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珺
摘 要: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淵源流長,其中民族史學作為中國史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專門分科,其從誕生至今已經走過了數千年的漫長之路,一路走來,現代史學從一開始的和傳統史學如影隨形,到慢慢擺脫政治史的束縛,直到現在基本完成現代化的轉型。一般認為中國現當代的民族史學是在20世紀20年代在西方進化論史學原理等的影響下形成的,但是本文中,筆者將追根溯源,從明清時代開始分析中國民族史學的發展以及當代的走向。
關鍵詞:民族史學;百余年來;發展;當代走向
中國有著悠久的民族史撰述傳統,自秦朝實現大一統開始,無論是正史還是各種地方史志甚至是少數民族文獻中,都能找到大量關于少數民族社會歷史方面的記述。而鴉片戰爭后,中國民族史學開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呈現出了現代化傾向,開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逐漸建立自己的學科體系。
一、明清時期民族史學的發展
本文討論的是百余年來中國民族史學的發展,但是筆者還是決定對我國民族史學發展的一個高潮時期---明清時期,進行一番探討。
首先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在官修的各種史志中,和民族歷史地理的資料都相當豐富。無論是對前朝的歷史進行補撰或是新修,基本上都為少數民族立了傳,這為現代人研究民族史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另外,在明清兩朝的大型編年體史料長編《明實錄》和《清實錄》中,對兩朝的各方面大事都進行了詳盡的記錄。除此之外就要提到方略體史書,無論是官方修纂還是個人編撰,基本上都對于周邊少數民族的地區政治和軍事活動進行了詳盡的記載。
另外,明朝作為最后一個漢人的王朝,其少數民族策略與少數民族王朝清朝自然相去甚遠,再加上清朝有時第一個和西方文明多方面碰撞的朝代,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兩者分開論述。
首先我們來看明代的情況。明代作為漢人的王朝,其對于民族史學方面的記載主要存在于對邊疆史地的考察中,在研究邊疆史地的同時,對居住在周邊的少數民族進行詳細的考察。另外,明代因為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國民經濟發展較快,國內社會穩定,大批文人墨客四處游歷,其在游歷是留下的文章筆墨也對民族史學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例如偉大的歷史學家徐霞客,其在游歷廣西地區時留下了20萬字的《粵西游日記》,在貴州游歷留下了3.2萬字的《黔游日記》,還有近30萬字的《滇游日記》,這些都是現代人研究明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資料,再加上徐霞客在游歷時喜歡搜集查閱甚至抄錄各種資料,使得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得以流傳至今,廣為人知。
可以說明代的民族史學是與地方史志相結合的撰述著作。接下來我們再看看清代的情況。
清代的統治階級對于自身統治的憂患意識過于強烈,這就導致了閉關鎖國的國策以及繁瑣考據、不問世事的乾嘉學風。一直到道光咸豐年間,隨著鴉片戰爭,國門被敲開,伴隨著列強的入侵,有志之士開始謀求保國固土之法,將目光投向了邊疆民族地區。考察邊疆地形,探索治邊良策,以研究邊疆民族歷史地理為依托,注重經世致用之風逐漸興起并深入文人士子的心中,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伴隨而生的大量地方史志材料,彌補了中國民族史在蒙古,新疆,等地區在民族風尚以及地理方面的空白。雖然當時這些內容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國人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沙俄的侵略本性,早做準備,但也不能忽略這些文獻流傳至今對于中國民族史的補充作用。
二、20世紀上半葉中國民族史學的發展
上文提到清末的民族史學主要目的是為了保國固土,但是隨著西方學術思潮的影響,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史學革命”的旗幟就已經出現在了我國的學術界,再加上梁啟超、王國維等史學大家的奔走呼吁,國外的實證主義和進化論觀點開始走入學者們的眼簾,并逐漸深入人心,促使學者們開始主張用大量確鑿的史料來研究歷史。在這種從傳統史學向現代史學轉變的過程中,中國民族史學也開始突破原有體系的束縛,不甘于政治史的附屬地位,逐漸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出現,這被認為是近代意義上的中國民族史學的萌芽。
隨著萌芽的出現并蓬勃生長,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民族史學科體系已經初步建立。史學家們開始摒棄原有的民族差異,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對民族、種族、國民等詞語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整理并串聯中華民族的起源及發展,吸引人們重視民族史研究的同時,不斷總結、完善已有的民族史學觀。可以說在這段時期,梁啟超為首的史學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中國民族史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到了20世紀2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民族史學科的建立及發展,再加上西方進化論史學理論和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一大批學者踴躍地參與到了中國民族史學科的發展中。這些學者在中國傳統的歷史觀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的史學理論,補充和構建近代中國民族史學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一些西學歸來的年輕學者,其相較于老一輩史學家,思想更加新穎靈活。在這種大環境下,對于“民族”這個概念的理解,民族史的分期問題,民族起源、分類、構成等問題開始被擺上臺面進行研究并逐一解決。
可以說在大量學者的努力之下,中國民族史學的基本框架被構建了起來,但是由于傳統觀念的深入人心,剛剛起步的中國民族史學依然是以歷代的中原王朝作為中心,以漢族作為主線,這也就使得在某些問題上難免有失偏頗,對于各種資料的發掘與整理也不夠充分,甚至存在些許誤解。
三、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民族史學的發展
上文說到剛剛“蹣跚學步”的中國民族史學依然存在著不小的問題,而隨著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引入以及新中國誕生后,人民政府承認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承認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等舉措,中國民族史學開始真正登堂入室,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隨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推行,中國少數民族識別問題以及如何對民族地區進行社會改革等問題開始被重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國在1956年開始,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大規模、多學科的全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這次大調查極大的充實了我國的少數民族資料庫,較為完整地記錄了許多行將消失的少數民族社會面貌。雖然受當時不穩定的政治環境的影響,民族史的研究和民族史學理論的發展被極大的限制,但是在這過程中收集的大量資料,為新時期民族史學研究和民族史學體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除此之外,在唯物史觀的影響下,大量的理論研究成果也逐漸問世。
隨著改革開放后,人們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樹立,中國的民族史研究也迎來了高潮,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時期。五六十年代民族大調查的資料開始被廣泛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組織了第二次民族大調查,使得民族史更加詳實豐富。
四、結語
追溯百余年來中國民族史學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中國的民族史學是在坎坷中曲折前進的,分析該過程不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民族史學的當代走向必然是要結合人文社會科學,順應歷史學的發展潮流,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建立新的學術生長點,是中國民族史學始終保持活力。
參考文獻:
[1]陳春曉,溫拓.中國民族史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新時代中國民族史研究的創新與發展”綜述[J].民族研究,2018(04):117-119.
[2]汪受寬.中國少數民族史學史的分期[J].史學史研究,2018(02):70-79.
[3]管彥波.百余年來中國民族史學的發展及當代走向[J].青海民族研究,2016,27(03):120-124.
[4]史金波.中國民族史學史芻議[J].云南社會科學,2014(06):15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