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琴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這對教師的職業技能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新時代的英語教師除了夯實傳統職業技能外,還必須與時俱進,主動接受新知識,修煉新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現代教育技術素養,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環境,滿足現代教育體系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技術;新技能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中,對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借助互聯網獲取信息的能力
當下大量的網絡信息豐富了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為廣大師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隨著網絡的不斷并入,信息量日益增多,各種網站多如牛毛,再加上紛繁復雜的交互性連接,真偽難辨,良莠并存,并且每時、每刻都在高速增加。在如此浩瀚而又瞬息萬變的網海里,要精確地、高效地檢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也并非易事。光靠簡單的工具,大網撈魚式地搜索,必將被巨大的信息“霧霾”所湮沒,還需要一定的信息檢索能力、超文本閱讀能力、信息鑒別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等專業素養,以免偏離目標,造成網絡迷失。
二、利用現代技術整合資源的能力
互聯網時代,大量的信息被“碎片化”。從互聯網上獲取的教學資源,需教師進一步整合,方可在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整合資源教師還需要掌握基本的計算機軟件和網絡應用技能,以及資源管理技能,幫助教師從龐大的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然后根據需要修改、處理、重組形成個性化的新資源,以配合相應的學生群體和教學環境,真正發揮其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轉移知識的能力
一個好教師,往往是一個好的課程設計師。網絡將使未來學校進入一個資源充足的“課程大超市”。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基于學習者心理特征設計智能學習目標的能力,基于網絡資源和工具的學習任務,基于現代技術環境的協作學習過程,以及基于信息技術的智能學習診斷;能夠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工具和環境創造教學情境,解決教學難點,構建鉆井平臺,測試教學效果;并有能力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設計、發布和提供微課程和MOOC等在線課程,促使學生有效地獲得知識。
四、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和管理課堂的能力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節奏在老師的統一指揮下進行,“步調一致”,教師比較容易控制課堂。而現代課堂,由于信息技術的介入,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沖破了原有課堂中師生兩極關系,學取代了教,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很難集中安排任務、統一指揮課堂。因此,新時代的教師應積極研究網絡課堂的管理藝術,盡快掌握利用信息技術科學地組織和駕馭教學的能力,營造一個圖文聲并茂、虛實相交,人人交互的無圍墻的“大課堂”,引導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
五、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價的能力
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除了關注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等總體數據之外,更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數據,因此,現代教師需要掌握以人工智能、AR/VR、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通過數據量化,他們可以更準確地分析教師和學生。找到數據隱藏的信息,閱取學生的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情感、質量、價值等,為教師實施精準教學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從而更好地開展個性化服務,并科學地實施教學。
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個性化教育的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不是建立統一、規范的教學過程,而是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為每個學生提供量身訂制的學習支持。教師的職能也不只是為學生提供最好的講授,更多地是要成為學生學習咨詢者和學習項目管理者,為不同的學生設計最適當的學習環境、學習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具備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評估學生的優勢潛能,設計個性華學習計劃,推動個性化學習資源,構建個性化學習平臺,進行個性化教育,使不同的學生能夠利用不同的時間,學習不同的內容,達到每個人都能達到的最高水平,真正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方式學習。
七、借助網絡進行協作與溝通的能力
教育活動在本質上是人與人的相互作用,教師更應當善于與他人交流合作,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中,教師的人際關系比較簡單,其方式也比較單一。而在信息時代,教學環境越來越開放,課程的提供者不僅僅是教師,來自于社會各界,教師的人際關系也越來越開放,與他人協作和溝通的機會越來越多,方式與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因此,教師一定要有聯結世界的意識,應具備借助網絡進行協作與溝通的能力,才能進出校園,進向社會,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引向學生,給學生創造更多機會。
八、利用網絡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
網絡化的社會,知識更新更快,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和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了新的工作環境和終身學習環境,學會學習,這是現代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面對挑戰,教師要自覺地行動起來,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最大限度地利用網絡資源和信息,擴充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儲備,緊隨時代步伐。
九、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能力
只有具備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教師的創新精神不僅體現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環境上,還體現在對學生創新精神的保護上。支持學生的奇思妙想,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成為學生成長的助推器,而不僅僅是學習指南。
參考文獻:
[1]吳強,彭雅莉.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應用研究[J].商情,2011(46):45.
[2]張鎰麟.網絡教學平臺應用效率提升對策研究[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6):122.
[3]蔣志輝.網絡環境下個性化學習的模式建構與策略優化[J].中國遠程教育(綜合版),2013(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