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臣 呂曉莊 徐磊
山西騰翼古建筑規劃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0
太谷縣位于太岳山北麓,晉中盆地東部,屬于山西省晉中市,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悠久。明清至民國時期,太谷商業繁榮,經濟發達,與山西的祁縣、平遙共稱為“晉商故里”。太谷古城成為山西乃至全國的金融商貿中心,被稱為“金太古”、“旱碼頭”、“中國的華爾街”。太谷鼓樓就立于這樣一座富庶非常的城市中心。
太谷鼓樓又名大觀樓,位于太谷縣舊城十字街中心,至今仍是太谷縣舊城的地標性建筑。195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公布為山西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谷古城以鼓樓為中心,十字貫通東西南北,表現為為四街八井七十二巷的整體布局。
太谷古城始建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距今已有1450多年的歷史。現太谷古城指明清時期形成的太谷縣城,東西長約1.4 公里,南北長約0.8 公里,布局方正,中軸對稱,分區明確。以鼓樓為中心貫穿的東、西、南三條主大街呈丁字型,權力機構衙署居于北,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臨街商鋪林立,商業經濟繁榮,民居分布于街巷四隅。四街、八井、七十二巷把古城劃分成若干區域,經緯交織,主次分明,整座古城建筑整齊規范。雖然解放后城墻被拆除,但整個古城格局和歷史風貌保存較為完整。
太谷鼓樓南北朝向,地面上由基座、鼓樓兩部分構成。
基座整體為方形臺,磚砌單孔十字券洞,券臉七伏七券式。基座東西20.92m,南北21.2m,高度9.54m,占地面積443.504㎡。
基座之上的樓身面闊、進深皆為五間,面闊12.8m,進深11.9m,高度16.15m,為二層三檐歇山頂建筑(一層周圍廊式。二層面闊、進深皆三間,梁架共兩縫,梁架結構為七檁無廊式,通檐用三柱。
太谷鼓樓目前保存有明清碑刻7通,近代石碑2通,通過碑文分析,可以明晰太谷鼓樓營造的相關歷史信息。
太谷鼓樓始建于明初。
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太谷縣新建鼓樓碑記》是鼓樓現存碑刻中時代最早、碑文完整的碑刻。碑文由太谷人姚鏞撰文。“邑城,國初時,巽水環繞,離門正向中央,鼓樓起焉,故代有人文,民亦富庶。”從碑文記載可知,明初在城中央建有鼓樓。
拓址新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
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太谷縣新建鼓樓碑記》記載:“無何幫磚城,雍水不流,增甕城,改門東向,樓閣傾圮,風氣遂隔,科名廖落。……楊侯來令太谷,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新建鼓樓,增厥舊制,士民胥悅,有屬余文為記者。……不須臾,流循故道,門轉南向,而樓成翼翼矣!經始在乙卯五月,而落成乃十一月也。”落款為“大明萬曆乙卯歲季冬吉旦。賜進士第知太谷縣事華陰楊呈秀創建,縣丞昌黎李徐察督理,主簿新城毛子作、典史東陽許弘琛仝恊理。”
由碑文可知,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拓址新建鼓樓的原因,是隨著太谷城墻包磚、建甕城等舉措,鼓樓樓閣毀壞,太谷經濟文化隨之衰落。萬歷四十三年(1615)五月至十一月,歷時七個月縣令楊呈秀率眾對傾圮的鼓樓增舊制,建新樓,并通河改城門南向。但鼓樓如何增舊制,碑文沒有記載。
知太谷縣事郭鳳起撰寫的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太谷縣重修鼓樓記》
碑刻記載:“樓於邑,居戊巳之位,距治所可百步。高標屹然,有若巨人端而立於前者,蓋壯觀也。其制,拊石拓址廣若干,延袤如之。劵其下,以四達於闤闠。右為石級,再折而登。為重閣八楹,高各若干仞。上祀司祿之神,主文教,以時展禮焉。考舊碑,為前神廟,乙卯令渭洛楊君創作。至是,四百一十餘甲子矣!日月寢馳,風雨淩淬,摧落殆甚。餘始自顧瞻歎興,以為及是不修,其後將不可為。經營於懷,會時絀弗能舉也。今年夏,乃始蔔日而命工焉。扶其傾欹,易其朽腐,鮮其黟黯,以刜以除,是塗是堲,毋事增革,返厥舊觀而已。”
從康熙碑文可知,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的“增舊制,建新樓”,是對原基座四壁進行了加寬,基座券四通門洞,可四面通達街市,并沿基座建石級登上基座。時隔六十余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重修,則無增減,僅按萬歷舊制進行了維修。
據碑文記載,自明萬歷拓址新建后,太谷鼓樓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乾隆二十七年(1762)及道光二十年(1840)至二十一年(1841年)、光緒三十三年(1907)、1994年,進行了多次修繕。
由敕授文林郎知太谷縣事葉菁華撰文,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勒石立碑的《重修大觀樓記》記載:“樓為前明萬曆間,邑令楊公所建。 國朝康熙間,三韓郭公修葺之。乾隆二十七年,梁山高公復修葺之。迄今又數十年矣!崇簷巨桷,半多朽壞。 邑中士大夫謀,出貲以更新之,余亦捐廉為之倡。眾志踴躍,鳩工庀材。經始於道光二十年十月,落成於二十一年九月。規模悉依其舊,氣象煥然一新。”記載了太谷鼓樓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乾隆二十七年(1762)及道光二十年(1840)至二十一年(1841年)對鼓樓的修繕。
太谷鼓樓建于明初,拓址新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分別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乾隆二十七年(1762)及道光二十年(1840)至二十一年(1841年)、光緒三十三年(1907)、1994年,進行了多次修繕。其規模宏大,保留了明代晚期的建筑形制與風貌,稱得上山西晉中地區古代鼓樓的精品。
由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拓址加寬時,沒有與原基座進行拉結加固,其上屋檐滴水恰好滴在基座接縫處,接縫處雨水下滲,加之周圍民居影響,排水不暢,四百年來造成加寬的墻體外鼓,急需科學修繕以保護鼓樓這一珍貴的建筑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