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金
2018年12月5日 - 13日,2018第四屆“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舉行。京劇、昆劇、越劇、淮劇、甌劇、黃梅戲、梨園戲等7個劇種的8部作品,在長江劇場的紅匣子和黑匣子陸續登場。盡管對于“小劇場戲曲”仍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和標準,但是在日前舉辦的第四屆小劇場戲曲節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都表示,與前三屆相比,今年的8部小劇場戲曲作品無論在演出形式,還是在觀演關系上,都在逐步地形成有別于傳統戲曲大戲演出的質感,越來越有“小劇場”的味道了,代表著探索和創新的小劇場戲曲的未來值得期待。
空間小,天地更廣闊
連接傳統,勾連古今。本屆小劇場戲曲節上,不同劇種和劇團在題材改編、觀演模式、藝術表達等方面都進行了有益探索,凸顯出傳統經典和潮流相互輝映,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碰撞交融的發展模式。
來自江蘇南京越劇團的《僧繇》的主創基本是90后新生代,他們用滿滿朝氣講述畫家張僧繇“中年危機”后,如何追尋自我“不忘初心”的故事。原創昆劇《長安雪》,嘗試在保有昆曲獨特高雅魅力的同時,適當融入了一些默劇、相聲等元素。在舞臺呈現上,實驗甌劇《傷抉》改編自蘭陵王的故事,通過現代的敘述方式、不墨守成規的舞臺呈現,意象化地表達出人性抉擇。梨園戲《陳仲子》梳理了戰國時期隱士陳仲子不尋常的人生軌跡,戲中極簡的舞臺形式,與有些“迂腐”的仕子陳仲子暗自貼合,極具特色和意蘊。《新烏盆記》把歷史上京淮合演的傳統再次搬上舞臺,并進行了當代化的形式創新,劇中演員分別跨老生、丑、青衣三個行當演繹不同的角色。
作為四屆小劇場戲曲節的評審專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榮廣潤認為,小劇場戲曲節劇目的整體質量在逐年提升,與前三屆相比,本屆的作品特點更鮮明、質量更高,是令人欣喜的現象?!霸谥髁鲬蚯髌吩絹碓酱笮突⒛J交漠斚?,小劇場戲曲更少功利心、更多藝術追求、更有清新之感。希望這個藝術節能成為更多戲曲藝術家探討戲曲可能性的天地?!?/p>
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胡曉軍認為,小劇場話劇是西方舶來的,而小劇場戲曲則是中國獨有的,不應用小劇場話劇的概念來“規范”小劇場戲曲的發展?!霸谶@種普遍性與特殊性交接的情況下,我認為小劇場戲曲既可以對小劇場戲劇從理念到方式進行揚棄,也可以進行補益增益、開拓,乃至于顛覆,這不是背叛,而是雙贏,對戲曲的意義就更加大了?!?/p>
更關注女性視角
女性意識是本屆小劇場戲曲作品中尤其突出的一點。今年的8部作品中幾乎都或多或少地表現了女性意識、兩性關系等,有3部作品則直接從女性人物的視角出發,見證女主人公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個人追求的彷徨、對前途命運情感的觀念沖撞。
小劇場黃梅戲《玉天仙》改編自《漢書·朱買臣傳》,從普通女性的視角出發,另辟蹊徑,重新演繹了朱買臣休妻的故事。實驗越劇《再生·緣》以超時代的女性孟麗君的視角來創作,對現代女性的自身命運和價值觀進行探討。新編京劇《青絲恨 2018》嘗試用倒敘的手法,重新解構敫桂英與王魁之間耳熟能詳的情感糾葛。
戲劇評論家李守成認為,《玉天仙》是女性意識的覺醒,《青絲恨2018》是女性意識的反思,而《再生·緣》則表達了女權主義的追求,從這些作品中都讓我們看到了有別于以往戲曲的女性形象,具有現代意識。
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郭晨子提出,當這些女性形象發生變化時,會不會與戲曲本身的藝術特點和本體手段發生沖突,是今后創作中值得探尋的問題。在戲曲中塑造出全新的女性形象是一件好事,但從目前的作品來看,這些女性的變化還顯得不夠徹底,還要繼續努力。
《中國藝術報》評論部主任鄭榮健建議,作品在表達女性的意識、女權意識的時候,不要一味貶損男性角色?!叭绻环教^薄弱,戲是支撐不起來的。讓男性的角色充分合理性,反而更有力地襯托女性意識的合理性。”
如何走得更遠
在充分肯定小劇場戲曲發展的同時,專家也對這一屆以及前三屆中發現的不足和缺失進行了集中的梳理和討論,其中,一劇之本的劇本的重要性多次被提及。上海京昆藝術咨詢委員會主任馬博敏說:“我覺得劇本的成熟度是一個大問題,小劇場戲曲的劇本還沒有完全到位就搬上小劇場的舞臺了。實際上小劇場戲曲很講究劇本,劇本不夠味,二度、三度困難就很多。”
一方面是眾多的老戲新編,故事和人物都進行了新的演繹和詮釋,另一方面,劇本的支撐不夠,也讓演員在表演時不得不用更多的技藝去展示,給觀眾炫技之感。還有一些作品存在形式與內容有矛盾、不兼容的情況。如何看待這些創新形式與戲曲本體之間的關系,也值得關注。榮廣潤說:“我覺得這些探索都很有價值,只是如何走得更深、走得更好,這是一個問題。”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藝術委員會主任李莉介紹道,本屆小劇場戲曲作品在入選評審階段新增了一個流程,就是評審對入選劇目提出修改意見,但最終成品基本都沒有修改。這其中有時間和資金再投入的困難,客觀上,戲曲也不像話劇,修改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如何讓這些小劇場戲曲作品能修改提高是今后需要去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李莉說:“我們要逐漸地探索、摸索一條我們自己的、中國小劇場戲曲的模式,或者是一種樣式,不斷地提升我們小劇場戲曲的整體質量,才有可能越來越扎實,來擴大我們的影響?!?/p>
上海劇協副主席、秘書長沈偉民說:“好的故事、好的文本,還是小劇場戲曲的關鍵所在。不管形式怎么變化,一定要有戲。有戲的前提是這個故事一定要講好、講精彩、講深刻。還有一點,連續四屆下來,選擇傳統題材的多,現實題材的少,希望我們年輕的創作團隊,也能關注一下現實題材,因為它同時涉及到‘呼和‘吸。如果內容是現實的,呈現用到戲曲很多傳統的手段,這樣的作品是非常讓人期待的?!?/p>
四年來,上海的小劇場戲曲節已經成為全國獨有的專注小劇場戲曲的展示平臺。截止本屆,已有126部涉及11個劇種的劇目先后申報小劇場戲曲節展演,一共上演了35臺風格各異、劇種多樣的小劇場戲曲作品。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谷好好說:“我們不僅給青年戲曲人舞臺實踐的機會,幫助戲曲藝術開拓本體、大膽創新,而且也讓不為人知的地方戲漸漸被廣大觀眾熟悉和欣賞。我們努力推進小劇場戲曲節成為全國戲曲人才與佳作競相呈現的碼頭。目前,我們已經與香港西九戲曲中心達成共識,第五屆的時候,我們不僅在上海辦,還會把優秀的作品推到香港去。讓小劇場戲曲從上海這個碼頭起步走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