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以令世界矚目的跨越式發展和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壯大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和壓艙石。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總量站上90萬億元新臺階的中國經濟在2018年的穩步前行之后,2019年又將邁出怎樣的步伐?

正在舉行的2019年全國兩會是“回頭看”的校驗場,更是“向前看”的觀景臺。面對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的各種因素和風險的挑戰,中國經濟如何行穩致遠,篤定前行,如何抓住戰略機遇期、有效破解發展難題、邁向高質量發展,全國和全世界的目光,都希望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尋找到答案。
過去的201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盡管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中國經濟在應對挑戰中,依舊穩步前行,依然生機勃勃,交出了一份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成績單。
一方面,中國經濟“穩”的特質明顯。6.6%的增速,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目標,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居首位;CPI比上年上漲2.1%,低于3%左右的預期目標;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保持在5%左右……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主要預期目標完成良好。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進”的態勢良好。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升至76.2%,增長主動力作用繼續鞏固;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增速加快,投資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2.2%,工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中國經濟正在著力提質增效。
此外,中國經濟展現出“暖”的色調。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再減1386萬人;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中國經濟發展更有溫度。
回首2018年中國經濟,最關鍵的就是貫穿始終的二字——“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就能在變局中抓住機遇。面對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陡增,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面臨下行壓力,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市場情緒出現波動。一時間,“陷入滯脹”“消費降級”等唱空中國經濟的論調甚囂塵上。面對突出矛盾和問題,中國經濟保持了“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始終專注于高質量發展。
放眼現實,我國經濟增長質量逐步提升、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加快、發展動能有序轉換。可以這樣說,中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穩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發展的質量持續改善。2018年的數據就是最好的說明,中國經濟依然擁有“質優勢好”的亮麗底色,成色好,底氣足。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對于2019年中國經濟巨輪的航向,去年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定下了調子——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劉元春看來,“六穩”的核心在于“穩預期”,“穩預期”的核心在于“穩信心”;“穩消費”對于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的重要性遠大于“穩投資”;“穩金融”應當以“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
盡管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發展面臨轉型“陣痛”,但是新華社在迎接兩會的中國經濟述評中指出,中國經濟積累的雄厚實力、深化改革釋放的紅利、轉型升級釋放的動力、做大市場積蓄的潛力,依然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機遇,市場預期不斷向好,市場信心不斷提振。堅定信心,真抓實干,緊緊抓住和用好機遇,中國經濟必將掌握主動,贏得優勢,實現更好發展。
去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已經挑起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大梁,意味著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實現了由外向內的轉變,內生動力更加穩健。
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到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從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到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再到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7個方面重點工作任務。這些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組合拳”,將成為推動今年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
中國經濟走勢平穩,內需和創新驅動持續增長,發展后勁十足,對世界的積極影響仍在增加。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
創新是第一動力。
經過經濟高速發展幾十年,傳統動能逐漸減弱。社會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產能過剩、優質供給不足等問題凸顯。過去主要依靠低成本投入、外需拉動、粗放發展的模式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而這一切,需要敢于向自身“開刀”,割舍傳統的落后方式,堅定不移地實現科技創新升級,推動供給側改革,為中國經濟的動能轉換提供最強大的助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
在去年黯淡的車市里,新能源成為唯一亮點。“做中國版特斯拉”,像蔚來汽車和上汽榮威等這樣的自主品牌正朝此方向努力。上汽集團瞄準創新發展的新趨勢,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迎風而上、搶占機遇。在新能源汽車方面,上汽集團“電驅、電池、電控”三電核心技術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上汽“低能耗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成為唯一獲獎的汽車行業自主研發項目,也是新能源乘用車技術首次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2018年,上汽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14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20%,連續第五年實現“翻番式”增長。“在車市已從增量進入存量、傳統燃油車開始向新能源和智能汽車過渡的大背景下,車企欲在更高端的市場上突破,必須要依靠創新。”一位上汽的技術人員說。
在前不久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推出的折疊屏5G手機驚艷全球。不斷的科技創新,讓華為的技術在全球大放異彩。去年,華為在科研方面的投入達到113億歐元,在全球名列第五。
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新動能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未來,我國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優化升級要素結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任志武表示,對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國在創新方面的短板依然突出。“要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在若干領域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創新中心,著力提升企業創新水平。”
中國經濟的穩健表現,也贏得了世界肯定。面對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發展,外媒普遍關注,他們認為,中國經濟走勢平穩,內需和創新驅動持續增長,發展后勁十足,對世界的積極影響仍在增加。
聯合國近日發布的《2019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指出,中國全領域的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將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進出口貿易和財富增加發揮積極作用。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對外開放的成就令人矚目:201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超過30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實際使用外資增速3%,在全球投資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實現逆勢增長;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中一次性提升了32位……
2018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的實施,激發了新一輪外商投資,一批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重大外資項目落地。比如,特斯拉在上海建設集研發、制造、銷售于一體的電動汽車超級工廠,寶馬在沈陽投資新建第三工廠,誕生了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等。進一步精簡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降低關稅,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構成了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頭戲。
今年,我國將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推進服務業開放,深化農業、采礦業、制造業開放,加快電信、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開放進程,允許更多領域實行獨資經營,同時通過修訂發布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加大對外商投資支持力度,擴大鼓勵外商投資范圍。在2018年4季度第一批重大外資項目基礎上,2019年還要推進后續批次重大外資項目,為項目落地提供綠色通道,鼓勵外資參與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只有牢牢把握全面開放的大方向,在開放中獲取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人才以及機遇,以開放倒逼改革,以開放倒逼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才能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改革之手與開放之手形成強大合力,我國經濟發展定能創造更多奇跡。

2019 年2 月24 日,西班牙巴塞羅那,華為發布了首款5G 折疊屏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