,包括演播室、錄音室、移動閱讀區,電子閱讀器體驗區3D/VR體驗區等,利用新興技術,給與讀者全新的智能化體驗,讓書籍從平面到立體,使讀者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實現娛樂式數字閱讀。
與傳統紙質閱讀相比,數字閱讀在特征、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呈現迅猛發展的勢頭,是否能做好數字閱讀時代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工作,決定了圖書館未來的發展狀況。因此,作為圖書館人,更應該整合數字資源,立足根本,開拓創新,迎接數字閱讀時代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