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衛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00
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鎮南部的回水村,距離省會城市成都近80千米。領報修院也名“上書院”,是四川省內的最大一座法式天主教教堂建筑群(圖1),建筑群面積約10440平方米。于2008年汶川地震時建筑群主體大部分坍塌受損,2015年建筑群其建筑樣式,風格,平面布局和內部空間都還原了1891年初建的樣式(圖2)。內部裝飾與設施未得到進一步修繕,修復后的領報修院尚處于閑置狀態。僅在領報修院的北樓一樓兩間房子內設置有介紹領報修院的歷史沿革的的紀念館,陳列了相關地震中坍塌后的建筑群遺留下來的建筑構件。

圖1 修復前的領報修院

圖2 修復后的領報修院
領報修院曾是四川省內一座較大型神職人員的神哲學院,修建于1891年,歷經百年洗禮,曾轟動川內,紅極一時,是培養傳教士的基地,同時培養了大批的神職人員。現在四川省主要的幾個教區的老一輩主教、神父很多均由此畢業,它為19世紀中后期天主教在川內的傳播歷史與過程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領報修院深入川內偏遠山區的修建,它將歐洲哥特式天主教堂建筑風格與中國民居建筑風格相結合,保留引進了天主教堂原有的宗教國外建筑材料所象征的建筑材料外,還就地取材并融入當地鄉村建筑材料,使建筑群具有濃郁的入鄉隨俗的人情味,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價值,為西方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的相關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領報修院的重建與修復已經完成四年,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及經濟的等多重條件的制約,建筑群內部裝飾和周邊景觀環境還未改善與利用,僅作為一座內部空蕩蕩、外表復原的建筑群閑置在此,修復毫無意義,建筑群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也會因為時間的擱淺而消失殆盡。
領報修院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于歷史文化遺產。對領報修院建筑群及周邊景觀資源的合理利用,能夠保存和重新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提升和擴大周邊彭州市白鹿鎮的知名度和影響,并激活以領報修院為中心,周邊白鹿鎮等城鎮的旅游價值產業鏈,還能夠促進鄉村振興的更好建設,使領報修院的文化藝術與經濟社會價值不斷增加和延續。
(1)真實性原則
國際文物建筑保護性綱領《奈良文件》中,對文物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的原真性要求和定義為:“結構與形狀,物品與材質,工藝與習俗,地點與環境,功能與使用,精神與情感,其他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在對教堂建筑群的合理利用和周邊景觀資源的改善同時,除在結構、形狀、工藝上保護歷史建筑的原真性外,功能和使用上也應極盡全力的保護教堂建筑群的真實性,不改變功能和破壞宗教場所精神。繼續維護和發揮教堂建筑群的歷史、社會、文化等各價值。
(2)完整性原則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完整性原則指出,與文物古跡失聯自然和人文景觀構成文物古跡的環境中,應當與文物古跡進行統一保護。應該將領報修院建筑群與周邊的景觀環境作為整體保護與合理利用。避免建筑群的使用功能與周邊環境資源的脫節,以此失去整體協調性。
國內外教堂建筑再利用現狀實例分析(表1,表2所示):

表1

表2
通過以上圖表對國內外教堂的利用現狀分析,大多數教堂建筑的再利用現狀方式都繼續作為教堂功能使用,沒有改變歷史建筑的原有功能,但同時也作為歷史與文化景觀的旅游景點對公眾開放。這樣既能不斷傳播其歷史信息和延續其價值,也能保證后續保護與修繕的經濟來源,建立近代建筑的價值體系。教堂建筑一般修建年代久遠,僅維持教堂功能會較單一,所以國內外教堂在尊重和利用其價值體系的前提下,擴充和優化空間,增建和更新如藝術博物館、音樂廳、圖書館等適應現代人生活方式的各種功能。
應當著眼于保護與再利用雙重結合視角,找到一個合理的結合點,既要保護好,又要利用好。一方面,要保護好建筑本體,避免因肆意占用文物場所、改變宗教功能而破壞宗教場所的精神,使其失去了神圣和嚴肅性。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宗教建筑,防止建筑空而不用,限制空置。在維護和保留領報修院原有功能的同時;又從適應和滿足現代生活職能的角度出發,對建筑群的功能進行增建和空間的重組。
我國對文物建筑的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出臺較晚,還不夠完善,特別是當地城鎮還沒引起足夠重視。要達到領報修院保護與再利用的較好效果,需要當地政府制定對領報修院的專屬法律文件,明確保護和再利用方面嚴令禁止的范圍與規定;并派守專業人員現場輪流值守與維護治安工作。并在后期維護檢驗所制定法律文件,不斷研究更新。
經濟支持與投入,是建筑群后續的保護、再利用的良性循環的前提條件,當地政府應該合理組織安排保護與再利用方面的資金投入,并發動呼吁社會各界進行資金募捐,專用于領報修院后期修繕、保護與再利用方面的經濟運轉。
(1)基本標識設施系統的改善 目前僅建筑群修復完成,周邊的景觀環境還未得到任何的改善,配套設施還未完善。應盡快改善設施標識系統,燈光及出入口標識系統的措施。以保障建筑群各功能使用時的規范有序。
(2)交通道路設施的改善 由于領報修院深處群山環繞,山地地形陡峭以及交通道路的不便是建筑群被閑置的原因之一。所以解決交通的便利和周邊停車場的合理改善,是領報修院后期保護與再利用的良性運轉的重要要保障條件。
(3)建筑群與周邊環境的改善 依托建筑群依山傍水的優越地勢,群山環繞,白鹿河流經門前;在維持和保護整體歷史景觀環境、與建筑群風格一致的前提下,協調和優化植物景觀,打造景觀設施小品。形成以領報修院建筑群為中心,沿白鹿河為輔的濱水景觀長廊,創建宜人、舒適及整體協調的自然景觀環境,重拾人們對歷史的認識與記憶。另外,對建筑群后方陡峭的山坡采取保護措施,以防止引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建筑群造成損傷,保證建筑群周邊地理環境的安全性。
應考慮教堂建筑群的完整性,繼續沿用作為教堂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增建和豐富其他適應現代生活的更多功能。引導教堂建筑群在保持其歷史與文化脈絡繼承的同時,也發揮著適應和滿足現代生活職能與要求的功能。
由于當地人現在信奉天主教的人已經不多,且領報修院處于深山內陸區域,群山環繞,交通道路的受限,僅作為教堂功能使用過于單一。應借鑒國內外天主教大型教堂的再利用策略,將建筑群功能適度調整,作為旅游文化景觀向大眾開放。所獲取資金作為后期保護、修繕和再利用工作的經濟保障。通過旅游窗口既能向社會各界傳達領報修院的歷史與文化信息,也能增加領報修院及周邊城鎮的知名度。
社會的快節奏發展,現代人生活壓力較大,為了適應和滿足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借鑒國外德國圣母利亞教堂和米蘭大教堂,適度調整和更新教堂功能,融入更多的文化單元。依靠領報修院特有的地理位置與幽靜的自然森林環境,在建筑群內部設置圖書館與心理健康咨詢機構,作為解壓放松的途徑與好出處。圖書館功能的考慮使用,可以讓人們在閑暇之日,褪去城市中的煩悶與浮躁,讓心返璞歸真,靜享學習與閱讀帶來的美妙時光。
為適應來訪人員的不同需求,又能不偏離教堂的原有功能,借鑒哈爾濱索菲亞教堂和成都平安橋教堂內音樂廳的合理設置并投入使用,恢復教堂建筑群原有以作彌撒、禱告等教堂使用功能,音樂廳的增添與使用也是一種較好的利用方式,節假日在此舉行各型音樂會,吸引不同人群前來參觀的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
為確保更新和調整后的各功能有序使用,生活配套基本設施功能應該加以完善和改善,如餐飲區,休息室,咖啡館等滿足人們生活的基本生活設施。這些基本設施功能的設置都是其他增建功能順利運轉的先決條件。
建筑群外觀與樣式已修繕完畢,內部裝飾及功能設施還未進行任何的設置,內部條件的改善才是建筑的靈魂,要使各個功能的使用與運轉,內部設施基本條件必須得到改善。更新與完善建筑群內部各功能空間的標識指示系統,以及建筑群內部燈光照明及安全出口指引系統,引導來訪人員快速便捷進行分流與到達各功能空間。
為滿足不同功能的設施需求,根據各功能空間的重組,配置不同的家具設施和設備。如音樂會需要的照明、樂器、音響等相關設備;裝飾設施如家具座椅、裝飾品等配置。各功能空間內部適當增加裝飾掛畫,裝飾家居等軟裝設施,保持內部陳設與建筑外觀的整體協調性。因建筑群受山地特殊地形地勢的影響,冬季潮濕寒冷,應當考慮室內暖氣的設施配置。安全與隱私系統的保障設施。
由于領報修院初建年代久遠,修復后的領報修院也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建筑構件還依舊保留最原始的木構件裝飾,如木窗,木門,如一旦新的功能投入使用,對于門、窗等室內空間的隱私與隔音等安全系統的重置是有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增添安全設置的同時,不影響和破壞歷史建筑群樣式的原真性。
對教堂建筑群的功能進行可適性開發再利用,完善教堂使用功能,繼續展現它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堅持保護為主,合理開發利用為輔,二者相互促進原則,并積極響應十九大鄉村振興策略的號召,打造規劃周邊景觀資源,挖掘建筑群及周邊城鎮的商業潛力,將促使鄉村振興建設與歷史建筑保護協同發展。
領報修院承載了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及社會信息功能,尤其反應了近代建筑史的宗教信息與建筑保護資料。教堂建筑群的再利用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只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保護與利用的雙重結合方式,才能夠做到建筑群的保護與發展。希望通過此文可以為領報修院再利用的研究與保護研究提供新的方向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