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職賢
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其實,多讀書、善讀書,不但可以醫愚,還可以養生,生命因之而更加健康,更加豐盈。
南宋時候,有個頭風患者問詩人陸游:“吾患頭風久未痊,當何如?”陸游支其一招:“不必更求芎芷藥,我詩讀罷自醒然。”意思是說,讀我的詩歌,亦有除風定痛健腦醒神之功效,何必強求芎芷藥?
古往今來,通過讀書達到益壽延年的名人不在少數,清代乾隆帝一生喜歡讀書,到了暮年仍勤讀不輟,成為歷代皇帝中的長壽冠軍。晚清名臣李鴻章視讀書為修身養性的法寶,他說:“余平生最喜讀者,為韓愈論《佛骨表》,取氣盛也。多閱數十篇,得神志,譬如飲食,但得一肴,適口充腸,正不求多品也。”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愛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可見,讀書之所以可以養生,緣于帶給人很多無法言喻的快樂,一書在手,雙目和思想專注于字里行間,幾萬個方塊字的巧妙組合,構筑起奧妙無窮、有血有肉的精神大廈,善讀之,冥冥之中會覺得:文字有腳,或輕快有力,或穩健踏實,一步步走進心里,與靈魂共舞;文字會說話,或低沉頓挫,或娓娓動聽,令人產生共鳴;文字會笑,或微微一笑,或哈哈大笑,笑得人全身舒坦;文字會唱歌,或低回婉轉,或纏綿哀怨,令人心情激蕩。
讀書養生,讀書務必認真,《內經》有這樣一說:“聚精會神是養生大法。”只有認真,方能放松心情,并可讓全身的細胞持續活躍,令人延緩衰老,預防癡呆。
讀書養生,閱讀對象必須多樣化,正如人體需要吸收不同的營養物質,閱讀不同的好書,恰似和不同閱歷和思想的飽學之士晤談,談經論道,總能從中受益。當代著名學者、史學家、文物鑒定家史樹青說:“讀書可以健身,讀優美典雅的詩篇,有利于胃病的愈合;讀幽默小品之類的書,有助于神經衰弱的醫治;讀小說能使病人精力集中,有助于康復。”
讀書養生,必須持之以恒,活到老,讀到老。畢竟,不同年齡段的閱讀,所得體會及養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正如張潮所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