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 要: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匯總實踐教學經驗,探究了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名著導讀部分所出現的變化,認為名著導讀在教學的時候,需要注重從作者的信息、寫作背景等方面導入課程,同時還要注重引導的層次化。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部編版
初中語文教材當中的名著導讀對于學生的閱讀活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合理化的導讀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名著的意蘊以及文字的魅力,有效陶冶學生的情操,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一、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名著導讀部分的變化
相較于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來說,部編版初中教材當中的名著導讀產生了全新的變化,不單單調整了名著的篇目,同時也改變了編寫體例。總體來看,主要的變化集中在以下三點。
1.位置前置
之前的教材中,名著導讀在教材的后面。很多教師都將其作為附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不會將其作為正式內容。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當中,名著導讀的內容貫穿于第三和第六單元,不再放在教材的最后,而是作為正式的教學內容。
2.增設了閱讀方法指導的內容
每次名著導讀的內容都會有閱讀方法指導的相關欄目,按照作品的體裁特征以及對初中生的要求,為學生介紹差異化的讀書方法,充分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使用不同讀書方法進行閱讀,提升學生的讀書能力。
3.增加了“專題探究”
結合每本名著的內容,設計了3~4個探究專題,將其作為可供選擇的任務,借此推動學生群體共讀活動以及個體閱讀活動。
4.增加了推薦的書目
針對每節名著閱讀導讀課程,不單單會重點推薦名著的種類,同時還采用自主推薦的方式推薦其他兩部名著,有效豐富了教材中所推薦名著的種類與數量。
二、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名著導讀教學方法
1.從作者信息導入課程
假如直接告知學生一部作品極為優秀,內容非常精彩,學生很難有直觀的理解,無法激起學生的閱讀熱情。比如魯迅先生的作品,通常具有濃厚的社會色彩,學生很難理解作品的精髓,有些內容還會感覺到非常晦澀難懂,缺少趣味性。假如教材當中可以融入一些魯迅日常生活的趣事,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借助形象而又生動的故事,使得作者的形象更加生動化與立體化,使得學生有探究作者的欲望與興趣,此時學生對其作品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深刻地感受作品本身所蘊含的真實
含義。
2.注重引導的層次化
初中學生因為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識水平存在差異性,無法充分理解原著的深層次含義,因此,教師需要適時改變教學模式,對學生開展層次化的引導工作,先采用泛讀的形式,對故事大意進行總結,了解文章所講述的內容。在泛讀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步驟實施。首先,泛讀書名,了解文章出自何人之手,充分掌握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本身的行文特征。其次,通讀整篇文本的內容,掌握所選文章在名著中的位置,分析文本的中心章節等。最后,深入閱讀整個文本內容。掌握文本的內容以及整體脈絡以后,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文章的中心段落以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文本的白話文,使得學生可以自行閱讀,相對于縮寫本來說,白話本更加具備通俗性,也更加容易為學生所理解。然后,充分講解原著內容,這樣從淺到深的引導式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充分理解作品內涵。
3.加強對寫作背景的描述
很多名著都是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在特殊的環境背景以及歷史時期共同影響下,充分激發了作者創作靈感以及寫作的思路。所以,在充分閱讀文章前,需要讓學生充分掌握寫作背景。比如,在《朝花夕拾》這部作品的講解過程中,首先需要簡單介紹當時社會背景,彼時中國處在國外敵對勢力以及北洋軍閥的壓迫下,所以,在這部作品的閱讀過程中,難以避免的要提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魯迅年輕時候的生活趣事。通過對往事的追憶,不僅能夠充分抒發魯迅對老友以及恩師的懷念情懷,同時也能夠抨擊守舊勢力與腐朽的教育標準。比如《五猖會》這篇文章當中,魯迅想要去看迎神賽會,但是父親讓他在家背誦《鑒略》,這使得魯迅非常不理解。學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就能夠了解到,父親本身就是封建社會教育制度的縮影,這種制度壓制了兒童天性,對兒童的心靈產生了較大的傷害。
總而言之,初中教材當中的名著導讀內容對于初中階段,乃至學生以后人生都會產生重要的作用。有效使用名著導讀,不單單能夠讓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有助于學生高尚情操的陶冶。
參考文獻:
[1]李佩芬.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現狀及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3(5):31.
[2]馮曉華.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策略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17):154.
[3]曾慧梅.淺析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的教學對策[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11).
[4]顏杰煌.“部編本”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初探[J].新課程,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