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異 紀道清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處理方式是否有效與和諧社會能否實現可持續性戰略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面對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對農村水土保持自然修復與生態文明進行建設迫在眉睫。提高對農村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可從一定程度上為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提高提供一定的保障,也可以實現對水土資源的高效利用,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制定有效方案時要與當地具體情況及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力求能夠構建有效措施,進一步落實各項方針政策,保障其自然修復的結果能夠與預期效果相一致。
1 農村水土保持自然修復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概述
1.1農村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基本概述
農村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是指:在土壤環境侵蝕較為嚴重的地域,通過采用相關措施緩解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負荷壓力,以生態學的各項理論知識為堅實的理論基礎,采用相關有效措施推動該地區受損區域能夠進行自我調控和修復,并逐漸恢復到原來正常的情況,促使該環境區域的水土資源能夠得到良好的保護和維持,并提高該地生態環境質量。要以其自我調控、修復能力為主,以人工調控、保護為輔,從而實現對水土資源、社會經資源的有效使用。可采取的具體措施有:退耕還林、加強封育禁牧工作、建設人工草地、落實生態系統中的水土流失工作的進行,在確保生態系統具有良好的自我調控和自我修復的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的能力。
1.2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概述
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內容是在黨的十八大中提出的,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掌握環境的基本規律,以可持續性發展為目標,以衡量環境承載力為前提,最終達到友好型環境建設的基本要求。在實踐的過程中要注重生態文明目標的建設和發展,正確認識并把握自然規律,進一步實現人、自然、經濟、環境、社會之間的和諧共存。要將環境承載力作為重點考量因素,對產業結構、產業方式進行優化和整改,盡可能的滿足資源節約型的社會建設要求。也要深刻理解生態文明內涵,生態文明內涵是由先進文化與完善制度,發達經濟與良好環境等幾方面組成的,要想建設生態文明,首先應該從資源環境問題上著手,認識并分析其本質,了解資源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經濟結構和環境發展方式,在實踐中要時刻注意這些問題的處理和解決方式,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2 當前農村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的成效
我國國土面積較大,一些區域的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由于引發該類問題的原因較為復雜,使得治理難度大大增加,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各級政府部門進行農村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具體的表現為:長江上游和黃河中游地區在2001年已經初步實現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到2002年,我國128個縣已經確定了生態修復的目標和主要渠道,開始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的建設和使用;截止到目前,在一些退耕還林及封育禁牧等手段的輔助下,我國的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效果不斷提升,且伴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森林覆蓋率面積快速正常,土地沙漠化的現象得到了有效的調控,農田面積顯著增加,糧食生產量增加,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由于水土保持修復工程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有效減少了區域水土流失的面積,對水源的涵養功能也有一定的優化作用,使得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效益也有一定的提升,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環境基礎。
3 農村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要點分析
為了達到農村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工作的預期效果,在前期就應該落實實踐過程中的各項要點,例如:要始終堅持將人工建設與生態自身修復相輔相成的技術思路,以生態系統自我調節、修復的能力為主,人工的建設和防育措施為輔,進而對農村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進行結構和功能上的調控和修復。在確定工作目標及措施后,盡可能的加快對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和范圍的增大。在進行生態產業體系的構建時要因地制宜。
為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等有效措施的建設成果,以節約有效的水土資源為主要目標,更深層次的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因地制宜的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進一步提升區域生態農業的發展,要結合當地的水土流失情況進行配套的修復方案,設計多種宣傳方式,形成完善的體系,以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的可靠性。
4 加強農村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舉措
4.1建立有效機制
為盡快落實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需盡快建立有效的基于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機制,在落實工作中要注意對水土流失區域的實際情況研究和分析,確定環境與修復機制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得修復機制的制定和實施更為科學、合理。
4.2合理利用信息技術
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逐漸健全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結構體系,可通過計算機對三維空間中的生態系統整體進行快速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問題,并為其制定準確的修復方案。
4.3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在對水土流失區域進行治理時,也要考慮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通過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積極探索一條符合當地民情、地情的生態自然修復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道路,以滿足日后區域發展的實際需求。除此之外,也要從制度建設等方面作為另一個切入點,強化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提升區域人群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認知,促使相關舉措能夠順利實施。
(作者單位:442500 湖北省十堰市水土保持監督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