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
摘 要:新課改要求教師講授學生身邊的語文,講授有用的語文,在這股潮流的影響下,中學語文課改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培養學生對本地風物的熱愛,并傳承好本地文化,如何有效地將新昌當地生活素材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便成為中學語文教育的當務之急。本文就是從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出發,探討如何開發利用新昌當地素材資源進行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新昌素材資源;初中語文教學
隨著語文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為了培養學生對本地風物的熱愛,并號召學生傳承好本地文化,當地素材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便成為中學語文教育的當務之急。最新的《普通中學課程實施方案》曾提出一些對于中學教師的要求,希望教師學會整合學校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素材資源,開發并利用這些素材資源,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素材資源和課堂教學的關系,從而實現教學的實際化、生活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如果在課堂上挖掘利用我縣特有的資源,就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新昌縣隸屬紹興市,自古以來就以江南風韻著稱,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說,大盤山、天臺山、四明山橫亙在新昌縣周圍,尤其是天姥山(李白曾經登臨的那座天姥山),就以一首《夢游天姥吟留別》名傳千古。新昌縣不僅風景秀麗,旅游資源豐富;還有許多琳瑯滿目的人文景觀,如長毛兔,小京生,茶葉,調腔等;再加上近些年新昌經濟的迅速騰飛,可圈可點的資源相當豐富。如能有效地開發利用新昌的這些素材資源,可讓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熠熠生輝。本文就是從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出發,探討如何開發利用新昌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進行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一、新昌當地素材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新昌當地素材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指將當地的素材資源和初中語文教材進行整合,讓語文課堂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開展,既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讓學生知道自己所學的語文知識的出處和用途,更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道德情操,從而增強了他們的家鄉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所謂新昌當地素材資源包含著新昌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深厚的積淀、鮮明的特色、豐富的種類、龐雜的內容等。針對新昌縣當地素材資源的特點,本文將其分為幾個類別,以便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初中語文。
(一)具有新昌特色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
新昌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自古以來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如天姥山,不僅得到李白的眷顧,據說還留下了400多位唐朝著名詩人的足跡。近些年新昌更受到一些影視劇的青睞,他們紛紛在新昌取景,新昌的知名度更是大大提高。不僅如此,新昌還是中國山水詩、山水畫的發祥地,浙東唐詩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的精華所在;這里的民居也很有特色,這里的民俗也非常豐富,這里的壽慶習俗就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古風古韻。這些優秀的遺產資源,作為中學語文課的素材資源,通過教師將其和課本內容進行整合以后出現在課堂講解中,讓學生了解并熟悉它們,對于培養學生濃厚的文化情操,增強學生的內涵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與時俱進的新昌經濟
新昌縣同時又是一座充滿著與時俱進精神的現代城市,近幾年來,隨著上海的發展和寧波經濟區的快速崛起,新昌的經濟發展也更加迅速,其豐富的礦產資源,便利的交通位置,以及一鄉一品,一片一品的農業發展戰略,使得新昌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我們中學語文課堂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素材資源。因此巧用生活素材來激活語文課堂已不再是一句空話。
二、生活素材的巧妙應用對建構語文高效課堂的意義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景的設置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將新昌縣的當地資源應用于我們的初中課堂,對于高效課堂的打造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利用新昌當地的素材來重現作品的情境
大家都知道對于語文教學,特別是一些散文和詩歌,其意境的描寫往往大于文章本身,但是現在的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對于意境的感受和想象能力較差,如果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教師能夠將詩詞和文章所描述的情境進行重現的話,學生通過直觀的體驗和感受,他們就能夠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意義,更能理解作者所生活的那個年代和這篇文章的出處。例如在講述李白所寫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學生光憑語言文字很難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去天姥山游玩一番,讓詩歌中的情境再現,此時的學生再來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和蘊含的情感就會得心應手。同時天姥山的山巒競秀、云海霧凇,會在學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抒情創作,從而深刻領悟“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諦。
(二)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新課改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進行知識的教育,還要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引入新昌縣當地的生活素材,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也能養成學生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比如在講述《大自然的語言》這一節的時候,很多學生無法理解大自然是如何訴說自己的語言的,雖然他們看了課本以后也能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生的感悟并不深,因此上這節課的時候,也可以將學生帶到校外,去新昌縣西部的穿巖十九峰尋找“大自然的語言”,在這里,學生對于大自然的語言會感受得非常透徹,對于硅化木的形成,復合型丹霞地貌和火山活動都能夠有深刻的理解,由此感受到滄海桑田的變化,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利用生活素材培養學生文學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意識
現在的初中學生對于作文有著很深的抵觸情緒,他們很多都寫不好作文,他們寫出的作文大都是抄襲的,又或者是充斥著網絡語言的無病呻吟的文字,雖然教師也多次讓學生養成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好習慣,但是學生卻一直無法將生活和文學聯系在一起,那教師不妨嘗試讓學生去新昌的一些景點旅游,然后寫寫游記。近年來新昌的山水得到許多影視的青睞,他們紛紛選擇這里作為外景拍攝地。教師可要求學生尋找這些新昌山水的特別之處,再進行一番生動地描繪。
總之,根據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設置生活情境這一要求,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地設置新昌縣當地的一些生活素材,將其與課本內容進行巧妙地結合,講述學生身邊的語文知識,講授有用的語文知識,讓語文這股清泉水汩汩流淌。
參考文獻:
[1]陳禮輝.巧用“三十六計”激活語文課堂[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07.
[2]王海新.激活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