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恢復經委的決議,并任命康世恩為副總理兼國家經委主任,中共中央任命康為黨組書記,我任副書記、常務副主任。
組建新經委首要的事,就是要盡快組成一批熟悉業務的干部隊伍。除計委生產組外,還從國務院鋼鐵領導小組辦公室、經委“五七干校”調回一些人,分別組成辦公廳(同計委一起)、調查研究室、工業學大慶辦公室、支援農業辦公室、生產綜合局、生產調度局、輕工業局、交通局、燃料動力局、重工局、機械局、技術局等職能局室。干部編制350人。組建初期,副主任還有馬儀、徐良圖、郭洪濤、岳志堅、薛仁宗、周鳳鳴、邱純甫。委員有張彥寧、趙蔭華、張雁翔、郝一軍、劉昆等。
新經委組建后,主要任務除了組織工交生產,完成國家年度計劃,搞好挖潛、革新、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外,主要是繼續抓整頓、抓企業管理、抓學大慶。我在這段時間按照李先念的意見,帶著經濟代表團先后訪問日本、訪問美國,1980年還訪問了西歐。每次都在一個月左右,對這件事,康世恩都積極支持。工作上康世恩對我們很放手。對老經委的幾位老副主任郭洪濤、周仲英、王逢原等,他都很尊重。
遺憾的是,我們共事僅兩年多,1980年10月他因病休息,以后和余秋里一起調離了計委、經委。而我又恰恰此時因剛剛做完膽囊手術,在廣東療養。他們調走的事,是我回京后先念同我講了他們的情況才知道的。
1981年1月,康世恩辭去經委主任,3月我被任命為經委主任。直到1982年5月底“大”經委成立,我擔任經委主任不到一年半時間。這時經委的工作一分為三,除經委外,又成立了國家能源委和國家機械委。余秋里辭去計委主任改兼能源委主任,康世恩兼能源委第一副主任并兼石油部長。能源委分管煤、電、油三個部。薄一波副總理兼機械委主任,調三機部呂東部長做第一副主任,分管幾個機械部。當時有記者問我新成立兩委后經委的分工范圍,我說是“半個”工交辦。因為冶金、化工、建材、鐵路、交通、郵電、輕工、紡織部仍歸經委口。經委還是經濟管理的綜合機構,機械委和能源委是專業綜合機構,也就是說兩委行業管轄的工作,經委可以不具體過問,但涉及國民經濟綜合問題時,還是由經委負責。

中國經濟代表團在日本的工廠、車間、研究院所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研究日本企業的管理和經營。圖為1978 年11 月代表團到日本原子能發電所調研時,所長鈴木先生(前排左三)率員工迎接袁寶華(前排左二)一行
在這段時間里,盡管經委工作范圍縮小了一半,但局(室)設置和干部隊伍基本沒有變化。每年開一次全國工交會議,這是“文化大革命”前一波兼任經委主任時立下的慣例,不過那時叫全國工業書記會議,康世恩任主任時期改為工交會議。1979年在成都召開了第一次工交會議,1980年在南京召開了第二次工交會議。1981年我在上海主持召開了第三次工交會議。雖然康世恩離開了經委,但經委和計委的關系還是比較密切的。這時計委主任由姚依林副總理兼,宋平、柴樹藩是副主任,都是熟人,彼此互動也多,合作得比較好。
這期間我的工作除經委這一塊外,國務院要我還兼管了幾件事:一是安全生產工作。我兼全國安全生產委員會第一副主任,除每年召開全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外,日常也用了我不少精力。這項工作同生產管理領導責任制密切相關,抓生產,抓管理,必須抓安全,強調“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二是國務院成立清倉核資扭虧增盈領導小組,由經委和財政部負責清倉查庫、壓縮庫存物資。我是這個領導小組兩個負責人之一。因為這時的國家物資總局歸口在經委,總局局長李開信“文化大革命”前是經委副主任,也是老熟人。這件事涉及部門多,協調難度也很大,但由于人熟,做起來還算比較順手。三是中央決定成立全國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我是主任,辦事機構設在經委。四是受國務院委托,幫助唐克協調冶金部一些事。這事之所以交給我,不光是冶金歸口在經委,還因為我是冶金部出來的人,對冶金部幾十年的人事關系知道一些。唐克又是我的老朋友,我們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都曾在乾安工作過,彼此熟悉。1981年至1982年這幾件事占我很多工作時間。
1982年初,中央政治局在小平主持下討論中央機構的精簡問題。在這次精簡中,提出重組國家經委,取消機械委、能源委、建委、農委和國務院財貿小組,合并重建國家經委。重建的國家經委集工交、基本建設(不久又分離出去)、農業、財貿于一體。這是名副其實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一些人說它是“大”經委。由國務委員張勁夫兼經委黨組書記、主任,這么多單位合在一起,當時最大的困難是上述部門原領導干部的安排。因為六個單位僅部級干部就有二三十位,怎么安排都是難題。最后決定由呂東、我和原財貿小組組長王磊三人為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馬儀為副主任,原農委主任李瑞山、原經委副主任郭洪濤、原機械委副主任張明遠、原國務院財貿小組副組長史立德為顧問。因王磊一再堅持辭去副主任,改任顧問,這時原甘肅省委書記馮紀新來經委,這樣經委的顧問就有六位。田紀云為黨組成員兼秘書長(上任不久就到國務院任職)。其他同志,有的離退休,有的另有任用。
張勁夫早年在上海從事革命活動,是新四軍老干部,新中國成立后擔任華東財辦副主任,后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兼國家科委副主任,曾參與組織“兩彈一星”試制的領導工作,工作能力強,“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沖擊、“靠邊站”。1977年我參加國務院召開的務虛會時,他的發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勁夫還先后擔任過財政部長,國務院副秘書長,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省長。安徽人對他的工作評價很高。新組建的“大”經委,他來兼任“一把手”是合適的人選。當時干部安排困難很大,思想也比較混亂,他沉著應對,硬是把整個局面安定下來了。1983年7月,中央調勁夫去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工作,任命呂東為國家經委黨組書記、主任。
1988年4月,計委、經委合并。生產綜合、技術改造、質量等局歸到計委;企業管理、經濟法規等局歸到了體改委;職教辦歸到了勞動部。
從1978年3月5日新經委成立到1988年4月計經委合并,新經委存在整10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老經委是1956年5月成立的,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撤銷,也是整整10年。新老經委共計20年。
我從1960年9月到老經委,到1988年4月新經委結束,有幸在新老經委工作16年,如果包括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計委生產組在內,我50多年的經濟工作生涯中,風風雨雨,耳聞目睹,多半是在國民經濟綜合部門度過的,見證了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有那“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無序經濟。新老經委(包括生產組)在不同時期都做了不可替代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前,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下,歷經“反右派”、“反右傾”、“大躍進”、三年調整等歷史事件。國家經委在尋求新中國工業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的重要時期,組織了“企業下放”、“發展地方工業”、“以鋼為綱”的工業躍進、“企業大協作”、“增產節約運動”、“調整企業隸屬關系”、“推動技術革新與技術革命”、“清理企業拖欠貨款”、“制定和試行工業七十條”、“試辦托拉斯”、“工業學大慶”和協調調度工業交通生產、支援農業,以及組織推動全國工業交通企業學習解放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工作,為當好黨中央、國務院的“參謀部”,作出了非凡的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生產組作為國家經濟特殊發展時期的指揮機構,在同林彪和“四人幫”干擾反干擾的斗爭中,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齊心協力,團結戰斗,兢兢業業埋頭工作,千方百計為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排憂解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文化大革命”對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沖擊,保持了經濟的適度增長,使一些部門和工交企業有新的進步,為國民經濟恢復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文化大革命”后,新經委在重建生產秩序,恢復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恢復工業學大慶活動、普及大慶式企業,貫徹實施“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新八字方針,調整企業領導班子,在通過“雙補”活動提高員工政治、技術素質等方面,在組織工業、交通年度生產計劃實施進行老企業挖潛、革新、改造和技術革新、新技術推廣方面,在按專業化協作的原則進行工業整頓,組織有關部門為國民經濟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組織開展工業支援農業方面,在協同工交各部門和省市區抓好工交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領導班子和職工隊伍的革命化建設等方面,都認真履行了國務院賦予的職責,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經委在經濟體制改革中集中力量抓了企業整頓和企業改革,整頓勞動組織、財經紀律,加強企業管理基礎工作,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在工業交通、基建和財貿企業推行經濟責任制。通過艱苦細致的工作,為全面推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新經委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以擴權讓利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改革試點,對企業放權讓利,使企業從過去沒有任何經營自主權,沒有自身經濟利益,轉變成為擁有一定限度的經營自主權和一定比例的經濟利益的經濟實體,維護了企業的合法權益。在貫徹以法治理經濟,建立國家經濟立法,特別是賦予企業獨立的法人地位,實現政企分開方面做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得到廣大企業的贊許,受到職工的歡迎。
在適當調整和穩定國家與企業的經濟關系條件下,新經委探索了對企業經營機制和經營方式的改革。在一些企業試點股份制,在小企業試行租賃制等,普遍推行承包制,使企業逐步轉為眼睛向內,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挖掘內部潛力。同時,新經委還推行了一系列企業內部配套改革。例如: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和任期目標制;改革企業組織機構,使之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干部委任制為干部聘任制,試行招標選拔經營者;改革勞動制度,實行勞動合同制,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逐步開展了優化勞動組合;改革工資制度,實行工資總額和經濟效益掛鉤,職工個人收入與勞動貢獻相聯系,使按勞分配的方式多樣化。這些改革使企業經營管理有了明顯加強和改善,管理現代化得到進一步發展,企業經濟效益逐步提高。在改革中,新經委還對企業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包括企業承包企業,企業兼并企業,發展橫向聯合,組建企業集團等,還成立了發揮政府與企業問橋梁紐帶作用的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中國工業經濟協會(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質量協會、中國包裝協會、中國交通協會、中國機械協會等一批社會經濟團體組織。
經過十年改革,我國企業從多年的重產量、重速度、輕效益,轉向了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重質量、重技術、重管理的模式,把經濟推向了現代化建設發展的軌道。
我50多年的經濟工作生涯,尤其在計委、經委這兩個經濟綜合部門工作,就我個人說,是教訓頗多,受益匪淺。下面主要回顧一下新經委兩項重要的工作,一個是實施老企業技術改造,一個是推行全面質量管理。
老企業技術改造是國家經委的一項開創性的重要工作。由于經委擔負全國工交企業的生產組織和協調,我們對企業維持日常簡單再生產的需求和挖潛、革新、改造蘊藏著巨大的生產能力,體會深刻,所以始終在積極探索推動這項工作。新經委成立后,在綜合局內設立了挖、革、改處,專門負責這項工作。1979年7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工交會議,挖潛、革新、改造是一項重要內容。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一書記座談會,會上我專門講了企業的挖潛、革新、改造問題。主要內容是:我國經過30年的經濟建設,初步建立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起了38萬多個工業交通企業,擁有5000萬職工,4000多億元固定資產(相當于舊中國近百年積累起來的固定資產的20多倍)。全國工業企業為國家提供的利潤和稅金,占國家財政收入總額的比重,由建國初期的32%提高到“四五”時期的75%。但同一些工業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一是產品品種少,許多高精尖的關鍵設備自己不能制造;二是不少產品性能差、質量低、消耗高;三是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企業生產技術裝備總的狀況是:“基礎不小,欠賬不少,潛力很大,亟待改造”。我提出,要認真抓好老企業挖潛,這是多快好省迅速發展工業的必由之路。在做法上,一是把國內成熟的先進技術,盡快地推廣應用到老企業的技術改造上去;二是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同老企業技術改造結合起來,以取得更好的經濟效果;三是結合大修理對現有工藝進行改造,充分挖掘生產潛力;四是對現有企業進行填平補齊,成龍配套,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五是結合經濟改組,調整工業內部結構,提高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
為了使現有企業的挖潛、革新、改造逐步走上正軌,1979年夏,國家經委針對企業缺少更新改造資金的情況,向國務院提出了三點建議:(1)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2)將折舊費的大部分,即70%留給企業自行使用(原規定企業只留50%);(3)企業擴建性質的投資由基本建設投資解決,促使企業把折舊費真正用于現有技術裝備的更新改造。這一建議,經國務院批準試行。按此原則,國家經委商同有關部門、地區,在京、津、滬選擇了首都鋼鐵公司等八個企業進行試點。結果表明,企業掌握一定的資金,自主地更新改造其技術裝備,把微觀搞活同宏觀控制結合起來,調動企業的主動性,加速企業的技術進步,比國家財政集中企業折舊基金的辦法要好。這就為以后逐步提高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率,把折舊費的大部分或全部留給企業使用開辟了一條路子。
1979年秋,面對當時市場輕紡產品供不應求,企業潛力很大,稍加填平補齊,即可迅速增產、增收的形勢,負責輕紡工作的邱純甫在經過深入調查研究之后,同中國人民銀行、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等單位商議,在國家安排的基本建設投資和技術措施費以外,每年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分別發放20億元輕工、紡織工業中短期專項貸款和3億美元買方外匯貸款,用于支援輕紡工業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以提高市場緊俏商品的生產能力。這一建議,經國務院批準,從1980年起執行。這批項目對我國輕紡工業產品更新換代,解決商品緊缺、品種單一問題起了重要作用。
此后,負責這方面工作的馬儀,在全面總結1976年以來挖潛、革新、改造工作的基礎上,組織起草了《關于加強現有工業交通企業挖潛、革新、改造工作的暫行辦法》,經國家計委、財政部會審同意后,聯合報請國務院批準,于1980年6月21日頒發執行。
這個《辦法》是建國以來關于技術改造方面的第一個全面、系統的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辦法》指出:依靠現有企業,進行挖潛、革新、改造,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這是四個現代化的立足點,進行新長征的“根據地”。特別是國民經濟調整期間,工業交通生產的增長,國內市場和出口商品的增加,資金的積累,將主要依靠挖掘現有企業的潛力來實現。因此,堅持“先生產后基建,先挖潛后新建”的方針,搞好現有工業交通企業的挖潛、革新、改造,這是一個關系全局的問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辦法》提出了八項具體要求。
為進行老企業技術改造,國家除拿出一部分財政撥款和集中的企業折舊費外,又陸續增加了輕紡、機械等專項貸款。1979 1982年,國家安排的挖潛、革新、改造資金共計168億元,其中專項貸款53億元,重點用于節約能源、增產輕紡市場產品、加強交通運輸以及配套原材料等措施。這些措施對調整時期保持一定的工業發展速度,改變輕、重工業的比例關系,保證市場的穩定供應和增加財政收入,都起了重要作用。
1982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新經委專門成立了技術改造局,負責全國企業的技術改造管理工作,由年富力強的朱镕基任局長,后來他擔任經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時仍然分管這項工作。镕基思維敏捷,處事果斷,工作雷厲風行。從1982年2月到1983年4月,經委召開了三次全國性技術改造工作會議,解決對技術改造工作的思想認識,研究技術改造戰略,布置技術改造規劃。直到1988年4月計委、經委合并,國家經委圍繞節能降耗,提高質量,開發新品,擴大優質和短線產品的生產能力,加強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重點組織實施了引進技術3000項、輕紡出口“三為主”改造1200項、機電工業重點改造1115項、軍轉民改造296項等技術改造專項。技術改造年投資規模由1982年的290億元增加到1990年的1029億元,年均增長17.3%。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我國一些行業和部分產品實現了“跳躍式”的提高,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消費類產品的有效供給迅速增加,改變了我國經濟長期短缺的狀況,提高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并總結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和條例,為以后的技術改造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1978年11月,中國經濟代表團參加日本第16 次質量月活動,袁寶華在大會致詞。照片由日本質量管理著名專家石川馨教授攝于東京
在全國企業恢復性整頓和開展工業學大慶活動過程中,產品質量問題十分嚴重,解決產品質量問題日益迫切。當時冶金部抽查6500噸入庫的鋼錠、鋼坯、鋼材,產品合格率分別只有76.6%、54%和61%。有家機床廠生產10臺銑床就有6臺不合格,有的拖拉機廠生產的手扶拖拉機,剛出廠門就熄火,輕工、紡織、郵電、交通等行業質量管理問題都十分嚴重,不僅造成損失和浪費,而且影響到經濟的整頓和發展。
我國的全面質量管理是學習日本的經驗搞起來的。開展第一次“質量月”活動的起因是新經委1978年3月成立后,把國家科委的標準計量局劃到經委里來,局長岳志堅擔任經委副主任(標準計量局到經委后又分成兩個局,一個標準局,一個計量局,岳志堅分管這兩個局。同年8月成立國家標準總局,直屬國務院,由國家經委代管。岳志堅兼局長)。他沒到經委以前,曾到日本的科技聯訪問過,參觀了日本的規格協會,所謂規格協會就是質量協會(日本的規格協會歸科技聯領導)。他專門向我介紹了日本質量管理的經驗和“質量月”活動的情況,還向我介紹了一位日本質量專家,叫石川馨。這人一輩子搞質量工作,1989年去世。
石川馨教授是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1978年來中國進行考察,在北京、上海、天津考察了大半個月,回來后專門與我談了三次。那個時候計委、經委已經分開,我請計委副主任段云一起聽了他的考察意見。石川馨提出中國制造業,特別是機械加工業,潛力很大,但管理落后,只要把管理搞上去,生產能力可以成倍提高。這使我大吃一驚,我詳細地詢問了他的見解,他一共提了14條意見,概括起來就是只要中國推廣全面質量管理,經濟效益可以成倍提高。聽了他的話,我既驚訝,更感慨,我們這些多年搞經濟工作的人,對提高產品質量,話說了不少,但辦法不多。后來我向經委黨組專門匯報了一次,經委黨組認為很重要,要學習日本的經驗,從搞“質量月”活動開始,推廣全面質量管理。石川馨與我談話是在1978年6月,7月5日經委就發出相關通知,開展第一次“質量月”活動。
1978年8月31日,在全國政協禮堂召開了全國第一次“質量月”活動廣播電視大會。李先念、余秋里、方毅、王震、陳慕華、谷牧、康世恩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出席了會議,會議由我主持,康世恩講話,組織全國2000多萬職工和家屬收聽收看大會實況,規模之大是當時前所未有的。

1979年3月28日,袁寶華會見到中國考察訪問的日本質量管理創始人石川馨(左二)和日中經濟協會河合良一先生(左四)
由于質量問題涉及千家萬戶,涉及方方面面,我們吸收搞群眾運動的經驗,報請國務院批準,決定從1978年起,每年9月為全國“質量月”。當然,所謂“質量月”活動,不是一個月的事,而是每時每刻都要做,只不過這個“月”要集中力量總結與回顧一年的工作,通過發動群眾大張旗鼓地宣傳和交流,表彰先進,推動質量管理工作深入開展。“質量月”對加強全民的質量意識,提高質量管理和產品質量水平,起了推動作用。這項活動在當時引起不小的震動。開展“質量月”活動以后,我們又開展了“節能月”活動。“節能月”是張雁翔到日本考察回來后提出的,也是想聯合社會各方面力量,促進全民節能意識。“節能月”是在每年2月。這時,鄧力群在中宣部正在推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人們叫它“五四三”活動月。還搞了“安全月”。一時間出現幾個“活動月”。但在1985年就都被取消了,很是可惜。好在中國質量管理協會仍在,且作用日益明顯。后來在镕基的支持下,“質量月”活動又恢復了。
為了解日本的企業管理尤其是質量管理,1978年10月底,國家經委決定組團訪問日本,這一年的上半年國家計委已經組織了一個團訪問日本,林乎加帶隊,房維中參加了。接著建委又組團訪問日本,韓光帶隊。11月初我帶隊組織國家經濟代表團訪問日本,國家科委也同時組團訪問日本,武衡帶隊,我在東京的時候,就看到他了。這四個委在1978年都組團訪問了日本。
1978年11月,我和鄧力群、馬洪組織中國經濟代表團到日本考察,考察時參加了日本“質量月”活動,開闊了視野。我們深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制造”一掃過去“東洋貨”質量低劣的形象,其根本原因是認真改進了質量管理。日本推廣的全面質量管理所包含的一整套觀念,系統的原理,科學的方法,整體優化的思想,協調一致、全員參與和全過程控制的管理原則,充分體現了現代工業生產和提高產品質量的客觀要求,對我國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是適用的,應當予以引進和推廣應用。因此,我們在邀請日本學者繼續來華講學的同時,還邀請了日本小松制作所株式會社社長河合良一1979年派專家來華講學并與我國北京內燃機總廠開展對口交流試點,幫助推廣全面質量管理。河合良一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早在6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幫助小松制作所渡過難關。在70年代,河合良一就提出要幫助中國推廣全面質量管理,因當時正在搞“文化大革命”,所以未成。
與此同時,我國質量管理學者劉源張也應清河毛紡廠廠長丁鴻謨之邀,在清河毛紡廠開展全面質量管理的試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這樣,在我國工業企業中,1978年引進、1979年開始試點并廣泛地開展了全面質量管理。經過不到一年的時間,全面質量管理在全國企業中引起了巨大反響,涌現出一大批參加質量管理的積極分子和主動學習試行全面質量管理的企業。
為了搞好全國第二次“質量月”活動,1979年8月11日國家經委專門召開電話會議,我在電話會議上對第二次“質量月”活動作了部署。我在講話中指出:“質量不好是最大的浪費,既害國家,又害人民。提高產品質量,既是最好的增產,又是最好的節約,是調整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一項基本要求”。“因此,要把提高產品質量作為增產節約運動的重要內容來抓,要在保證質量的條件下,完成和超額完成今年的工業生產計劃”。通過全國第二次“質量月”活動,我們還要抓緊辦好兩件事:第一,要召開全國質量管理小組代表會議,總結交流我國質量管理工作的經驗,討論《工業產品質量管理條例》,成立中國質量管理協會,把我國的質量管理工作逐步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第二,要從全國的優質產品中評選出拔尖過硬的產品,在全國第二次“質量月”廣播電視大會上授予金質獎章和銀質獎章。這是國家產品質量金銀獎的起始。
1979年8月24日,第一次全國質量管理小組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命名表彰了第一批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全面質量管理需要全員參與,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是職工參與質量管理活動的重要形式。為了推動職工參與企業的質量管理活動,從1978年開始,經委每年都要召開一次全國質量管理小組代表會議(1985年后由中國質協、中國科協、全總、團中央每年聯合召開),總結一年來的質量管理小組工作,交流質量管理小組活動的成功經驗,發表成果,表彰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質量管理小組活動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的向前發展,為國家和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提升了企業員工隊伍的素質,培育了大批人才。質量管理小組活動實際是全面質量管理的群眾基礎,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
質量管理是全民的長期的工作,我們吸取了日本通過民間組織推動這項工作的經驗啟示。1979年8月31日,在第一次全國質量管理小組代表會議閉幕的同時,成立了中國質量管理協會,由岳志堅擔任理事長。這是一個由分管質量工作的領導、企業技術人員、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媒體的質量專業人員組成的群眾社團組織,通過它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開展活動、總結交流經驗,提高全國的質量管理水平。全國質協成立后,各省區市、地方也都相繼成立質量管理協會,形成了全國范圍的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體系。中國質協一成立,就擔負起在政府組織領導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職能,迅速在全國掀起了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高潮。
為了引導全面質量管理向規范化、制度化方向健康發展,1980年3月10日,國家經委頒布了《工業企業全面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辦法》強調:領導重視是關鍵,職工參與是基礎,產品質量是載體,技術基礎是保證,要求企業以全面質量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綱,真正形成全企業、全過程、全員參與質量管理體系,使產品質量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始終居于主導地位,處于嚴格的受控狀態。為貫徹好這個《辦法》,1980年9月1日在全國第三次“質量月”廣播電視大會上,我對當時的質量管理工作又提出了三條要求:一是要繼續做好質量管理基礎工作,廣泛開展全面質量管理,認真貫徹國家經委頒布的《工業企業全面質量管理暫行辦法》。二是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創造更多的優質產品。三是從原材料、元器件抓起,保證產品質量,做到讓用戶滿意。
在普及推廣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上,為加強質量管理理論研究,使質量管理深入持久,1982年3月中國質協邀請世界著名質量管理專家、美國的朱蘭博士到北京作為期一周的講學。事先朱蘭博士特地為講學提供了他主編的《質量管理》(第四版),由中國質協翻譯出版。這次講學效果很好。許多企業及質量管理學者、專家一致要求:應結合我國歷年來比、學、趕、幫、超的實踐,借鑒日本戴明獎的經驗,對全面質量管理應用較有成效、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在行業和地區領先的企業予以表彰,以便比學有榜樣,趕超有目標。于是,由經委起草文件,報請國務院同意,決定于1982年設立國家質量管理獎,由中國質量協會具體負責組織實施,表彰那些全面質量管理工作做得好,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好,在行業或地區領先的企業。
繼日本在質量管理方面設立戴明獎、中國政府設立國家質量管理獎之后,1987年美國里根總統簽署了《馬爾科姆·鮑德里奇國家質量提高法》,并據此設立了美國國家質量獎。此后,歐共體國家設立了歐洲質量管理獎,新加坡、澳大利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效仿設立了國家或地區質量管理獎。從評獎的要求來看,大同小異,目標基本相同。這就是:(1)把設立“質量獎”作為實現國家經濟振興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2)把設立“質量獎”作為弘揚優秀社會文化的一種形式;(3)為了鼓勵企業和組織向榜樣、向標桿學習。國內外實踐均證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可以不同,但都需要政府從宏觀上積極引導企業,站在質量經營角度從優秀追求卓越。
在朱蘭博士講學期間,國家機構正在進行較大調整,參加朱蘭講習班的我國26位質量專家、學者和質量管理工作者聯名給國務院領導寫信,陳述了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議國務院在機構改革中設質量管理委員會,加強對質量工作的領導。1982年3月31日下午,我專門去首鋼紅樓朱蘭講習班所在地,召開了專家座談會,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也向他們表達在國家機構改革過程中獨立設立一個質量管理委員會,不符合中央精簡機構的原則,可能性不大;重新組建的國家經委,是全國經濟綜合協調運行的主管部門,職能之一就是對全國的質量工作實施宏觀指導;建議在國家經委內增設質量管理局,加強對質量管理工作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和宏觀指導,這個意見,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贊同。
在新經委剛組建時,曾在技術局內設立了質量管理處,并要求國務院的各個行業主管部門和各省、市經委必須建立相應的機構,形成全國的質量管理工作系統,對全國的質量管理實行宏觀指導,但隨著質量管理工作的開展,一個處級機構確實不能適應,于是,經國務院批準,1982年4月成立了國家經委質量管理局,加強對全國質量工作的宏觀指導、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質量管理局出色完成了制定質量管理方針、政策、條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開展“質量月”活動,組織優質產品、優質工程、先進企業評比、考核獎勵活動,以及處理重大質量問題,推動各行業主管部門和各地經委加強質量管理等大量工作。直到1988年計委、經委合并,質量管理局的工作和這個局成建制地并入到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
實施名牌戰略是國家經委鼓勵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的積極性,形成一種“生產優質產品光榮”的社會氛圍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搞好這項工作,由國家經委起草,并報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于1979年6月30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優質產品獎勵條例》,設立國家優質產品獎。隨后,國家經委又發布了《優質產品標志實施辦法》,明確把優質產品分為金質獎、銀質獎兩類。1981年2月28日,國家經委又發出了《關于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優質產品獎勵條例>的補充規定》,對評獎做了更具體的規定。并結合我國行業管理和傳統工藝產品的特點,在國家優質產品獎中把優質工程和工藝美術單列頒獎,設國家優質工程獎和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

1983年9月9日,袁寶華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的全國第五次QC( 質量管理) 小組代表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優質產品獎的評選活動,調動了全國各行各業創優的積極性。為了把評優工作引導到產品創新的方向上來,1983年3月,國家經委發布了《關于在工業企業中加快發展品種,提高質量步伐的規定》。這個《規定》鼓勵企業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支持依靠技術進步,推動產品創新。1987年4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經委又公布了《國家優質產品評選條例》,目的是把國家優質產品獎的評選方法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使整個評獎活動向國家的品牌戰略方向推進。
國家經委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和采取多項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對一些急功近利、偷工減料、假冒偽劣的企業,質量管理部門在查處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法律依據不足。為解決這個問題,國家經委起草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試行條例》,于1984年4月7日由國務院頒發執行;隨后不久,國家經委又頒發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辦法》,使質量監督主管部門查處有法可依。1986年4月5日,由國家經委歷時三年多時間起草的《工業產品質量責任條例》,由國務院發布。從此,消費者在產品質量方面開始有了維權的法律武器。隨著《工業產品質量責任條例》的發布,許多行業主管部門陸續頒發了補充規定,使我國產品責任賠償的法規開始走上軌道。
產品質量標準是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這些生產管理部門,對這個問題并不重視,認為只要滿足了基本需要就算完成任務。日本把標準叫“規格”,有規格協會,相當于我們后來的標準協會。我到日本規格協會參觀了他們制定的一套日本產品標準,還有其他國家的產品標準都整整齊齊地放在許多大書架子上,其中也存有我國的質量標準,但只占書架上一小點兒位置,而且多數還是我們翻譯蘇聯的“高斯特”。當時我感到差距太大了。回來后,我和岳志堅商量,要奮力趕上,一定要把國家標準的制定搞上去,實現產品質量標準化。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1979年7月13日,由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管理條例》,進一步明確由國家標準總局和省、區、市標準局負責管理產品質量的監督和檢驗,統一組織和指導有關專業檢驗機構開展監督檢驗工作,并在國家標準總局內設立了比較獨立的產品質量監督局,各地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負責產品質量監督和檢驗工作。國家經委還從技措費中撥出專款,在全國組建近200個國家質檢中心,各省、區、市及地、縣組建了2000多個質檢機構,作為技術基礎保證。此后,還陸續發布了國務院批轉國家標準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工作的報告》的通知和《產品質量監督試行辦法》,推動和規范這項工作。1984年1月和1986年6月,國家經委和國家標準總局連續兩次專門召開了全國采用國際標準工作會議,在采用國際標準認識方面普遍增強了緊迫感和歷史責任感,加快了我國標準的制定修訂速度,迅速開創了我國標準工作的新局面。為了加快國際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引用和轉化工作,國家經委連續多年從技措費中撥出專款支持。

1988年9月17日,在全國第十次質量管理小組代表會議上,袁寶華給獲獎單位發獎牌
與標準化工作一樣,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技、現代國防、現代教育等,都離不開相應的計量技術,離開計量就寸步難行。計量工作也是質量工作的重要基礎,因此,計量工作同樣得到了國家經委的高度重視。1985年9月6日,六屆全國人大十二次會議審議批準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從此,我國計量工作在法制化軌道上取得了長足發展,對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技術支撐和保證作用。
國家經委在質量管理方面的一些恢復性工作或開創性工作,在我國質量管理史上確實是可以濃墨重彩地寫上幾筆的。這些工作,在后來國務院發布的《質量振興綱要》中都得到了肯定。應當說,國家經委的質量管理工作為我國新時期的質量管理工作打下了一個較為堅實的基礎。
(編輯 黃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