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渭南 714099
在自然界的長期磨合與相互作用下,非城市地區受到人工干擾較小,人口居住密度較小,降水天氣的影響不十分明顯。但是,隨著人口逐漸向城市集中,原有城市規模逐漸擴大,新建城市拔地而起,原自然環境正在接受人類的大規模改造。基礎設施建設極大的方便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在城市,無論是什么天氣氣候,都能保障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特別是大規模填海造地、濕地固化、河道利用、地面固化、綠化率降低等,造成城市的降水吸納能力、涵養能力和調蓄能力、排放能力急劇降低。這就造成一種城市病,汛期城市內澇,造成極大的社會不良影響,對城鎮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國家經過專項課題研究和攻關,繼建設園林城市、建設森林城市、建設社會主義新型城鎮等引導后,提出了海綿城市的號召,并得到了各地積極響應。
傳統的城市建設過程中,馬路、廠區、建筑等各種各樣的硬化地表,吸納降水能力幾乎為零,降水超過設計指標,往往造成無法滿足排放需求的問題。如果城市排水系統功能實現像海綿那樣,對降水進行有彈性的循環利用。降水的時候,城市海綿系統能夠對降水進行吸收、儲蓄,通過層層滲透達到凈化降水的目的,在費降水期間,對于噴灑、灌溉綠化等城市部分需要用水的地方,對降水過程中存儲的水進行循環利用,降低對地下水的開采力度,降低對外來水源的依賴程度,使水源得到循環利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極大程度依靠綠化,對于生態的要求放在優先的位置。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本著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態城市的目標,盡量保持原地表狀態的基礎上進行城市的建設,遵循自然結合等原則,通過科技手段和先進理念,探索出一種將自然作用與人工措施相促進而不是沖突的大腳城市理念,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現代城市建設不同于之前傳統城市建設,面對國家和國際環境壓力,隨著城市建設理論水平的不斷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舒適性、經濟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特別是在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方面,不斷推陳出新。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的應用,僅就海綿城市這一個角度而言,各國根據自身情況,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和應用。借鑒國內外海綿城市建設情況,我國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的應用可從以下方面繼續展開研究:
第一,提高集水效率,重視城市生態。在城市道路設計中、城市河道設計中、城市綠化方案規劃設計中,技術人員充分考慮海綿城市建設需求,力求應用最少的資金、最短的建設周期,滿足城市排水需求。不再單純依靠灰色排放設施,多措并舉,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優勢。在當前快速城鎮化的推動下,我國城市在開發建設中海綿城市應用較多,有一定的后發優勢。類似德國的地區,具有發達的地下管網系統,不僅能夠高效排水排污,加上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在此基礎上還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雨污水混合管道在同時處理污水和雨水的同時,節省地下空間,而在城市核心區之外的郊區,可以借鑒德國,采用雨污水的分離管道系統,即污水和雨水分別在不同管道中進行處理,以達到提高水處理的針對性和效率,節約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成本的目的。
第二,重視末端收水系統應用,促進分布式就近利用。海綿城市建設當前主要是政府層面主導實施,主要方向是區域化、規模化的建設。參考瑞士目前在全國大力推行"雨水工程"的建設經驗。后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可以將城市內的建筑收水系統、小區域內雨水規劃中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重視起來,提出海綿城市的建設開發要求。一方面減少政府投資,另一方面發動開發商的智慧,爭取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減少花費、提高成效。城建從房頂連接地下的雨水管道,實現雨水經過市政管道設施進行匯集,將每一個建筑多作為一個海綿城市建設單元,藏水于民,實現就近循環利用,降低大的雨水收集系統的占地空間和規模。政府可以從稅收、補貼和驗收規范等方面進行引導,助理海綿城市思維的推廣和應用。這方面瑞士具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從立法的高度對海綿城市進行規范化管理和引導。
第三,建立交流機制,加快制度建設。我國地域寬廣,海綿城市不能一套了之。各省市可以從新城、新區的規劃階段開始重視海綿城市理念,根據地方特點開始推廣。關于規范性、法律層面的制度建設,在海綿城市方面,新加坡具有較為成熟的做法和經驗。我國海綿城市已經推廣較多試點,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海綿城市試點較多,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不成功的情況也不少。只有建立成熟的交流和施工后考核機制,進行不斷的總結和改進,不斷促進交流和規范化,才能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和通常做法,才便于推廣和大批量生產相關產品。
海綿城市不是一家一戶能夠統籌的,也不是僅僅依靠政府就能實現,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規劃職能,需要企業間加強經驗分享和交流合作,需要群眾理解積極參與,只有如此,才能促進海綿城市在我國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