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伶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鄉村教育發展的程度影響著鄉村人才的培養和鄉村振興的實施。當前,鄉村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學校、社會乃至家庭要共同發力,補上這些短板,為鄉村教育的發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持。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鄉村振興提到全國的戰略性位置,足以證明黨和國家對于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視,也證明了農業農村的發展是國家發展的客觀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優先發展農村的教育事業。這就再次說明了鄉村教育發展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以便科學評定人才對于鄉村振興發展的支撐作用。那么,采取哪些措施能夠讓鄉村教育進一步發展,便成為當前人們需要回答和正視的時代命題。
一、加強農村學校建設,打造鄉村教育發展的重要載體
伴隨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各級各類學校也逐步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城鄉之間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條件仍然存在差距。學校作為教育發展的重要載體,農村學校如果一直處于落后狀態,那么發展鄉村教育將會舉步維艱。加強農村學校的建設,還需要“軟件”“硬件”兩手抓。
所謂的“軟件”,就是指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說到底,還是師資力量的問題。師資力量的問題其實已經不算是新鮮的話題,關于這個問題也出臺了許多相關計劃。以特崗教師計劃為例,每年通過特崗教師計劃將會為鄉村學校輸送大量的“新鮮血液”,為鄉村學校的發展提供強大助力。但如何能將優秀的特崗教師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真正帶動鄉村教育長久地向好發展,是人們要持續關注的重點。
用好特崗教師既需要“厚愛”,也需要“嚴管”。那么,“厚愛”并不僅僅是優惠的政策和待遇,更要提高社會對于鄉村教師工作的認可度,給予他們工作的價值感和歸屬感。而“嚴管”就是既要把好準入的大門,也要明確制定出淘汰制度。對于拿著教師待遇卻不履行教師責任、占位子吃空餉、教學質量不達標的人,要及時發現,嚴肅問責。要守住農村學校建設的底線,加強監督監管,完善法律法規。除了“新鮮血液”要重視,農村學校的原有教師也不應忽略。由于歷史等發展的客觀因素,部分原有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方式存在滯后性。針對這一情況,增加相關培訓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共同提高新老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才能讓農村學校的“軟件”靈敏好用、與時俱進。
所謂的“硬件”,就是指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說到底,還是教學設施的問題。目前,全國的一線和大城市的中小學許多都已經配備了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但是,廣大農村學校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配備先進的教學設備,教學設施非常有限,使得農村學生在教育資源的享有過程中處于弱勢。要想加強農村學校的硬件建設,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更要格外關注。另一方面,還要引導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參與到農村學校的建設當中來,為農村學校建設提供相關幫助,持續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
二、加大政府引導力度,營造鄉村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精準施策抓重點,堅決不搞“一刀切”
鄉村教育想要獲得根本性的發展,還需要政府的相關政策進一步扶持。由于我國的鄉村分布廣,跨度大,各地發展的實際情況也并不相同,因而鄉村教育發展存在地域性和階段性。在制定政策時,政府既要考慮教育資源分布的公平性與普惠性,也要認真分析各地發展的實際情況,考慮各地教育發展的實情。比如,在“空心化”嚴重的鄉鎮,生源本身不足的情況下應優先考慮進行教育資源的合理整合,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師資力量和教育資金的進一步投入。那么,如果是“大班額”比較嚴重的學校,就要優先考慮增加師資力量,逐步解決“大班額”問題。總之,情況不同,所制定的相關政策也不能完全相同。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實際,滿足客觀發展的需求。
(二)關注農村教育結構,推動職業教育發展
鄉村教育的發展要關注農村教育結構的特點和問題,加快農村教育結構的完善和調整。對于義務教育結束之后,由于貧困或成績等問題不能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農村學生,如何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增強未來謀生的本領,是改善農村教育結構的重點。推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幫助農村青少年提升為未來具備高素質和競爭力的勞動力,為鄉村振興事業儲備人才。那么想要推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政府需要給予相關事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與合理引導,鼓勵推進“產學研”為一體的教育模式,對口相關企業。通過鼓勵教育結構和教育模式的調整,幫助農村勞動力素質整體提高,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從而通過教育實現脫貧,斬斷“窮根”。
(三)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傾聽群眾文化需求
列寧說:“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必須在廣大勞動群眾的底層有其最深厚的根基。”近幾年來,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農家書屋”的設立,農村的文化活動的發展,都在為鄉村教育發展提供動力。但與此同時,人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公共文化服務是與時俱進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因而,公共文化服務的提升是沒有止境的,是要與時俱進的,更是要圍繞人民群眾需求而不斷發展的。以“農家書屋”為例,并不是設立了“農家書屋”,增加了一個公共文化設施就結束了。要想讓“農家書屋”真正成為廣大農民的“百寶箱”,就要真正了解農民需要哪些書作為指導,要讓“農家書屋”更吸引農民的腳步,完善相關制度,讓農民看書借書更方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認真傾聽群眾對文化需求的真實聲音,補短板,促發展,讓更好的公共文化滋潤廣袤的鄉村大地。
三、重視鄉村家風家教,構建鄉村教育發展的基本單位
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匯聚在一起就是社會風氣,因而重視鄉村家風家教的培育可以為鄉村教育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家風家教的培育,其源頭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就極具生命力與豐富的內涵,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積淀,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追求與道德規范。人們要引導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鄉村家風家教中,培育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
家風家教的培育,其重點是推動崇尚科學的鄉村文明風氣。鄉村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要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做斗爭。只有每個家庭不斷樹立崇尚科學、尊重知識的文明風尚,才能讓落后腐朽的思想沒有可乘之機。當崇尚科學與知識成為文明風氣的主流,鄉村教育的發展也將迎來廣闊的沃土。家風家教的培育,其導向是推動鄉村教育向好發展。培育良好的鄉村家風家教,有助于營造更好的鄉村教育發展環境。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留守兒童成為繞不開的客觀現實。如何能讓留守兒童更好地融入教育體系中,是人們需要努力的重點。良好的家風家教核心意義是讓家庭教育能夠融入孩子的成長歷程,讓孩子受教育的過程和體系是完善的,從而幫助青少年養成健康的心理,更好地接受教育,幫助鄉村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總之,鄉村家風家教的培育和樹立,對于鄉村教育發展至關重要,也是推進鄉村發展的關鍵一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鄉村教育發展能夠為鄉村振興儲備優秀人才,提供智力保障。鄉村教育發展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鄉村教育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鄉村教育的振興也就很難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布局。因此,人們必須多措并舉謀發展,為鄉村教育事業長期向好發展提供強又有力的支撐,進而推動鄉村振興事業走向美好的明天。
(遼寧省海城市馬風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