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霞
摘 要:現如今,國家在醫療行業呈現出顯著的發展水平,我國的醫療專業教育也進入到了素質改革階段。標準化患者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將其合理應用于外科護理專業相關實驗教學領域,將呈現出十分顯著的教學效果,能夠促進醫療專業實現深入發展。鑒于此,本文主要圍繞該教學模式在實驗教學的綜合應用展開有效分析,從而為外科護理專業提供更多高素質人才,奠定良好的教學基礎。
關鍵詞:標準化患者;外科護理教學;實驗教學
一、前言
在全新的社會發展環境下,隨著人們對醫療事業的關注,對護理服務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我國醫療專業領域教學體制和目標發生顯著變化。為促進外科護理人才儲備實現深入建設,學校在組織外科護理實驗教學時,需要綜合實驗教學目標,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合理引進標準化患者模式,以下簡稱SP,提升護理人員在外科護理領域的專業水平,促進我國的外科醫療水平實現長久的發展。
二、標準化患者的起源與發展
SP模式最早提出于1955 年,在美國被有效提出[1]。并合理應用到了麻省理工醫學生教學計劃設計體系當中。到了1990年,美國對SP進行了重新定義,即以具體的練習為載體,就臨床人進行真實性、直觀化展示。而在臨床領域,不同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有些是患者,有些是指導者等等。SP主要是引導學生模擬不同臨床個體,考察學生對臨床護理的知識基礎和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因此,該模式在醫學領域所呈現的教學效果比較顯著,所以被廣泛應用于教育和測評等環節當中。以SP模式為載體,針對外科護理專業學生,具體實施綜合實驗教學,能夠保證實驗情境真實度、可靠性更加顯著。學生面對真實患者合理場景,根據不同護理條件,展開護理服務。讓學生在綜合實驗過程中,對外科護理綜合服務技能和服務素質加以掌握。也正是因為如此,SP模式在醫學教育受到普遍應用,并呈現出十分顯著的發展趨勢。
三、標準化患者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實驗前
在利用SP模式組織綜合實驗教學時,教師首先需要對實驗課程,以及主題活動內容進行明確。圍繞外科護理專業所呈現的具體實驗內容,對標準化患者進行搜集與整合。針對外科護理臨床患者常見類型,對患者病例信息,以及患者在接受護理期間,在面貌、形態和情緒等方面的具體表現,逐一呈現給學生。促使學生對患者真實臨床情況能夠有所了解和掌握。之后,教師需要結合病患具體信息,合理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具體情境進行思考和討論。比如,教師可以模擬患者患病期間對疾病的困惑,以及情緒上的負面表現,站在患者的角度設計問題。引導護生結合自身所學專業,對標準病患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詮釋與解答。讓學生在標準化實驗模擬訓練過程中,正確掌握外科護理專業技巧。同時,教師需要針對患者具體病癥展開模擬設。讓學生能夠利用外科護理專業術語,對病患病情進行詮釋和解讀。此外,教師在組織綜合實驗之前,需要針對SP模式教學要求,對相關實驗材料和器材進行準備,從而完善模擬實驗教學環境,保證綜合實驗教學效率更加顯著。
(二)實驗過程
在實驗前期準備活動結束之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入到實驗過程,對綜合實驗進行探究與實踐。首先,教師在交代好實驗流程之后,需要對班級學生展開科學、合理的分組,保證各個小組在實驗探究能力方面保持均衡,之后給每個小組配備一名標準化患者。然后,教師將實驗探究空間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開放性的實驗環境下,與標準化患者進行深層次的溝通、交流。學生可以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重點關注病患所呈現的神態、情緒的變化,從而對患者心理狀態加以了解。同時,學生需要抓住溝通重點,對病患病例、病史進行全面了解。之后,實驗活動主動權轉換為以標準化患者為主導,患者圍繞自身的疾病,以及醫院在該方面的臨床措施和治病周期等,進行具體詢問。而學生需要根據標準化病患提出的具體問題,進行合理的解答,將醫院臨床和護理信息有效反饋給病患。在病患與護理信息傳遞完成之后,進入到實踐訓練環節。也就是說,護生需要針對自身所了解的患者情況,進行外科護理實踐操作。通過專業合理技能合理使用, 解決標準化病患在臨床領域存在的各類問題。在綜合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而自己則適當扮演好輔助者的角色,全面提高護生的專業素養。
(三)實驗后
在實驗結束之后,做好實驗總結和評價十分重要[2]。首先,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在患者病情詢問以及護理實踐操作等方面的綜合表現,進行系統評價。之后,根據在綜合實驗活動中所呈現的專業性護理知識、技能進行滲透和講解,促使學生對實驗內容形成深刻認知與理解,加深學生對外科護理專業知識的理解與內化程度,保證實驗教學更加高效。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綜合實驗過程中,存在哪些專業困惑,以及在實踐護理操作方面存在哪些不確定的要素。將其展現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進行交流和討論,從而實現外科護理專業問題的有效解決。
四、標準化患者對護生的影響
(一)提高護生專業技能和素質
以往,教師在針對外科護理學生組織教學活動時,所采用的方法比較單一,具體表現為單純灌輸與講授。導致教學環境和氣氛比較枯燥,學生對于外科護理專業知識所呈現的學習興趣,也比較低下。而SP模式所呈現的教學效果則十分顯著,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環境枯燥,學生興趣低下等諸多不良問題。以SP模式為載體,實施綜合實驗教學,能夠改善學生學習意識,全面提高學生外科護理專業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同時,教師通過SP綜合實驗教學,能夠讓學生對外科護理真實工作環境,以及崗位職能要求加以掌握,對于實現學生專業技能有效訓練具有重要意義。通過SP模式教學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層次,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的護理思維意識得到有效訓練。讓學生在實際參與外科護理工作時,能夠根據不同患者特殊情況,對所學護理知識、技能進行靈活應用,從而保證護理效果更加理想。
(二)提高護生的人文素養
以往,針對外科護理專業學生所組織的教學活動,在教學側重點的設計上存在一定問題。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人文素養建設方面比較薄弱,這對于學生在該專業醫療領域的深入發展十分不利。而SP模式的合理應用,有效地解決了這一教學弊端。學生在與標準化患者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實現護理思維的訓練與提升[3]。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對患者的真實情況加以了解,從而形成人性化護理理念。在實際外科合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照顧患者情緒,站在病患具體需求,對外科護理方案以及護理實踐操作進行優化,從而提高病患滿意度,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五、結論
綜上,在外科護理專業學生培養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綜合實驗教學方法轉變與更新。積極采用SP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標準化患者模式。根據外科護理臨床實踐中真實存在的患者類型,進行實驗情境模擬,從而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讓學生在模擬操作的過程中,對外科護理技能形成深刻認識,同時也能夠提升人文素養。與此同時,教師要向學生講解標準化與真實患者之間存在的差異,要讓學生懂得靈活變通、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李桂玲,郭麗梅,張英艷,齊麗,吳潤濱.外科護理實驗教學中綜合教學法應用效果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01):73-74.
[2]李瑞敏.運用標準化患者進行外科護理綜合實驗教學的探討[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03):191.
[3]劉敦,姜小鷹,宋繼紅.情境模擬教學在普外科護理綜合實驗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教育,2015,12(0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