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喜春
浙江省工業設備安裝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1
水資源屬于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性資源,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占據著最為關鍵的位置。給排水工程屬于建筑工程基礎內容,應注重對環保節能措施的研究,進而確保給排水工程在設計方面的科學性,推動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深入的背景下,環保節能理念在社會實踐中所涵蓋的范圍逐漸增大,環保節能理念在實踐層次方面也得到了提升。并且,環保節能理念在具體實施時,能夠確保環保資源與環保條件之間科學性的對應。例如,在建筑給排水設計的過程中融入環保節能理念,除了從結構設計方面對問題進行了探究,還在材料與后續運用方面開展了節能環保設計,即結構資源綜合調配的具體表現。所以,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對環保節能理念予以運用,可推動社會發展資源的持續開發以及循環利用。
就建筑基礎節水配套設施而言,涉及加壓供水設備、衛生器具以及水表等。同時,在建筑給水系統之中,水泵屬于最為基礎的供水設備,對水泵型號予以科學的選擇,重視揚程與流量的匹配,運用高效率水泵。在選擇水泵的過程中,需確保工程處在水泵揚程曲線高效區段之中,推薦運用變頻供水系統,水變頻器在設置方面需要和水泵對應。若自來水公司允許,可運用無負壓供水裝置。在具體項目方面,需結合具體狀況選擇適宜的加壓供水設備,進而降低電力損耗。對此,要想避免對水資源造成過多浪費,應科學設置水表,即根據付費以及管理單元等,來明確水表位置,需要注意是所有用水單元均應設置水表計量,并分級設置。其中,下級水表應包含上級水表所有凈流,做好監控工作,對漏水點予以及時的處理。科學選擇水表形式,確保水流量與水表計量范圍之間的匹配度,提升測量精準度。
對給排水設計材料予以科學的調節,屬于節能環保理念在實際中的運用。就傳統建筑工程給排水建設材料而言,指的是結合項目設計圖的實際狀況,對材料進行選購與處理。此資源運用方式盡管能夠確保給排水設計之中材料運用資源的充足性,但難以實現給排水設計結構之中資源節約使用的目的。對節能環保給排水資源予以調節的過程中,需根據建筑給排水設計圖來對施工材料進行準備,并秉承“現場資源創新利用”的基本原則,對設計材料現場進行調控。例如,某建筑工程對給排水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為了能夠保障項目施工的過程中產生施工資源浪費的情況,會在給排水設計材料運用環節方面進行設計調整。一方面,根據項目施工的實際狀況,對給排水設計的管道、水閥以及彎道連接管等相關部分的應用量進行評估。另一方面,在建筑給排水設計方面,對給排水設計予以分析的過程中,施工現場是否存在給排水管道重合以及設計體系管道合并的區域,適當的降低設計材料的運用。
上述案例描述中,對房屋建筑給排水結構材料要素予以調節時,需結合排水設計圖規劃來進行科學的調節。同時,采取整合建筑項目給排水設計點的方式,探尋現場施工資源靈活設計要素的方式。如此一來,方可讓結構中的資源達到良好運用效果。
現階段,部分建筑給排水工程增強了對熱水供應系統的建設,進而在讓人們生活變得更加便利的提升上,還應注重結合環保節能的理念,因為熱水供應系統在設計時容易出現水資源浪費的情況。例如在安裝熱水裝置之后,使用時需要放掉部分冷水,確保水溫升高后在進行使用,進而在數目龐大的家庭數量下,會導致水資源出現大量浪費的情況。引起此問題的原因涉及多個方面,對此需注重對節水設備的運用,進而確保在有效運用水資源的基礎上,提升建筑給排水節能效果。
當前,住宅建筑大多屬于通過市級水管網實現對水資源的輸送,但此種水管網難以承受較大的壓力,水壓存在限定,不能夠在同一時間向全部用戶提供供應。同時,在水壓的影響下,一些高層住戶在某些時間段內可能會出現斷水的情況,要想解決以上問題,需運用增壓的方法,對市政管網余壓予以科學的利用。其次,在對建筑給排水設計的過程中,需結合環保節能理念,以及水壓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確保底層用戶用水,并對高層用戶加增壓水泵,進而滿足高層用戶用水需求,分級、不間斷供水,以更好的實現節能的效果。
在建筑給排水設計中運用環保、節能理念,需重視怎樣升級與優化消防貯水池。貯水池功能的作用在于提供意外火災消防用水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在解決貯水池備用水問題的過程中,需積極探索節約用水的關鍵點,例如運用效率不高的消防用水等。若消防貯水池當中的水長時間放置,那么就屬于一種資源閑置的情況,并且余氯量沒有耗盡會影響水質,如此一來就無法將其作為日常生活用水。所以,對消防貯水池分揀貯水方式進行探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生活用水在消防用水方面產生的消耗。其次,就消費貯水池之中閑置的循環利用水源而言,應對其予以定期更換,換掉的水可用來灑掃街道以及澆灌植物等,促進水資源利用率的提升。
結語:總而言之,實施建筑給排水設計時,需增強設計人員的環保節能意識,并將此理念滲透到整個系統之中。同時,設計人員還需要通過正確的方式來增強水資源可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從而促進建筑行業的健康、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