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 劉花弟
摘 要:客家民間藝術設計形式豐富多樣。將客家民間藝術設計以文創產品為載體呈現,有利于傳揚客家民間藝術設計,傳播客家民間文化藝術。本文將通過對客家民間藝術設計形式進行分析,探索。對制作客家民間藝術文創產品的種類進行挑選類比,并通過對現有地方文化藝術文化創意衍生品進行類比分析。最后對客家民間藝術文創產品的設計方案進行結論性展示。
關鍵詞:客家民間藝術;客家圖形元素;文創產品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迅速發展,文創產業不僅能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更能很好的傳揚當地藝術與文化。文創產品是藝術與生活的橋梁,是將藝術融入生活的紐帶。客家民間藝術文創產品的設計是根據客家民間藝術設計以文創產品的形式為載體,將客家藝術與現代手工藝制作相融合,創作出傳承發揚客家文化藝術的產品。讓客家民間的藝術設計得以“重生“。
一、開發客家民間藝術文創產品對客家民間藝術的重要意義
優秀的文創產品設計才能更好的傳達出她所承載的文化。客家暫時還沒有較為成熟的文化創意產品體系,因此客家藝術文化創意產品可開發和發展的空間非常大。好的文創產品不僅能夠給自身創造價值,而且可以更好的傳揚它所承載的文化。客家民間藝術文創產品的設計是在為客家民間藝術與大眾連接起來的紐帶和橋梁。
二、現有弘揚傳統文化較為成熟的文創產品的分析
(一)大英博物館文創產品分析
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可以說是博物館文創的領先者,雖然你可能沒有機會去大英博物館,但是你卻可以買到大英的文創產品。由此看來文創產品不僅能夠給博物館本身提供經濟支撐,而且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博物館文化。大英博物館收藏世界各地不同總類的藏品,館內藏品種類繁多,文創產品研發所能選擇的總類樣式豐富多彩,可以激起人們對文創產品的收集欲望。大英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的研發設計不僅僅是把館藏品的圖案樣式復制粘貼在文創品上,而是將英國特色文化與館藏品特色相結合開發出受大眾所喜愛的文創產品。其中由大英博物館所設計的小黃鴨曾爆紅網絡。
(二)北京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分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故宮作為明清兩朝的宮殿所收藏的藏品大多都是皇家珍品。故宮文創則是從這些皇家的服飾、擺件上提取元素,在不改變這些元素本來造型的前提下對這些元素進行組合再設計。在故宮博物院的官方淘寶店上,你可以看到以明清服飾為原形再設計的筆記本,抱枕。這類文創產品不僅有收藏價值更具有實用性。提到故宮文創“朝珠耳機”的設計也讓人印象深刻,這類文創產品頗具有趣味性。習近平總書記說:“讓深藏在禁宮中的文物活起來。”故宮文創正是讓故宮文物活起來的動力。
(三)蘇州博物館文創產品分析
蘇州博物館文創起步相對較晚,但也小有成就。蘇州博物館文創組,以館藏文物“秋色蓮花碗“為原形制作而成的”國寶味道之秘色瓷蓮花碗曲奇餅干“中餅干顏色的設定與實體文物比較接近,讓人在吃餅干的同時有一種品味國寶的感覺。此項設計在2014年中國博物館文創產品獲得了優秀獎。 蘇州博物館文創將博物館藏品與蘇州地方特色產物相結合,出品了許多即具有館藏品收藏價值又具有蘇州特色的文創品。這種將館藏品特色與地方特色相結合的方式,大英博物館文創也有運用。
三、客家民間藝術文化在文創設計中的轉化思路
(一)文創產品設計元素提取
由以上對大英博物館文創,故宮博物院文創,和蘇州博物館文創的設計分析可知,文化創意產品不只是對文物原型圖案簡單的復制提取,而是將藏品元素與現代產物的特點相融合而設計出的文化創意產品。客家民間藝術文創產品設計,首先要深度發掘客家民間藝術產物,例如:客家服飾,客家刺繡,客家剪紙,客家紙扎技術,客家瓷畫,客家建筑和客家的采茶戲都是可以提取設計元素的原形。將這些民俗文化進行深入調研,對能代表這些民俗特色的圖案元素進行收集整合,發掘出能夠與當下產物相結合的元素進行創作再設計。
(二)客家民間藝術文創產品的品類
客家民間藝術文創產品,要具有客家特色并能傳達客家文化。客家民間藝術文創產品可以選取的品類可以是:
文具用品類: 例如臺歷,明信片,書簽,筆記本等。
生活用品類:例如抱枕,手機殼,臺燈,鑰匙扣,環保袋等。
(三)客家民文創產品背后的故事情境
一個成熟的品牌都會有一個品牌故事,客家民間藝術文創產品背后要有故事背景支撐。故事背景可以選擇客家民間故事,傳說。采茶戲也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創作原形。
四、總結
客家民間藝術絢爛多彩,富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征,為設計元素的挖掘提取賦予潛力和基礎。當前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未引起重視,很多優秀的民俗文化只有極少的人認知,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有些甚至漸漸消失在生活之中。通過設計的方法來挖掘客家民間藝術,把傳統的元素用現代方式表現。提取其民間藝術元素進行抽象轉化設計,將客家民間藝術的意像帶進文化創意產品里,讓客家民間的地域特色能夠結合產品,通過產品的散播與流動性,不但能間接推廣客家文化,傳承客家地區的歷史背景與民間藝術特色之外,也能借由文創產品引發更多的互動感受,讓更多人對客家民間藝術有認知和了解的同時,進而傳承客家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