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田
看懂藝術需要知識儲備和綜合修養,但大部分人是憑感覺或是道聽途說的。許多畫家畫了一輩子也沒搞清楚藝術是怎么回事,因此不要怪圈外人士不懂自己的藝術了。

大壺看山70×35cm2018年。
人類為什么需要藝術,畢加索會反問你人為什么喜歡聽鳥叫,如果沒有鳥叫人類活著還有意義嗎?當然你為了生存太過忙碌是沒功夫去聽鳥叫的。藝術是物質之外的東西,純精神性的感覺很容易被現實的風吹草動擊垮,所以我們對純精神性的產物要倍加珍惜,不要老是被市場的價格去左右自己的審美。最近藝拍行情火爆,有藝術學院教授發問為何黃賓虹、吳昌碩拍不過齊白石、張大千,這就是被市場左右了審美,藝術市場和藝術本身有一定關系,但也有可能沒有關系。
理論說白了是給實踐帶來底氣的東西,太注重理論就會犧牲藝術本身的魅力,大多數藝術粉絲喜歡咨詢行家要個說法,十萬個為什么。藝術不是數學,有的可以解釋,但最精彩的地方只能靠自己去感受。藝術有意思的地方是很多地方說不清楚,說得清楚的作品一般是沒有感覺和味道的作品,最高級的藝術是讓悟性高的人去享受的。
傳統之所以不可戰勝,就在于彼時它發生壯大時的承前啟后意識。任何創新失去傳統的支撐是為時不久的,而任何過于迷戀、固化傳統也必將作繭自縛毫無前途。這里有個度的問題。國內有許多一味臨摹的畫家號稱傳統,對當代意識十分鄙視,這是很危險的信號,他們不知最優秀的傳統在當時也是具時代性的,我們歷朝歷代畫山水,但每個時期的山水是不一樣的,你看董其昌、黃賓虹喜歡題跋臨宋元某大師意,但畫面效果完全是自己的,消化傳統才是尊重保護傳統,復制傳統是在消費透支傳統。
我一直認為潮流不是個好詞,好的藝術不在潮流里,好的藝術是與時髦、潮流保持距離的。在歐美頂級博物館看二戰前后的現當代藝術,你會發現,好的藝術家都是有文脈隱喻的,和他們的民族的文化血緣有關系。我們的當代藝術為何三十多年了還是沒有出現令人滿意的結果,主要是脫離了自身文化的血緣,一味學西方永遠超越不了西方,這和一味學傳統是一樣走了歧途。現在這兩派常嘲笑彼此淺薄和落后,其實本質是一樣的。最好的藝術家一定是容量巨大的藝術家,不會被各種概念限制住,有學養又具備開放心態是搞好藝術的前提。
名利是雙刃劍,現在藝術圈的沉淪度超乎你想像,原本的鮮活和激越變得平庸和墮落。我想可能是三十年前最先鋒的那些人年齡已經趨大的原因,之前身體的激素以及思維的幼稚反而讓他們無比勇敢,如今紅塵滾滾歲月滄桑過后已然滑入老油條狀態。可真正的猛士是不該有年齡段的,真正的勇士是一生激越無前的。擁有無窮的旺盛的斗志,不會去虛度每一寸光陰,思路清晰,言出必行。不會因為大環境的同化身不由己去接受命運的擺布,不會因為利益而喪失曾經堅信不疑的理想。可現在已是少見這樣的人士了,當年才華橫溢的一些人如今不是被名利收買變得庸俗不堪,就是被生活的重負壓得垂頭喪氣。還有那些年輕人,前輩好的方面沒有學到,負面的東西不學就會,畫還沒畫好就在鉆營于各種炒作。他們的猥瑣和現在的藝術圈前輩同步,共同構建了這個希望渺茫的圈子。
“自·在·觀——張杰個展”
近日,由魯虹擔任學術主持、韓晶任策展人的“自·在·觀——張杰個展”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正式開展,這是著名藝術家、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張杰自1990年來的第22個個人藝術展,梳理了張杰自1988 年川美研究生畢業以來,各個創作階段具有代表性和轉折意義的油畫作品近百件(組)。正如展覽題目所呈現的那樣,“自”、“在”、“觀”三個關鍵詞,串聯起藝術家創作中的遞進線索和內在邏輯,較為全面地呈現出張杰30年來的創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