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蘭
摘 要:葉老曾提到:“學校訓練學生作文,目的在使他們學會寫文章的本領,要使他們學會這種本領,就得引導他們在構思、選材、謀篇、分段、造句、用詞等方面下工夫。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雙軌并行”教學模式,旨在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去審視和挖掘課文中關于“寫”的有用素材,多角度去進行“寫”的遷移訓練,幫助學生在“寫”中升華情感,錘煉思維,會閱讀、會表達,進而達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讀寫并行;策略和方法
想要真正落實“雙軌并行,以讀促寫”,必須從“構思、選材、謀篇、分段、造句、用詞”等多個方面上下工夫,即:雙軌并行的切入點。下文,筆者將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雙軌并行”寫作模式,提出幾點建設性的意見。
一、閱讀軌道先行
1.閱讀積累,為寫作打下基礎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雙軌并行”,要求教師能兼顧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并且能通過閱讀文本,來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讀中有寫,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實現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并行發展。
閱讀是搜集信息資料、拓寬學生眼界的重要過程,是知識內化吸收的過程;寫作則是對信息資料進行二次加工的過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大量有效地閱讀積累,才能為更好地開展寫作訓練打下扎實的基礎。因此,“雙軌并行”的第一步便是閱讀資料,為寫作積累素材。
2.常規學習積累
在日常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語文教材中一些經典的字詞、語句以及古語摘錄在摘抄本上。當教學完一篇課文之后,提醒學生自主摘錄、整理、歸納,并且在課下反復品讀和體會。
3.課外閱讀積累
想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單單依靠常規閱讀中的積累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推薦一些可讀性較高的讀物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筆者會經常給學生推薦一些經典書籍,如《余秋雨散文》《明朝那些事》《朱自清散文精選》等,選擇適合初中生閱讀的書籍,就好比為其推薦了一位良師益友,長此以往的積累,學生的寫作素材必會“積土成山”,寫作也必會“下筆有神”。
二、寫作軌道后來并行
1.仿寫是基礎
仿寫顧名思義是發揮學生的“模仿”才能,對相關語句進行仿照寫作。仿寫是寫作練習中的最基礎方式,也是開發學生寫作思維最簡單的方式。初中作文中的仿寫,則是從小學中的“一片片、一條條、一塊塊”等基礎方式上進化而來的。不單單是一些基本字詞的仿寫,主要是針對某一句或者某一個段落進行仿寫。例如,在教學《春》這篇課文時,筆者就給學生截取了文章中這一語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首先,幫助學生分析本句子中出現的主體,句子結構以及用到的修辭手法;隨后,引導學生聯系其他事物,利用這一句子的框架進行仿寫。以下是學生的仿寫成果:
“楊樹、柳樹、槐樹,你比著我,我比著你,都長得頗有生氣,或枝繁葉茂,或迎風搖擺,或陰郁成林。”
帶領學生從最簡單的仿寫練習做起,長此以往的勤加練習,也會為學生的寫作練習打下基礎。
2.編寫和寫作是關鍵
編寫和擴寫是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對學生的想象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初中語文中的編寫和擴寫主要以敘事類、故事類寫作為主。要求語文教師能幫助學生巧妙發現文章中的留白部分,并且加上學生合理的想象,讓故事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從而使故事更加豐富和飽滿。例如,在教學完《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之后,筆者就給學生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皇帝識破了騙子的伎倆,后續的故事又將如何發展?”巧設問題,引導學生對后續的故事進行合理的想象,解放了學生的思想,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下是班上學生的寫作成果:
“終于有一天,有一位敢于說真話的大臣將事情的真相告訴了皇帝。皇帝氣憤不已,命令侍衛將騙子捉來問罪。在真相面前,騙子的謊言不攻自破,皇帝為了懲罰騙子,命令其脫光衣服全城游街,并且重重獎賞了敢于說真話的大臣,從而這個國家再也沒人敢說謊話了。”
幫助學生找出課文中存在的留白部分,并且進行編寫和擴寫,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拓展了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3.妙寫中升華
筆者認為,真情實感是一篇好的作文的靈魂。作文寫出來只要能打動自己,必然也能打動其他人。妙寫則要求教師能趁熱打鐵,將學生的寫作情感進行升華,以情感帶動靈感,從而真正達到“下筆有神”的境界。
例如,在教學完《秋天的懷念》一文后,筆者引導學生回憶生活場景,勾起學生對父母的情感,并給學生留下一個課后作業:寫一篇讀后感,體裁不限,字數不限。等到下次上課的時候,筆者被學生的創造力折服。有的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寫下了一篇名為《過生日》的敘事文;有的學生為了表達對父親的愛,寫下了一篇名為《爸爸的毛筆》的詩歌;有的學生甚至還寫下了一個故事,并且在講臺上精彩演繹……朗讀傳情,寫作有聲,有情感的朗讀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通過寫作進行外化,讀寫雙軌并行,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以上僅是筆者的粗鄙見解,旨在拋磚引玉,望廣大語文教育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劉巧娥.錄音帶的功能和作用充分發揮語文范讀[J].浙江電化教育,1996(5).
[2]韓守乾.以情動人的范讀是溝通學生心靈的橋梁[J].語文學刊,2005(2).
[3]王興好.“情境范讀”例談[J].安徽教育,200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